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熟的甘蔗种子干燥后,加入吸湿剂密封贮藏。常温下贮藏的甘蔗种子,经过一年又四个月后,每克种子的平均发芽数由174.3苗降至76苗;-20℃条件下贮藏的甘蔗种子,在一年又四个月贮藏期间,三次发芽试验,每克种子的平均发芽数为63.7苗、61.9苗、63.8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不同光周期处理方法,温度,湿度,株龄等对甘蔗开花诱导与杂交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人工控光,温,湿等因素的适度配合,可以有效,稳定地诱导处理材料开花,1994-1996年的诱导率稳定在68.1-72%之间,被诱导过的材料有75个抽穗开花,三年共获杂交花穗305个,杂交组合225个,有发芽能力的种子10万多粒,使我所保存的野生和栽培材料得到了利用,基本弄清楚适用于在南宁自然条件下诱导甘蔗开化  相似文献   

3.
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可可种子为顽拗性种子,含水量低于某一相对高的临界含水量时,其种子就会丧失活力。为探讨可可种子的贮藏方法,研究分析了果实处理方法、温度、时间对可可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可种子经过4℃处理后便丧失了发芽力,室温25℃条件下果壳不破开,放置30 d后可可种子仍有近50%的发芽率;清洗可可种子果肉后短时间放置,可以提升种子的发芽势,并且能促进幼苗前期生长。  相似文献   

4.
花生种子是比较容易丧失生活力的,往往因夏季高温、高湿,种子呼吸旺盛,养分过度消耗,种子内所含脂肪酸败致种子生活力衰弱而丧失发芽力。尤其是品种资源,失去一份材料便给育种减少一份优良性状源泉。如连年种植不仅工作繁重,也易产生混杂丢失现象。为保持品种资源的优良性状,又不断进行研究,给育种提供必需的材料,我所自1963年开始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种子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杂交水稻F1和不育系虽然在种性上分别具有杂种优势和不育特性,但就种子而言,其特征特性劣于常规水稻种子。主要表现为裂颖、穗发芽及带病种子的百分率较高。种子颖壳闭合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不育系颖花内的浆片和小穗轴的维管束发育不良。种子的穗发芽率与“九二0”的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40*)。不育系的开花习性有利于种子感病。研究表明,裂颖、穗发芽和感病种子的耐贮性明显较正常的健壮种子差。在贮藏期间,种子的生活力与活力容易下降。因此,在种子生产中要控制这些种子的发生率;种子收获后要及时干燥、清选和处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4种不同包衣剂与种子重量比(以下简称药种比)对油用向日葵种子发芽、出苗以及物质积累的影响,以确定包衣剂最适宜药种比。结果表明包衣剂比例小时对发芽、出苗的影响不大,对幼苗物质积累的增加效果也不明显;比例过高时发芽率和出苗率均下降,并且幼苗的物质积累也受影响;当药种比为1:40时,对油用向日葵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较小,同时能明显促进幼苗的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7.
引言   1 91 3年 ,台湾从印尼爪哇东部引进一个甘蔗杂交花穗 ,由这些种子成功地培植出2 30株甘蔗实生苗 ,从此 ,甘蔗育种工作正式开始 ,到目前为止 ,一共选育出栽培品种 2 0 4个 ,其中 F系列品种 1 78个 ,新台糖系列品种 2 6个。日占时期的 1 92 0~ 1 944年间 ,台湾选育了 F  相似文献   

8.
啤酒大麦安全烘干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试验研究了啤酒大麦适宜的干燥温度。以浙农大3号,浙农大7号啤酒大麦品种为材料,采用35℃、45℃、55℃3种温度进行模拟烘干试验,并对烘干后的种子进行生活力,发芽力,脱氢酶活性,电导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啤酒大麦的干燥温度控制在45℃以下为好,既安全,干燥效率又高,而在55℃温度条件下,虽干燥效率高但对啤酒大麦的发芽力及种子有显著的影响,35℃干燥虽安全可靠,但其干燥效率低,所需时间太长。  相似文献   

