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降尘和酸雨对芹菜中重金属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温室条件下模拟酸雨、降尘对芹菜进行不同的受试处理,并对茎、叶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对于芹菜茎,酸雨使Zn,Cu,Ni,Pb含量增加,Fe的含量减少,Mn,Cd含量几乎不受影响;降尘使Zn,Mn,Ni,Fe,Cd含量增加,使Cu,Pb含量减少;酸雨和降尘联合作用使7种元素含量都增加。对于芹菜叶,酸雨使Cu,Zn,Mn含量增加,Fe的含量减少,Pb,Ni,Cd的含量对不同pH有增有减;降尘使Zn,Mn,Cd,Fe的含量增加,使Cu,Pb,Ni含量减少;联合作用使叶的Zn,Cu,Mn,Cd,Fe含量增加,Pb,Ni含量减少。7种元素在茎、叶中的聚类分析表明,茎中Cu-Ni协同作用显著,Fe-Cu拮抗作用显著;叶中Cu-Pb协同作用显著,Fe-Mn拮抗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分析桑树冬伐高度对春季桑叶产量、桑枝叶片数、发枝条数等产量指标和桑叶粗蛋白含量、含水量等品质指标的影响,为桑园冬季剪伐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随机试验设计,在桑园冬管时期设定5个不同处理剪伐高度(5、25、45、65、85 cm),以本地冬伐高度5 cm为对照.在剪枝60天后、小蚕饲养前,测定桑叶产量、发枝条数、枝条长...  相似文献   

3.
崇明金瓜是崇明地理标志产品,其营养丰富、色味俱佳,为延长崇明金瓜贮藏保鲜期,更好地促进金瓜采后产业发展,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应用实践,对影响金瓜贮藏保鲜效果的因素进行梳理,对金瓜的传统堆藏、架藏、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贮藏保鲜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崇明金瓜贮藏保鲜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为崇明金瓜采后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内外叶际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分析和比较,明确叶际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VOSviewer对中国知网收录的114篇文献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521篇文献进行相关分析。叶际微生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年平均英文文献数量总体高于中文文献数量,美国、中国和德国的发文量居于前列。其中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合作最为紧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最多。研究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多,并且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较多。该领域中白志辉(Bai Z H)的发文量最多,且各作者所在团队内部合作较为密切;虽然英文文献中白志辉和金德才(Jin D C)所在团队间有紧密合作,但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在中文文献中还是在英文文献中各团队间仍缺乏合作。关于叶际微生物,CNKI和WOS中的文献均对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展开了研究,中文文献目前只倾向于探究叶际微生物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和重金属污染方面的作用,但整体研究尚浅,而英文文献则更为广泛且深入地探讨了微生物与植物、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关于叶际...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物新基因发掘:现状、挑战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作物新基因发掘是实现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优势向基因资源优势转变和作物分子育种的基础。本文对中国近10年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等主要作物基因发掘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中国作物基因发掘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1)创制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基因发掘材料,包括基于中国作物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基于优异资源的遗传分离群体和基于人工诱变的突变体等;(2)基因发掘技术和方法有所突破,尤其是在针对基因特点整合各种基因发掘技术、改进基因/QTL的生物统计算法等,提高了基因发掘的效率;(3)作物农艺性状的标记与基因定位已成为常规遗传研究方法,初步定位了一批抗病、抗逆、优质、养分高效、高产相关基因/QTL,其中,有500多个基因已精细定位;(4)以水稻为代表的作物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在国际上受到瞩目,在主要作物中已克隆了300多个基因,其中,在目标作物中验证的基因数超过70个。在国际作物基因发掘高效化、规模化及实用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作物基因发掘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中国作物基因发掘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作物分子育种的需求,与国际作物基因发掘也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不同作物基因发掘研究进展不平衡、发掘基因的数量还相对有限、已发掘的基因中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基因不多。针对中国基因发掘面临的问题和世界各国以及跨国生物技术公司争夺基因的巨大挑战,作者提出了中国作物基因发掘应重点提高基因发掘效率,加强重要基因克隆及基因的价值评估,以生物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基因发掘策略。  相似文献   

6.
