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究油、气井钻探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钻井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研究选取黄土区长庆油田一座典型油井,探究钻井废弃物泥浆池原位处理4 a后对荞麦籽粒产量、品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浆池内荞麦籽粒产量较泥浆池外提升了480 kg·hm-2(45.2%)。泥浆池内荞麦籽粒总氨基酸为152.51 kg·hm-2,较泥浆池外提升了39.8%。荞麦籽粒重金属Pb、Cd、Cr、As和Hg含量均在GB-2762-2017和GB15199-94范围内,不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风险。因此,钻井废弃物泥浆池原位处理可改善土壤剖面水分含量、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亦不会带来重金属超标的危害、符合安全标准,对该区域粮食增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优质谷子品种临谷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其产量和小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月20日前播种的产量在6 123 kg·hm-2以上,黄色素含量在13.85 mg·kg-1以上,外观品质达2级以上。4月20日播种产量和黄色素含量最高,分别达到6 382.5 kg·hm-2和14.28 mg·kg-1,但是生育期相对偏长,株高偏高,病虫害加重,抗倒性差,5月5日、5月20日两个处理产量和品质差异都不显著,相对较好。6月5日、6月20日两个处理产量低于6 000 kg·hm-2,分别为5 851.5 kg·hm-2和5 557.5 kg·hm-2,黄色素含量较低,分别是12.35 mg·kg-1和12.31 mg·kg-1,外观品质评定为3级,相对较差。因此,黄淮地区春谷最佳播种时期应为5月5日到5月20日,夏谷应抢时在6月20日前播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添加量下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设施蔬菜品质、产量及氮、磷、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累积的影响。以设施番茄为试验对象,设5个处理:CK(1 500 kg·hm-2生物炭)、T1(1 500 kg·hm-2生物炭+ 7 500 kg·hm-2鸡粪肥)、T2(1 500 kg·hm-2生物炭+15 000 kg·hm-2鸡粪肥)、T3(1 500 kg·hm-2生物炭+22 500 kg·hm-2鸡粪肥)、T4(1 500 kg·hm-2生物炭+30 000 kg·hm-2鸡粪肥),测定番茄产量,可溶性糖、维生素C、硝酸盐、可滴定酸含量及土壤样品中的硝态氮、速效磷、全Cu和Pb含量。结果发现:相对于CK,T2的番茄产量增加49.31%,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达2.275 mg·kg-1和0.219 mg·kg-1,表明T2处理能够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同时,T2处理降低土壤中0~100 cm土层硝态氮、速效磷以及0~30 cm土层重金属Cu和Pb的累积及迁移;T1、T3和T4加重土壤中氮磷及重金属的累积与迁移。表明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有机肥与生物炭的合理配施可以减少有机肥的氮磷和重金属的污染,提高设施菜地土壤质量,保证蔬菜食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以阜新地区为例,开展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土壤水肥和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研究。试验设计0 kg·hm-2,6 000 kg·hm-2,12 000 kg·hm-2,18 000 kg·hm-2、24 000 kg·hm-2共5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4 m×15 m)为60 m2。研究结果表明,对照CK不施用秸秆处理,深耕加秸秆的方法,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除了对照之外,各个处理剂量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且呈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说明秸秆在土壤中始终处于水分的非饱和状态,并不是秸秆剂量越大越好。各个层次土壤容重与对照相比变化较明显,其中10~20 cm深处土壤容重变化最大,各个处理土壤容重表现出随秸秆还田量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值减少的趋势,下降幅度为12 000 kg·hm-2>6 000 kg·hm-2>18 000 kg·hm-2。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促进了植物的光合效率,以12 000 kg·h m-2处理较好。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影响差异显著,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施入量在0~12 000 kg·hm-2之间,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超过18 000 kg·hm-2产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建议推广剂量为12 000 kg·hm-2。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粮菜二熟制农田不同施氮量的组合试验,分析减少氮投入对玉米-大蒜轮作系统作物光合特性、生长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粮菜轮作模式下的减氮决策提供依据。田间试验于2020-2021年进行,玉米季设置3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量(220 kg·hm-2)、减氮20%(176 kg·hm-2)和减氮40%(132 kg·hm-2),大蒜季两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量(300 kg·hm-2)和减氮20%(240 kg·hm-2)。结果表明,与常规周年施肥模式相比,玉米季减氮20%+大蒜季常规施氮的模式下玉米产量增加1.4%、大蒜蒜薹和蒜头产量无明显变化,该模式维持了玉米吐丝期较高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6.0%,延长重要生育时期的光合作用时间,保证干物质生产,对大蒜和玉米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其他减氮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降低5.4%~25.8%,大蒜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显著降低6.9%~29.0%和14.9%~ 39.0%。综合考虑,玉米季适量减氮20%即施氮176 kg·hm-2和大蒜季常规施氮300 kg·hm-2可保证轮作周期作物的光合生产能力,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投入,实现轮作系统减肥增效。  相似文献   

6.