9.
对冬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5年用室内保湿法对1500份小麦材料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从小麦穗长发芽与收获后的种子发芽的比较把小麦收获前穗发芽分为低,中,高3种敏感型,白粒品种穗发芽抗性低于红粒品种;数量遗传分析表明,小麦穗发芽率的广义遗传力高于60%。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物化学法(红四唑染色法)快速测定玉米种子的生活力,再用常规的砂盘法发芽,得到相应的种子发芽率。回归分析表明,种子发芽率与生活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红四唑染色法可用于种子调运过程对发芽率的估计。  相似文献   

11.
EM活菌制剂在甘蔗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M活菌水剂、粉剂等,对甘蔗进行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菌剂比对照(不施用菌剂)出苗率提高3.2%~5.9%,对构成甘蔗产量的有效茎数、株高、茎径等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提高甘蔗产量5100~9400㎏/hm2,增产7.3%~13.5%。锤度比CK增0.27%~1.12%。从经济效益分析看,菌剂浸种、菌剂稀释喷种、菌剂拌肥处理比对照分别增3312、2376、2370元/hm2。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用菌剂浸种的方法;在缺少水源的旱坡地,可用菌剂稀释喷种或菌剂拌肥的方法,在甘蔗上推广应用EM活菌制剂。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茎处理对甘蔗萌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部位、不同芽数和不同质量的甘蔗种茎为材料,分析不同种茎来源对甘蔗萌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种茎萌芽出苗及幼苗生长表现最好,萌芽率和苗高分别为72.81%和46.33 cm;单芽茎的萌芽率较低,苗较矮,而三芽茎、四芽茎和多芽茎的萌芽率和苗高差异不明显。正常种茎的萌芽率与倒伏种茎的差异不显著,与绵蚜危害种茎、螟虫危害种茎和黑穗病危害种茎的差异显著;正常种茎苗高与螟虫危害种茎的差异不显著,与绵蚜危害种茎、倒伏种茎和黑穗病危害种茎的差异显著;而黑穗病危害种茎芽萌发长成的植株只有3.82%为正常植株,其他均为黑穗苗。结果说明生产上选健康的甘蔗中部或梢部茎留种,以双芽段、三芽段、四芽段或多芽段种茎种植有利于甘蔗萌芽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3.
黄敏堂  吴晓伟 《中国糖料》2012,(1):52-53,59
对广西上思县长时间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对甘蔗出苗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长时间低温阴雨寡照天气的严重影响,造成2011年上思县甘蔗出苗迟、出苗少、苗势弱,甚至烂芽烂种,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和加强前期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受灾率并可挽回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甘蔗健康种苗培育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热处理、温热处理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建立有效的甘蔗(Saccharum L.)健康种苗生产的技术体系。以经过热处理和温热处理的甘蔗带芽茎段萌生的腋芽为外植体,取其茎尖分生组织接种于MS BA1.0mg/L NAA0.1mg/L PVP200mg/L 蔗糖30g/L的培养基上培养10 ̄20d可诱导其产生完整的小芽,再把产生的新芽切割下来接种于MS 6BA1.0mg/L KT0.5mg/L 蔗糖30g/L的培养基上培养20d后便可形成由3 ̄5个芽组成的丛生芽,丛生芽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每15 ̄20d可增殖3 ̄5倍。把丛生芽分割成单株并接种于1/2MS NAA1mg/L 蔗糖20g/L培养基上培养10 ̄20d可诱导小芽形成完整的根系,小植株移栽成活率可达98%。植株生长健壮、整齐、无变异,经分子检测证明小植株能脱去宿根矮化病和花叶病的病原。该体系的建立为甘蔗健康种苗的工厂化育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229-232
Abstract