‘富士’苹果果实主要矿质元素与苦痘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采收期苦痘病果实和正常果实果肉、果皮和果肉质外体的Ca、K、Mg和P等矿质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变化,探讨苦痘病的发生机理。结果表明,与正常苹果果实相比,苦痘病果实的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果实,两者间的果实硬度、苹果酸含量和果形指数无显著差异。正常果实、苦痘病果实发病部位和正常部位的质外体Ca含量无显著差异,质外体K、Mg和P含量表现出苦痘病发病部位高于发病果实正常部位和正常果实,且发病部位与正常果实之间均差异显著。从矿质元素间的比值可以看出,苦痘病果实发病部位的K/Ca、Mg/Ca、P/Ca和[K+Mg]/Ca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果实相对应元素的比值,分别为正常果实的1.64、1.50、2.05和1.63倍。研究结果还表明,苦痘病果实果皮和果肉的Ca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果实,与正常果实相比,发病果实具有较高的K、Mg、P和N含量。苦痘病果实发病部位的K/Ca、Mg/Ca、P/Ca、[K+Mg]/Ca和N/Ca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果实相对应元素的比值。由此推断,苹果果实苦痘病的发生不仅与果实的单一Ca含量有关,果实的K、Mg、P和N含量,尤其K/Ca、Mg/Ca、P/Ca、[K+Mg]/Ca和N/Ca的比值与苦痘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生产中均衡营养与科学施肥是解决苹果苦痘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铁(Fe)是植物体内发现最早和含量最高的必需微量元素,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和代谢途径,缺铁将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植物源食物中的Fe是动物和人类获取Fe的主要途径,摄入不足将损害其健康。为了充分了解Fe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生理,推动富Fe植物的培育和富Fe食物的研发,本文归纳了土壤和植物体内Fe的含量、形态及比例,总结了植物体内Fe的分布与功能,比较了植物应对少量可溶性Fe环境下的不同高效吸收策略,分析了Fe在细胞内和长距离运输中的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展望,认为今后应更多地关注:不同物种间的Fe代谢途径的差异及分子机理、Nramp家族基因如何调控植物缺Fe的吞噬机制、质体中铁蛋白(Fer)的氧化沉淀与还原释放机制和提高植物体内Fe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生物强化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原生动物新物种肾形肾形虫(Colpoda reniformis)对甜菜幼苗的光合特征的干预情况以及对甜菜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采取液体培养方法,选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育种品系701为试材,设置接种与未接种肾形肾形虫两个处理,通过生理指标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来评价肾形肾形虫干预下甜菜幼苗基础表型特征以及光合特性。与未接种肾形肾形虫的处理相比,接种肾形肾形虫后,甜菜幼苗的表型特征及生物量的积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植株的总株高、叶面积、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干质量分别增加了14.14%、15.49%、20.09%、10.0%和33.3%。另外,接种肾形肾形虫后甜菜叶片的Pn、Gs、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增加了43.91%、40.56%、31.58%、31.82%、31.72%。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显著增加23.52%。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积累量的地上和地下分别增加6.3%、8.8%和5.3%、19.7%。相关性分析表明光合特性的指标、氮效率以及植株的叶面积在甜菜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肾形肾形虫可以干预甜菜幼苗的生长发育,通过增加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来提高光合作用进而提高氮效率,最终促进甜菜幼苗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素水平下加工型辣椒生长、产量和品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质培养法,研究了正常施氮量的60%、80%、90%、100%、120%、140%条件下加工型辣椒‘艳椒425’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特性,并综合分析最佳氮素施用量。结果表明,施氮量90%与施氮量100%、120%、140%辣椒植株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与施氮量100%的单株结果数量和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90%辣椒的不挥发性乙醚提取物、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处于中间水平,粗纤维和蛋白质含量与其余5种施氮方案无明显差异,并且施氮量90%与100%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接近,远高于其余4种施氮方案。粗纤维、蛋白质和辣椒素含量与生长、产量性状相关性较高,其中粗纤维含量与开展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果实干重呈显著负相关。综合产量、品质,以及经济和绿色环保等因素,初步确定传统施氮量的90%为‘艳椒425’最佳施氮量,即比传统栽培减少10%的氮肥施用量。本研究可为加工型辣椒生产合理施用氮肥、实现减氮增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糖酸组分及其含量对果实内在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决定果实风味的重要指标。