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聊城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桂清  马迪 《玉米科学》2016,24(5):152-156
2015年采取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分析44个主栽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的抗性,明确聊城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锈病抗性差异明显,易感病品种偏多,为54.54%(高感品种占40.91%,感病品种占13.63%);较抗病品种占36.37%(高抗品种占22.73%,抗病品种占13.64%)。大量易感品种的推广是造成玉米锈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大力推广聊玉23、诺达1号、德单5号、登海605、鲁宁184等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2.
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新的土传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发生日益加重,成为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新问题。为给该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国内新发现的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Wz2-8A菌株为接种物,分别以国外抗病材料SUNCO和国内高度感病品种国麦301为抗性对照和感病对照,对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盆栽接种和田间成株期接种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室内苗期及田间成株期均无免疫品种和高抗品种,其中室内苗期接种所有品种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兰考198、许科718等10个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1.36%;焦麦266、郑麦004、郑麦0856等41个品种表现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6.59%;其余品种表现为高感,平均病情指数最高可达57.97,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2.05%。本研究发现我国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抗性整体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抗病资源筛选,创制新的抗病材料,并充分利用中抗材料进行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里勃留拉和咸农4号持久抗条锈性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甘肃陇南持久抗条锈性小麦品种里勃留拉、咸农4号对小麦条锈病流行小种条中32号苗期、成株期的抗性,探讨和分析了它们持久抗条锈性的特点。结果表明,里勃留拉、咸农4号在苗期和成株期对条中32号均表现感病,在苗期抗性组分潜伏期、孢子堆密度、产孢强度、产孢期等指标上,里勃留拉与咸农4号和高感对照品种辉县红明显不同,咸农4号与辉县红基本相当。在成株期病害田间流行速率、病情指数、千粒重损失率等指标上,里勃留拉显著低于咸农4号和辉县红,咸农4号亦明显低于辉县红。里勃留拉和咸农4号的持久抗条锈性机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2002~2010年对250个甜、糯玉米新品种进行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的平均病害级别差异显著,玉米螟的食叶级别无显著差异。所有鉴定品种中,对大斑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80.0%,对小斑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76.4%,对茎腐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占77.2%,对玉米螟表现中抗及以上的仅占5.8%。根据玉米类型分析,甜玉米的综合抗性高于糯玉米,甜玉米品种"蜜脆678"、"华珍"和"绿色超人"等12个品种以及糯玉米"浙糯玉4号"和"京甜紫花糯"等10个品种的综合抗性较佳,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虫性。  相似文献   

5.
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浙江富阳评价了汕优63(含Bph1)、IR42(含bph2)、IR56(含Bph3)和TN1(感虫对照)以及新近育成的杂交稻中浙优1号、国稻6号等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苗期中抗(5级)以上的水稻品种在成株期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性;苗期高感(9级)的水稻品种成株期亦感虫,但田间虱烧出现时间和虱烧程度有所差异。苗期高感的中浙优1号田间“虱烧”发生时间比同样高感的TN1晚5 d,推测中浙优1号对褐飞虱有一定的耐受性,这是在苗期鉴定中不能体现的。因此,应重视对苗期感虫的优良水稻品种的成株期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6.
张成和  刘爱国 《玉米科学》1995,3(Z1):021-024
河北省为玉米大、小斑病混合发生区,近年来玉米矮花叶病发病逐年加重。通过对河北省玉米生产上的11份主栽玉米杂交种和11份骨干玉米自交系对大、小斑病和矮花叶病的单独接种和复合接合鉴定结果看出,被玉米矮花叶病侵染的玉米对大、小斑病的抗性严重丧失,病级一般加重2~3级,病指增高40%以上,由抗病品种变成了感病品种,所以选育种植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时,必须同时兼抗玉米矮花叶病。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主要推广品种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艳  赵延明 《玉米科学》2014,22(2):139-144,149
2010~2011年在玉米粗缩病重发区进行3个播期下的田间自然鉴定,评价山东省主要推广品种对玉米粗缩病(MRDV)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对粗缩病的抗性在不同品种、不同年份和不同播期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18个供试品种中,仅青农105表现为抗病;登海3622、邦玉358、金海5号和农大108表现为感病;先玉335、农华101、蠡玉16、丹玉86、金海604、先玉688、济单7号、隆平206、登海605、郑单958、鲁单818、蠡玉37和中科11均表现为高感。播期间比较,青农105在6月5日播种感病最轻,其次为5月10日和5月25日;其他供试品种在5月10日播种感病最轻,5月25日和6月5日播种感病较重,调整播期能降低粗缩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通过病情指数可以准确预测玉米粗缩病导致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8.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栽培品种对大斑病抗性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利用分离纯化的玉米大斑病强毒力菌株和混合菌株对2008~2009年从东北地区收集的269份玉米品种进行温室和大田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鉴定。结果表明,温室鉴定条件下这些栽培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较低,田间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处理整体表现抗玉米大斑病水平较高。田间人工接种处理高感病品种(HS)占0.37%,感病(S)品种占4.83%,中抗(MR)品种占31.60%,抗病(R)品种占55.02%,高抗(HR)品种占7.80%;温室人工接种处理高感品种占64.31%,感病品种占21.56%,中抗品种占10.40%,抗病品种仅占3.72%;田间自然发病处理高感病品种为0,感病品种占1.11%,中抗品种占10.40%,抗病品种占22.68%,高抗品种占65.80%。  相似文献   