为制定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作物种植应对措施,采用 分期播种法,研究高海拔旱作区春油菜产量对土壤有效贮水量和热量的响应。结果表明,高 海拔旱地土壤有效贮水量在油菜生长前期较多,后期较少。出苗期和开花期土壤有效贮水量 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较小,薹花期和角果发育期土壤贮水对产量影响较大,薹花期、角果发育 期油菜产量与土壤贮水量正相关显著,薹花期土壤贮水每增加10 mm,产量增加71.7 kg·hm -2;角果发育期土壤贮水每增加10 mm,产量增加30.13 kg·hm-2。热量也是 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因素,油菜产量与日平均气温、积温负相关显著,日平均气温每升高1 ℃,产量减少163 kg·hm-2;积温每升高50℃·d,产量减少251.15 kg·hm-2 ,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油菜生长特点,从品种、播期、技术与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种植应对措 施。  相似文献   

7.
灌水和施肥对温室滴灌施肥番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滴灌施肥技术下,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温室番茄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番茄惠玉0806为试材,设100%ET0(I1),75%ET0(I2),50%ET0(I3) 3个水分水平,外加高肥〔F1(N 480 kg·hm-2、P2O5 240 kg·hm-2、K2O 300 kg·hm-2)〕,中肥〔F2(N 36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225 kg·hm-2)〕,和低肥〔F3(N 24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50 kg·hm-2)〕3个肥料水平,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水肥条件的高低与株高及茎粗成正相关,I2F2处理其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依次为102 042.3 kg·hm-2、37.19×103 kg·hm-2和37.3 kg·m-3。对番茄品质而言,其灌水量和施肥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耦合交互作用,I2F2处理其番茄Vc含量(27.05 mg·100g-1)、番茄红素含量(71.53 μg·g-1)均最高,糖酸比(9.57)显著低于其余处理,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3%)较最高值I3F1低24.7%。综上分析,中水中肥(I2F2)模式,在高产的同时,其品质总体优于其它处理,极端水肥措施均不利于番茄生长及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选用5种耕作覆盖方式和7个采收时期研究延收对籽粒产量、千粒重、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及其对应的产出量的影响,为玉米获得高产优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适时延收可使玉米产量及主要营养成分产出量明显增加,延收15 d,产量增幅为10.19%~15.62%,千粒重增幅为14.70%~20.39%;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0.26%~1.29%,产出量增加117~230 kg·hm-2;脂肪含量增加0.05%~0.40%,产出量增加54~78 kg·hm-2;淀粉含量虽然降低0.5%~4.9%,但产出量仍然增加340~773 kg·hm-2。黄土高原地区春玉米延收15 d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籽粒品质产量的效果,但增幅因耕作和覆盖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品种‘鸿油88’和‘秦油558’关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青杂5号’为对照,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生长发育、植物学性状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鸿油88’ 和‘秦油558’的成熟期提前,株高、单株角果数降低,而单位面积产量先增后降,‘鸿油88’在6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105万株·hm-2(D4)密度下,实收产量达3 333 kg·hm-2,比对照在相同密度约增产111~755 kg·hm-2;‘秦油558’在6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 密度下,实收产量分别达3 222 kg·hm-2和3 211.11 kg·hm-2,比对照在相同密度约增产0~100 kg·hm-2,因此,认为‘鸿油8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每公顷65万~105万株·hm-2,‘秦油558’ 