分析了桃果实内的糖酸组分及其代谢特点,并从影响桃糖酸组分内在因素(品种、种质等)、环境因素(温度、光照、水分等)以及相应的栽培条件(砧木和树型、疏花和疏果、修剪、套袋和激素等)的分析,阐释这些因素对桃果实糖酸物质的形成特点,旨在为桃果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西藏主要农区青稞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笔者从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灾损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风险因子考虑,采用专家打分法和熵权法确定各因素权重,构建干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并进行干旱灾害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干旱灾害综合风险整体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态势,高风险区分布比较分散,次高风险区多集中在研究区的边缘地带,中等风险区以左斜H型分布在拉萨、山南、林芝市部分区域,而次低和低风险区零星分布在加查、索县、比如、林芝等站;且干旱灾害风险较高年份出现在1999、2005、2006、2007、2009、2010、2012、2014、2015年。西藏主要农区青稞各个干旱风险因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别和一定的连片性,研究区和分区的干旱趋势随年份递增而加重。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微生物菌剂、生根粉和表油菜素内酯对烤烟农艺性状、抗氧化酶、多酚氧化酶、根系活力以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烟株农艺性状、根系活力、过氧化指标相关酶类和烟叶化学成分均有影响。随着烟株的生长,各处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升高,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呈现降-升-降的趋势。与对照和施用表油菜素内酯相比,施用微生物菌剂灌根和生根粉浸根提高了烤烟的株高、茎围、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和有效叶片数;在移栽后45d提高了POD和PPO活性,增强了根系活力,使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综合来看,施用微生物菌剂灌根和生根粉浸根能够改善烤烟的生长发育情况,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红地球’葡萄在南方沿海地区设施栽培中存在的着色差、风味淡及设施葡萄园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问题,通过在冬季基肥中增施不同的有机肥,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营养状况、植株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施用碳基生物肥、生物菌肥和菜饼肥均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效果以碳基生物肥最佳,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43.77%、35.45%和57.9%;菜饼肥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增加效果最好,交换性钙和镁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40.58%和13.74%;施用有机肥可以不同程度上降低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土壤含盐量、提高pH,效果以施用菜饼肥最佳。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叶面积,提高枝条木质化程度,施用菜饼肥的叶面积和枝蔓木质化程度分别提高了21.62%和14.31%;施用腐熟菜饼肥的果实综合品质最高,单果重、TSS、固酸比分别提高26.46%、2°Brix和34.20%,经济效益以腐熟菜饼肥和碳基生物肥为最好,每公顷效益分别增加至58794和39456元。施用不同有机肥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营养元素含量,降低土壤含盐量、降低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土壤酸碱度,进而促进枝蔓生长、提高品质和效益,综合效果以施用腐熟菜饼肥最佳。  相似文献   

14.
在草型湖泊中,水生高等植物受到湖体内高营养刺激而大量生长。虽然植物的大量生长在短时间内降低了湖体营养盐,提高了透明度,但当水生植物进入衰亡期,其残体在水力和生物的作用下腐解,释放大量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加剧湖水中的富营养化状态。腐解后的植物残体会变成泥炭沉积于湖底,易使湖底升高,水位降低,加速湖泊的沼泽化进程。过多的水生植物残体极容易对水生态的平衡造成威胁,因此,本研究详细介绍了水生植物残体在湖泊中的分解机制与影响,探究底栖动物和微生物在植物残体降解中的应用,并提出建议与展望,为植物残体降解修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2个杂交籼稻‘广两优7217’和‘天优华占’的秧龄弹性,采用湿润育秧、手工移栽方式,比较25、30、35、40、45天秧龄处理对手插晚稻产量、秧苗素质、生育进程、分蘖能力和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两个品种的产量先增加后减少,皆以30天秧龄处理的产量最高,较各自秧龄处理的最低产量分别提高15.8%和8.2%,产量的提高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结实率无显著差异。随着秧龄的延长,苗高和叶龄增加、单株分蘖减少、百株干重和充实度先增大后减小;生育时期提前,始穗期提前尤为突出;生物产量先增加后减少,收获指数增加。综上所述,‘广两优7217’高产栽培适宜秧龄为30天,不宜超过35天;‘天优华占’的高产栽培适宜秧龄为30~35天,秧龄弹性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中国鲜食玉米研究领域的变迁轨迹,把握研究现状与热点内容,探析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旨在为鲜食玉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0—2021年1588篇“鲜食玉米”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近10年鲜食玉米领域研究发展稳定,年发表核心论文数保持在100篇以上;高产作者以陆卫平、刘春泉、李大婧、陆大雷等为代表,呈单线或辐射团队合作。作者所属机构以农业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在发文数量上农业类高等院校取得的成果更为显著,科研院所在新品种的研发上更有优势,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团队合作比较紧密。突现词分析表明,单倍体、超甜玉米、种子萌发、遗传多样性、营养品质、风味、叶酸、可溶性糖等为研究趋势。未来鲜食玉米研究的核心任务是扩大覆盖面,突破传统局限,拓展基因编辑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测序、单细胞测序、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等多种前沿生物技术手段辅助传统鲜食玉米育种研究,尤其是加强甜加糯型玉米和超甜玉米的研究,增强鲜食玉米品质和营养,提高其抗病虫、抗倒、抗旱等抗逆性研究;在食品加工、饲料研究领域多,注重延长鲜食玉米采收期、贮藏期,保证其...  相似文献   

17.