The conventional system of sugarcane (Saccharum species complex) planting is inefficient for rapidly multiplying the seed cane of newly released varieties due to a higher seed rate (6.0 t ha-1) and low germination rate (35?40%).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planting methods on the multiplication rate of seed cane in a field experiment conducted at Lucknow (India) during the 2005?06 and 2006?07 cropping season. Forty- day- old plantlets grown in polythene bags in the nursery using 28,000 single-bud cane pieces per ha area, were transplanted at 45 cm spacing in furrows 90 cm apart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by the conventional practice of planting three- two - and one- bud cane pieces at the rate of 37,000, 55,500 and 111,000 setts per ha, respectively. The polythene bag culture produc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 of shoots and millable canes and a higher seed cane yield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planting method, which is an advantage for seed cane multiplication. The results further indicated that with almost equal cost of cultivation, the rate of seed cane multiplication was about 35 times by the polythene bag culture method and 8?11 times by the conventional planting method.  相似文献   

16.
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研究了转无机焦磷酸化酶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能力(A WCD)在整个培养过程都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甘蔗的根际土壤微生物;转基因甘蔗和非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样品的Simpson指数(I/D,优势度)、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Mclntosh指数(U,物种均一性)均存在差异,其中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Mcl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甘蔗土壤微生物;主成分分析也表明转基因甘蔗与非转基因甘蔗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的碳源有特异利用,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是糖类,其次是脂肪酸和脂类.表明转基因甘蔗根系在生长期可能诱导了具有某些特定生理特征的微生物群落的发展,因此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总体表现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影响广西甘蔗种茎出苗及苗期生长的气象因子,本研究选用2个广西当家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T22)和‘桂糖42号’(G42)为研究对象,从2—5月开展甘蔗分期播种试验,每半个月播种1期。通过观测每期甘蔗的出苗率、苗期生长状况以及同期的气象因子(降雨量、平均气温),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T22、G42蔗种的出苗率与播种后20 d的累积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播种后10 d的累积降雨量呈正相关,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由播种后20 d的累积降雨量与甘蔗出苗率的对数函数方程进一步显示,为了使甘蔗种茎出苗率达80%以上,甘蔗播种后20 d的累积降雨量要达到75 mm以上;播种后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与甘蔗苗茎伸长期株高/茎粗相关性达到5%显著性水平以上,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降水量是影响甘蔗茎伸长期株高/茎粗的显著性自变量。推断甘蔗播种后10~20 d的累积降雨量是决定甘蔗出苗的关键气象因子,在甘蔗苗期生长过程中,降雨量对甘蔗生长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降雨量预测甘蔗苗期株高/茎粗。鉴于以上研究结果,在广西甘蔗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甘蔗出苗率,要加强甘蔗种植后20 d内的水分管理,在这期间累积降雨量需达到75 mm以上才能达到甘蔗齐苗的目的,甘蔗出苗后也需加强水分管理,利于苗期快速生长,从而提高蔗苗质量。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生物全息律,进行了甜菜的全息定域选种试验.结果表明,在甜菜采种株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分别采收的种子,其千粒重分别为26.4g、28.5g和31.2g,发芽率分别为93.1%、95.6%和98.3%.将这三个不同部位的种子种植收获后,甜菜块根产量分别为43520.5、43983.5、49539.5 kg/hm2,含糖率分别为12.60%、12.89%和13.22%,产糖量分别为5580.1、5665.0、6520.6 kg/hm2.甜菜生长表现的这些规律,都是由甜菜的生物全息律所决定的,即甜菜全株遗传势的大小分布顺序为上部<中部<下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基因组核苷酸全序列测定、电镜观察、血清学测定、传播介体传毒试验等方法对山东省田间发生的玉米病毒病进行了病原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玉米病毒病病原主要是甘蔗花叶病毒山东株系(SCMV-SD)和玉米粗缩病毒(MDMV)。田间试验5种防治植物病毒病专用药剂对玉米病毒病均有一定的防病效果,最高防效在60%左右。采用种植抗病品种、苗期拔除病苗、药剂拌种防虫和适期施用农药等综合防治措施,防病效果达61.35%~85.75%,增产率6.25%~13.99%。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一种简单有效提取甘蔗基因组RNA的方法,分别用改良盐酸胍法、CTAB法和试剂盒法提取甘蔗叶片基因组RNA,并对提取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改良盐酸胍法对甘蔗基因组RNA的提取有较好的效果,适合进行甘蔗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