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5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以晋黍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下糜子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运及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结果表明,糜子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基本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叶面积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各处理均以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高于茎,茎干物质的转运率均高于叶片,茎和叶的移动率以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最大,分别为 41.82%和43.28%;与不施肥无保水剂(CK)相比,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 389.36 kg·hm-2,增产36.47%;产量与有效穗数、单株穗重和主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0和0.71。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大,产量增加,保水剂处理比无保水剂处理产量高;施氮量150 kg·hm-2、施磷量120 kg·hm -2和保水剂60 kg·hm-2处理组的糜子产量最高,茎和叶的干物质移动率最高,对籽粒的贡献率最大,为理想的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兰州市秦王川引大灌区的次生盐渍化土壤地区耕地盐碱综合防治的研究目标,以菌糠和醋糟两种有机废弃物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系统分析了4种有机废弃物处理(菌糠7 500 kg·hm-2,JKⅠ;菌糠15 000 kg·hm-2,JKⅡ;醋糟7 500 kg·hm-2,CZⅠ;醋糟15 000 kg·hm-2,CZⅡ)对盐渍化土壤的容重、pH值、电导率以及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电导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醋糟对次生盐渍土壤的质地疏松、盐分抑制和修复改良效果总体上优于菌糠。施加有机废弃物耕种一季作物后,土壤容重下降6.45%~10.93%,土壤pH值下降0.59%~0.93%,土壤电导率下降36.84%~44.44%,且达到显著水平;有机废弃物对成熟期小麦叶片电导率影响最为明显,JKⅠ、JKⅡ、CZⅠ、CZⅡ4个处理分别显著低于CK 14.75%、16.76%、10.07%和20.14%;CZⅡ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增产11.16%。  相似文献   

12.
为从氮素平衡的角度研究河套灌区氮素潜在污染风险,本文以河套灌区主要种植作物玉米和向日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向日葵收获期农田土壤无机氮残留现状,并从氮素平衡角度利用氮素盈余、氮素潜在损失对玉米和向日葵种植的环境污染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农田土壤残留无机氮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田和向日葵田0~90 cm土壤无机氮(以N计)平均残留量分别为66.11 kg·hm-2和45.53 kg·hm-2。灌区中部的五原县玉米田土壤无机氮残留量最高,可达336.93 kg·hm-2,向日葵田以东部乌拉特前旗最高,残留量达273.66 kg·hm-2。玉米田和向日葵田平均氮素年输入总量分别为514.81 kg·hm-2和314.73 kg·hm-2,以化肥氮为主,占总氮素输入的85%以上。氮素输出主要是作物吸收带走,玉米和向日葵平均氮素年输出总量为362.10 kg·hm-2和209.65 kg·hm-2。过高的氮素输入导致玉米和向日葵年平均氮素盈余分别高达235.71 kg·hm-2和168.08 kg·hm-2,并伴随着每年169.60 kg·hm-2和122.55 kg·hm-2潜在损失的氮素。通过氮素平衡的综合分析得出,内蒙古河套灌区保持现有产量水平的玉米氮肥推荐用量约为280 kg·hm-2,向日葵为150 kg·hm-2,与目前河套灌区玉米和向日葵氮肥投入相比,分别节约198 kg·hm-2和128 kg·hm-2,同时该施用量也可以显著降低潜在损失的氮,降低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灌浆初期喷施新型腐植酸对谷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清水喷施为对照(NC),设置腐植酸低(0.75 L/hm2, 600×,LC),中 (3.75 L/hm2, 120× ,MC),高(7.50 L/hm2, 60× ,HC)3个浓度梯度,在谷子灌浆初期喷施于叶面,测定产量、穗部性状以及籽粒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直链淀粉、黄色素、总黄酮、多酚等多个指标,分析谷子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 灌浆初期叶面喷施新型腐植酸可以通过增加千粒重来增加产量,各处理的谷子产量增加幅度由高到低为HC>MC>LC>NC,MC和 HC处理分别比NC增产18.5%和19.4%,谷子增产的最适新型腐植酸浓度介于60~120 ×。2) 灌浆期喷施新型腐植酸可改善谷子籽粒品质,显著提高蛋白质、氨基酸、黄色素、多酚含量(P<0.05)。3)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处理的多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总得分由高到低为MC>LC>HC>NC,中浓度(3.75 L/hm2, 120×,MC)处理对品质提升效果最好。