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云南东川小江流域生态环境初探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流域面积3 040 km2,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恶劣,地质灾害最频繁的区域之一。东川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泥石流灾害严重,小江流域泥石流分布广泛,爆发频繁,严重危害着农业、城镇、铁路、公路及农田建设;植被破坏导致生态功能退化,引发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重大自然灾害;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造成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化学特性恶化,肥力下降,耕地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经济收入拮据。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东川人民强烈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以小江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做到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林型、树种单一,人口增长过快,陡坡耕作,缺乏统一的管理等等。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小江流域生态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蒋家沟泥石流堵江成因与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江流域是我国乃至世界暴雨泥石流最发育的地区,其中的蒋家沟又是小江流域活动最强烈的泥石流沟。2001年7月8日蒋家沟暴发了大规模的泥石流,泥石流进入小江后淤积成坝,导致小江堵塞,并造成一定灾害。近期的地震活动、前期大量降水和当日长历时连续降雨是该次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原导流堤溃决后形成蒋家沟泥石流运动方向与小江水流方向垂直,高粗大颗粒含量、高容重和大流量的有机组合是泥石流停淤成坝堵塞小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云南省东北部的小江流域,是我国泥石流暴发频繁,分布集中,类型齐全,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大桥河是小江中游的一大支流,是一条粘性和稀性泥石流交替出现的大型泥石流沟。二三百年前,两岸曾是一片林木繁茂,流水潺潺,农舍棋布,稻菽飘香的好地方。由于泥石流的不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通报》1985,(2):57-60
武都地区,位于西秦岭陇南山地,是甘肃省泥石流最发育的一个地区。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迭部县以东的白龙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岷江、北峪河和白水江流域的岷县、宕昌县、武都县和文县境内的河谷沿岸地带;在武都至成县和康县之间的部分西汉水流域,也有泥石流分布。其中以中部的白龙江中下游沿岸泥石流最为发育,分布范围广,规模大,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由于历史的和近期的人为活动的消极影响,生态环境不断破坏,泥石流日趋严重,给武都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5.
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山洪,它是泥、砂、石块和水混合成两相的流体,是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它象地震、滑坡、山崩等自然灾害一样,给山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因此,研究泥石流,同泥石流作斗争,是“四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云南东北部的小江流域,是我国泥石流严重地区之一。这里泥石流规模巨大,危害严重。为了认识泥石流,进而积极地治理它,本文就其形成原因、运动特征、灾害情况和防治实例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6.
运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法分析降水趋势,研究了1950 s~1990 s长江上游小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 s长江上游小江流域年降水变化以显著增加为主要特点,M-K检验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95%的置信度)。该特点与小江流域蒋家沟泥石流在90年代出现的侵蚀输沙量的大量增加有相当紧密的关系。1990 s比1965~1989年期间平均每年泥石流要多侵蚀输沙91万m3。  相似文献   

7.
运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法分析降水趋势,研究了1950s~1990s长江上游小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S长江上游小江流域年降水变化以显著增加为主要特点,M—K检验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95%的置信度)。该特点与小江流域蒋家沟泥石流在90年代出现的侵蚀输沙量的大量增加有相当紧密的关系。1990S比1965-1989年期间平均每年泥石流要多侵蚀输沙91万m^3。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大地震后,白龙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段河坝流域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遵从生态学原理,研究筛选出适宜当地滑坡体生态修复采用的主要植物29种,其中乔木7种、灌木10种、草本10种、藤本2种,总结出了撒播或条播、水平台造林、鱼鳞坑造林和带状穴植植物篱等4种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为当地灾后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沟谷因泥石流类型和发育阶段不同而具有多种形态,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对小江流域32条灾害性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主沟长、平均沟床比降、流域平均宽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几点结论,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内陆河流域近30a来受人为经济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黑河中游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导致黑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威胁到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国防建设的环境保障。主要表现在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渴,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危害加剧等。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黑河流域当前实施的节约用水和合理分配水资源,是保护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晚更新世小江流域泥石流沉积特征及发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沉积物作为晚更新世一种特殊沉积类型,是在特定的地质过程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泥石流沉积成为晚更新世小江流域主要的沉积类型,本文在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小江流域蒋家沟附近晚更新世不同时段泥石流沉积剖面沉积特征、化学元素及可溶盐成分的富集规律、CaCO3含量、pH值、有机质含量及植物花粉组合特征后发现,自末次间冰期到末次冰期,沉积物基质中可溶性盐在增多,花粉从以木本为主转变为草本为主,同时泥石流沉积层有变薄的趋势,反映了随气候变冷,泥石流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气候因素对蒋家沟泥石流输沙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冰    王裕宜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218-222
根据云南小江流域蒋家沟泥石流1965—2007年的观测资料与会泽气象站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详细分析了蒋家沟泥石流输沙量与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蒋家沟泥石流输沙量与年降水量、年极端降水量和夏季极端降水量呈现出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分别通过了α=0.01,α=0.05的置信度检验,随着降水量以及极端强降水的增加,泥石流输沙量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尽管随着夏季气温的增加会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土源条件的含水量,但因为降水因素的对泥石流启动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气温因素,因此在以变暖、变湿为特征的小江流域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泥石流输沙量呈现出增加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丹东地区泥石流活动发展趋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东地区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宽甸、凤城、岫岩三县,泥石流活动影响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8.3%。区内泥石流首先在宽甸县东部鸭绿江沿岸局部地区发生,然后向西延伸,向南北扩展。新中国建立以来,泥石流活动具有逐年加剧之势。泥石流的加剧,主要是破坏森林资源、不合理堆放废弃土石、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以2009年8月4日蒋家沟的一场泥石流入汇小江后泥沙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蒋家沟泥石流入汇小江后的泥沙输移特征。泥石流为小江直接提供了大量的悬移质泥沙,导致入汇时小江输移的泥沙量剧增,输沙率达到了平时的5倍以上;部分堆积于入汇口的泥石流固体物质也在泥石流结束后受小江水流冲刷再次起动,使小江悬移质输沙率在泥石流结束后呈平稳下降,与蒋家沟呈幂曲线下降形成明显的区别。由于泥石流输入的泥沙中细颗粒更容易被小江水流输移,因此尽管入汇的泥石流泥沙中粗颗粒含量较高,但在小江泥沙中含量增加的却是较细的粉沙、黏土颗粒,小江悬移质的中值粒径与含沙量、输沙率和流量的关系曲线都呈上凸形。  相似文献   

15.