9.
不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自然病圃对19个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抗南方锈病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品种间对南方锈病抗性差异明显,其中鲁单981、蠡玉16、DH601抗性较强;郑单958、鲁单9002、粟玉2号对锈病抗性较差;其余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水平居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10.
134份四川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病是四川小麦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为了系统掌握四川小麦品种和后备品系的条锈病抗性水平,给四川乃至全国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信息,利用7个条锈菌流行小种对134份四川审定品种和后备品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在苗期对7个条锈菌小种CYR31、Su11-7、CYR29、Su11-4、CYR32、CYR33和V26(新致病类型)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4%、92.5%、89.3%、89.4%、87.3%、85.0%和82.8%;其中,76份品种(系)抗所有小种,占56.0%;此外,条锈菌新致病类型V26对四川小麦品种(系)的毒性已经超过当前的优势小种CYR32和CYR33。根据抗谱分析结果,将所有品种(系)分为四大类。其中,66.4%的品种(系)为全生育期抗性,17.9%为成株期抗性,9.7%表现为苗期抗性,6.0%表现为感病。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整体抗性水平较高,但抗病类型相对单一。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宽抗源,提高抗病基因的多样性;同时应逐步开展全生育期抗病基因和成株期抗病基因聚合育种,以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11.
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抗性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2007连续两年采用田间病圃法鉴定了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的抗病性。200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其中达到抗病水平的有21个,占鉴定总品种的75%;中感品种6个,占鉴定总品种的21.43%;高感品种只有中科4号1个,占鉴定总品种的3.57%。2007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0个品种中达到抗病水平的有7个,占鉴定总品种的70%;中感品种3个,占鉴定总品种的30%。  相似文献   

12.
玉米品种对鞘腐病的抗性评价及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北方生产主栽玉米品种和常用自交系,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玉米鞘腐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39份玉米杂交种中,免疫品种3份,高抗品种124份,抗病品种12份,无感病品种,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玉米杂交种对鞘腐病的抗性较好,鞘腐病的发率病与病情指数正在逐年上升。供试12份自交系的平均抗性水平明显低于杂交种,发率病明显高于杂交种。测产结果表明,产量损失同玉米鞘腐病发病程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0个甜玉米新品种在厦门市翔安区的区域试验表明,区试表现比粤甜3号(CK)增产5%以上,产量达显著差异水平且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有金黄甜一号、榕甜2号和SBS901;表现比CK增产、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有SBS902、黄甜168和华宝甜8号;永珍一号、甜2021、金珍珠和世诚甜26表现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田间自然条件下人工接种的方法,对94份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组合)进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鉴定,同时筛选出用作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抗病和感病自交系。结果表明,供试自交系一般表现为中抗和中感,没有对新月弯孢菌免疫、高抗和高感的材料。抗病材料只有8个,可作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QTL分析群体构建的材料。杂交组合中抗病材料占了多数,而且出现了5个高抗组合。  相似文献   

15.
亚麻品种白粉病田间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出宾川县15个亚麻品种田间白粉病的始发期、盛发期和衰退期,以及发病最重时期、恢复生长期和恢复生长率.15个品种田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没有免疫(Ⅰ)品种,高抗(HR)品种1个、中抗(MR)品种2个、中感(MS)品种2个、感病(S)品种6个、高感病(HS)品种4个.分析出高抗(HR)和中抗(MR)的双亚7号和黑亚11号、范妮,这3个品种发病较迟、抗病性强、成株率高、综合经济性状好、优质原茎比例大、综合产值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种玉米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220、270 mmol/L Na Cl模拟盐环境,测定玉米发芽指标和幼苗生长指标,对生产上47个玉米品种萌发期和苗期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以基于这些鉴定指标的耐盐系数为评价依据,根据各指标耐盐系数隶属函数值的变异系数划分各指标的权重,利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对供试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耐盐性级别划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220、270 mmol/L Na Cl胁迫下,所有品种的各项鉴定指标都降低;不同品种和不同浓度胁迫在各个鉴定指标上都表现出差异。在所有鉴定指标中,发芽势和发芽率与萌发期耐盐性关系密切且权重高,但发芽率在品种间的表现比发芽势更稳定;根生长指标与苗期耐盐性关系密切且权重高。根据加权隶属函数值,将供试玉米品种分为4级,高耐盐品种有鲁单981、迪卡M9、德玉4号、隆平206、登海618、青农11号、士海928,高敏感品种有蠡玉16、丹玉405、祥玉11号、东单60、中科4号、良玉188。  相似文献   

17.
调查出宾川县15个亚麻品种田间白粉病的始发期、盛发期和衰退期,以及发病最重时期、恢复生长期和恢复生长率。15个品种田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没有免疫(I)品种,高抗(HR)品种1个、中抗(MR)品种2个、中感(MS)品种2个、感病(S)品种6个、高感病(HS)品种4个。分析出高抗(HR)和中抗(MR)的双亚7号和黑亚11号、范妮,这3个品种发病较迟、抗病性强、成株率高、综合经济性状好、优质原茎比例大、综合产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