综上,叶面喷施新型腐植酸可以提升谷子产量,改善籽粒品质,中浓度处理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氮量对蓖麻产量和生物及营养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绿洲灌溉区蓖麻栽培的最佳施氮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不同施氮量下蓖麻产量和生物、营养性状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通过数据拟合得出:蓖麻种植的最佳施氮量为195 kg·hm-2,预计最高产量为8×103 kg·hm-2;(2) 蓖麻株高、茎粗和穗数等生物性状总体上随施氮量提高逐渐增大,而主穗长、主穗种仁数、百粒重及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出抛物线变化趋势,其中产量峰值出现在施氮量200 kg·hm-2时,其余指标均在施氮量150 kg·hm-2时达到最高值;(3) 在花果期,增加氮肥施用量能够促进蓖麻对氮素和钾素的积累,磷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上升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施氮量150 kg·hm-2时;(4) 施氮量与叶片氮素、磷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蓖麻在灌浆期对钾素的需求很高,叶片钾素大量转移到穗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豫西烟区最优的栽培措施组合,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氮用量和密度对烟叶化学品质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相比,品种对总糖和还原糖影响最大;施氮量增加使烟叶总氮含量增加;3个因素对中部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综合评价得分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施氮量>品种>密度,获得化学成分最协调的栽培组合为A1B2C2(品种:秦烟96;移栽密度:16 500株·hm-2;施氮量:67.5 kg·hm-2);从产量上 分析,3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品种>施氮量>密度,要获得产量最高的组合为A3B3C3(品种:豫烟6号;移栽密度:18 000株·hm-2;施氮量:90.0 kg·hm-2);从产值上分析,最好的组合为A1B2C2(品种:秦烟96;移栽密度:16 500株·hm-2;施氮量:67.5 kg·hm-2),其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分别为62 770.5元·hm-2、19.21元·kg-1和58.6%。综合分析,在豫西烟区前期干旱后期降水分配较均匀且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可选择品种秦烟96,种植密度16 500株·hm-2,氮肥施用量67.5 kg·hm-2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完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栽培技术体系,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6.75×104株·hm-2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4.50×104株·hm-2密度处理。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玉米穗 行数和产量均以施纯氮180 kg·hm-2,施过磷酸钙144 kg·hm-2处理最高;玉米百粒重和 水分利用效率均以施纯氮210 kg·hm-2,施过磷酸钙168 kg·hm-2最高;6.75×104株·hm-2密度下施纯氮210 kg·hm-2,施过磷酸钙168 kg·hm-2处理互作效应显著,玉米百粒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说明6.75×104株·hm-2密度下施纯氮210 kg·hm-2,施过磷酸钙168 kg·hm-2是当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中比较理想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宁夏贺兰山东麓不同施钾量对风沙土3 a生酿酒葡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施钾肥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酿酒葡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新梢长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百叶鲜、干质量在施钾量为150 kg·hm-2时表现最显著,比不施钾肥(CK)增加28.6%、50.0%;施钾量显著影响叶片和叶柄中养分含量,叶片和叶柄中全氮含量与施钾量同步变化,全磷含量比较稳定,叶片、叶柄全钾含量在施钾量为150 kg·hm-2时最高,比CK分别增加119.7%、102.6%。随着施钾量的增加酿酒葡萄增产效果明显,施钾量为75、150、225、300、450 kg·hm-2 时分别比CK增产339.61%、433.44%、246.75%、220.78%和82.14%;不同施钾量显著提高果实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CK增加13.6%、113.6%、108.6%、298.4%和281.9%;可溶性糖含量也分别比CK增加99.2%、118.5%、52.2%、32.7%和9.4%,同时降低果实总酸度。