柑桔黄脉病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目前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确定接种传播强度、种植和培育抗病品种可为该病害防控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嫁接、汁液摩擦及注射3种方法接种柑桔黄脉病毒(CYVCV)到6个不同柑桔品种上,以确定其接种传染强度,并测定6个柑桔品种对CYVCV的抗性。结果表明:(1)嫁接接种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最高,分别达87.5%和40.27,且发病植株表现出了典型的黄脉病症状,叶片黄化严重,有较严重的脉明、皱缩情况,叶片出现卷曲;注射接种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分别为41.67%和18.05;汁液摩擦接种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低,为4.17%及1.39,表明柑桔黄脉病是一种具有较强嫁接传染性的柑桔病毒病。(2)6种柑桔品种接种黄脉病毒后,‘尤力克’的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最为严重达到83.33%和52.78,其黄化症状严重,出现较严重的脉明,有轻微卷曲和皱缩情况;对CYVCV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春见’、‘不知火’、‘大雅’、‘明日见’对CYVCV中抗,‘金秋砂糖橘’对该病易感,‘尤力克’对该病高感。本研究可为柑桔黄脉病的早期发现、防控及柑桔栽培、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棉田生态系统立体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棉花的农药、化肥和地膜使用量在我国主要农作物中均占据首位且居高不下,棉田生态系统受到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交叉性“立体污染”。农膜的大量使用及高残留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并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同时残膜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阻碍种子根系生长,影响产量;过量施用化学肥料加之施用方法不妥,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并危及人类健康;棉花病虫害防治高度依赖高毒、剧毒化学农药,导致药害,天敌和有益生物遭受毁灭性杀伤。农药、化肥成份残留于土壤中,或者被无节制地排放到水体环境,或随意散逸到大气中。从四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对污染源头实施技术性控制。从生态系统平衡化和植物营养利用最优化着手,研究组建我国三大棉区棉田生态型IPM技术体系,形成棉田病虫害防治技术标准及棉田平衡施肥技术标准。改进施药施肥方法,创新棉花栽培和耕作措施,研制可降解环保棉田专用农膜。建立棉田生态系统污染修复技术体系。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提高生物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连年规模化稻鸭共养对稻田土壤性状、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连续10年(2010—2019年)大田规模化稻鸭共养和常规水稻高产栽培的2组处理,调查研究了稻田土壤养分含量、水稻产量结构、稻米品质、重金属含量以及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多年稻鸭共养后土壤容重降低5.65%,0~10 cm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8.71%、14.29%、9.68%和8.34%,提升了稻田土壤肥力;稻鸭共养的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提高了11.3%、2.9%和3.2%,有利于形成大穗,但有效穗减少使水稻产量降低16.4%;稻鸭田稻米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提高了4.8%和3.6%,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提高7.5%,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常规田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说稻米品质得到了改善;稻鸭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稻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均符合绿色标准。因此,连年稻鸭共养能够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提升稻米品质,但有效穗的减少使水稻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农药残留作为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影响到用药疗效、人体健康、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笔者简要归纳了中药材农药残留状况,包括被检中药材的种类、常检农药种类、农药残留种类。梳理了中药材农药残留主要分析检测技术的优劣势,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材农药残留域的具体应用。重点综述了农药滥用及登记种类不全、中药材在种植和加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有待完善等农药残留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原因给出一定的改善建议,如建设绿色种植基地从源头保障中药材质量、加强农药登记管理规范、开发适用性广的中药材农残检测方法、加强种植户的农药知识普及、完善农残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