以2009年8月4日云南省东川蒋家沟暴发的一场泥石流汇入小江的过程为例,观测分析了泥石流汇入后小江泥沙悬移质输移特征变化。通过与2009年雨季测量的小江相关观测数据比较,发现泥石流汇入前、后,小江的悬移质含沙量由4.00kg/m3增大到25.78kg/m3。采用粒度特征分析的图解法分析了蒋家沟泥石流浆体、小江桥处小江悬移质泥沙和新田坝处小江悬移质泥沙的粒度特征参数,及泥石流汇入小江后的变化和粒度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现结果表明,新田坝处的小江悬移质泥沙大部分来自于泥石流,造成了粒度平均值变小(最大值由7.460μm减小到7.097μm),但分选性有所提高,属于中等分选性。借助这些关系可以明显区分出挟沙水流和泥石流的浆体。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与水沙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植被破坏,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水土流失导致了全流域的水沙灾害。水沙灾害同样也会引发许多环境和经济问题,造成新的次生灾害和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水沙灾害的研究和治理已成为长江防洪和生态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治理的主要措施是远近结合、全流域治理。上游加强水土保持并在干支流修建水库、拦河坝等工程,实现近期减沙,中下游要利用泥沙使其成为宝贵资源,进行洼地沉沙,处理好泥沙淤积的部位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小江流域砂化土地整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省小江流域地处小江断裂带,有百余条泥石流沟、造成大量泥沙下泄,使得河床宽敞、土地砂化、边滩发育。多年来东川人一直进行泥石流防治及河滩地开发工作,并取得明显效益。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量测和分析研究,查明了小江滩地利用现状。提出不同类型和气候条件下滩地的种植方向和开发模式,对600多hm2河滩地制定了科学、合理、系统、高效的开发和保护规划。为同类型山区多泥沙河流滩地开发和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与洪涝灾害关系剖析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首先从水土流失加剧,森林破坏,坡耕地面积增多,工程活动增加产沙量等方面分析了人为活动对长渡流域生态环境恶倾的影响,其次,从剥蚀与堆积的关系和水库容减少与洪水量增加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水土流失对洪涝灾害的叠加效应及负面影响,指出水土流失导致了流域污染承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在同量降雨条件下,是诱发和加剧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最后,从技术和政策方面,提出了防治水流失和洪涝灾害的策略性意见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水理性质是风化土体对降雨过程中入渗水的响应性质,对泥石流起动有着重要影响。以中国泥石流最为发育的小江流域为研究区,采集流域上、中、下游5个流域,9种类型岩石的19个风化物样品及5个典型泥石流沟的泥石流堆积样品,通过液塑限及渗透实验获取水理特征参数。选择塑限、塑性指数及渗透系数等3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不同岩性各指标的差异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各项指标,各岩性风化物均差异显著,且随指标不同,其水理特征差异规律显著不同。5个典型流域泥石流堆积物在各项水理特征指标上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塑限、塑性指数及渗透系数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较为客观、系统、合理地反映各风化产物的水理性质,可为泥石流对岩性的敏感性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蒋家沟泥石流堆积扇区变迁及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家沟是世界闻名的高频大型泥石流沟。200多年来的泥石流活动及人为减灾影响,造成其堆积扇及其相邻的沟域和小江河床的巨变。沟内7.48亿m3松散物质及年235万t的补给量必将在今后长期控制影响小江河床,危害400多hm2农田及公路。通过泥石流及人为活动影响历史分析研究,掌握河流及堆积地貌发展变化趋势,为其近期整治提供合理措施方案及长期人为积极活动影响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