经肥效方程计算得出风沙土3 a生酿酒葡萄最高产量施钾量为208.75 kg·hm-2,最佳经济效益时的施钾量为193.13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种植密度与微量元素锌和硒对糯玉米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穗轴粗等穗部性状和鲜籽粒产量的影响,以‘陕白糯11’和‘陕彩糯1954’为材料,以种植密度为主区,设3个水平:D1 (3.75 万株·hm-2)、D2 (4.5万株·hm-2)和D3 (5.25万株·hm-2);以微量元素为副区,设置为叶面喷施锌(M1)、硒(M2)和水(CK)。结果表明,喷施锌硒有利于糯玉米穗部性状的改善和产量的提升,但效果并不显著。种植密度会显著影响糯玉米的鲜籽粒产量,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D3M2是实现‘陕白糯11’穗部性状的改善和产量提升的较优组合,在D3M2处理下,‘陕白糯11’鲜籽粒产量最高 (9 068.61 kg·hm-2),与对照相比增加8.14%;而‘陕彩糯1954’在D3M1处理下鲜籽粒产量 (7 622.46 kg·hm-2)和鲜果穗产量(10 565.61 kg·hm-2)最高,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7.10%和7.18%。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氮肥减量增效潜力,构建适宜的作物养分管理体系,于2018-2019年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减氮并配施不同肥料对麦玉复种体系作物生长状况、植株氮素积累分配、作物产量以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处理:常规施氮(225 kg·hm-2,N100);减氮20%(180 kg·hm-2 ,N80);减氮配施生物炭(180 kg·hm-2,生物炭22 500 kg·hm-2,N80+BC);减氮配施缓释肥(180 kg·hm-2,尿素∶缓释肥=1∶1,N80+S);减氮配施微生物菌肥(180 kg·hm-2,微生物菌肥3 600 kg·hm-2 ,N80+BF)。结果表明:减氮及其配施不同肥料对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后株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没有显著影响;而N80+BF促进了夏玉米氮素向籽粒中的分配;N80+BC提高了夏玉米产量和收获指数,且较N8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8.3%和20.1%;减氮下三种配施处理均能提高夏玉米氮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且以N80+BC处理表现最佳,较N100分别显著提高43.3%和29.0%,较N80分别显著提高45.8%和8.3% ;N80+BC和N80+BF还能显著提高夏玉米氮肥表观表观回收率,二者较N100显著增加18.1%和10.7% ,较N80处理显著增加26.9%和19.0%。与N80相比,N80+BF有效提高了冬小麦扬花期和成熟期分蘖数、茎蘖成穗率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穗数和产量,增幅分别为13.7%和16.2%。减氮下3种配施处理均能提高冬小麦氮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其中氮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N80+BF处理表现最佳,较N100分别显著提高了31.2%和28.4%,较N80分别显著提高了33.7%和16.2%,氮素利用率在N80+S处理表现最佳。综上所述,减氮及其配施处理中,180 kg·hm-2配施生物炭(22 500 kg·hm-2)和180 kg·hm-2配施微生物菌肥(3 600 kg·hm-2)更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氮素积累与分配,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实现关中地区麦玉复种体系氮肥管理的“减量增效”。  相似文献   

20.
在氮肥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研究控释氮肥对安徽江淮地区油菜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控释氮肥的适宜用量,为本区域冬油菜轻简化施肥提供依据。2016—2017年度在安徽省江淮流域油菜主产区布置控释氮肥不同用量施用效果田间试验。试验共设6个控释氮肥用量梯度,分别为 0、60、120、180、240和300 kg·hm-2和1个常规氮肥180 kg·hm-2。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氮肥180 kg·hm-2的条件下,控释氮肥处理(CRU180)油菜籽粒、氮含量、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同时,CRU180处理也显著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比较控释氮肥不同用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各部位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其中籽粒产量在氮用量180 kg·hm-2时处于较高水平,显著高于低施氮量各处理(CRU120和CRU60),继续增加施氮量产量没有显著增加;籽粒、茎秆和角壳的氮素积累量均以CRU300处理最高,CRU240次之,但二者显著降低了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各指标。综合来看,控释氮肥用量为180 kg·hm-2时能在维持油菜籽粒产量不降低的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基于油菜产量与控释氮肥用量的线性加平台模型,本区域控释氮肥一次施用的最佳用量为166.4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