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划定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基本农田是耕地资源中最好的部分,具有较好的土地质量、交通条件、连片性及水利基础设施等特点;而现阶段基本农田划定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导致基本农田的划定随意性较大,从而使基本农田保护仅仅是量上的保护,缺乏质的保证。为此,从基本农田的特点出发,建立了划定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减少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时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为保证耕地正确地入选基本农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用地经济等别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经济等别为科学划定基本农田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此,以大兴区为例,建立基于农用地经济等别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行基于农用地经济等别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研究,并使用ArcGIS9.2将所得结果与没有考虑经济等别所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叠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依据农用地经济等别划定的基本农田,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了入选基本农田耕地的质量,使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该研究成果对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指标的选取以及基本农田的划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必须综合考虑耕地地力、水利设施水平和交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为此,以梅江镇为例,选取坡度、连片性、耕地利用指数和灌溉保证率等指标,利用Arcgis9.3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获取各个指标的评价值;最后,通过TOPSIS法对梅江镇耕地的综合质量进行排序,并考虑该镇的粮食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了永久性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实现了永久性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4.
采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实现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是将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按照一定的面积指标有选择地划为基本农田的过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对于正确处理和协调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以龙口市为例,在建立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生成决策矩阵,采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对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进行排序,得到龙口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实现了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从而为土地整理规划提供依据,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科学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耕地连片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划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区域的耕地连片性,在耕地综合质量评价和耕地连片网络基础上,提出了局部耕地连片度计算公式来评价耕地的连片性,并采用四象限法空间耦合耕地质量和连片度2个时空属性。结果表明:献县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先建设区域面积为24 803.45 hm~2,重点建设区域面积为19 688.77 hm~2,有条件建设区域面积为19 538.64 hm~2,与面积累加方法相比,优先建设区域连片度提高了15.55%,而有条件建设区域连片度减小了37.82%,表明该方法明显提高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划区的耕地连片度。  相似文献   

6.
程佳 《当代农机》2023,(5):98-99+102
介绍了晋中市概况以及晋中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现状,分析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本农田整备区是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提出的一个概念,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更加有利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实现.为此,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治区已确定的基础上,基于C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选取坡度、连片性、海拔、表层土壤质地等指标建立一般农田入选基本农田整备区指标体系,通过理想点法对研究区一般农田进行排序,将排序结果中名次靠前的一般农田优先划人基本农田整备区,并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土地整治区范围,实现基本农田整备区的划定.  相似文献   

8.
基于TOPSIS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是保护优质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从耕地的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建设水平和生态景观条件4个角度出发,构建较全面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借助TOPSIS法对耕地综合质量进行评价;引入空间聚类的思想对耕地综合质量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依据各区域的耕地综合质量及空间聚类特征,将符合要求的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以河北省高碑店市为研究区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较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339.61 km2,占高碑店市耕地总面积的81.75%,划定比例达到国家相关规程要求。本文在耕地质量评价中加入生态景观因素,并结合最佳距离阈值和改进的反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聚类方法,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政策·数字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加强耕地保护的意见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意见》提出,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提升。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提供资源保障。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促进形成  相似文献   

10.
基于TOPSIS算法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是保护优质耕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优质耕地的重要手段。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保障国家耕地资源安全的重要需求。以河北省清河县为研究区,立足于我国永久基本农田相关制度,借鉴农用地分等成果,综合考虑耕地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和建设水平等方面,构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指标体系,并引入TOPSIS算法对耕地综合情况进行分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结果表明:永久保护区域、调整建设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的耕地由优到劣,整体上质量较为优越,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其中部分耕地需经过重点整治方可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后备调控区域的耕地质量较差,地形起伏较大,耕作难度较高,投入产出比低,不宜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本文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引入TOPSIS算法对耕地优劣进行排序,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考虑耕地综合质量、空间自相关性和景观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对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崇仁县为例,借助GIS平台与Geo Da软件,通过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根据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再根据自相关分析结果与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应关系,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根据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耕作利用条件和耕作区位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综合质量聚类关系和耕地景观结构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划定崇仁县永久基本农田305.94 km~2,划入的耕地更符合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有助于基本农田长期的管理和保护,也可为丰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与基本农田划定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优化农田空间布局,改善耕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而科学合理地划定建设区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环节。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构建了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赋权。再结合理想点逼近法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及时序提出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焦作市耕地整体质量较好,且在空间分布上体现出了较强的正相关性;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可将耕地分为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  相似文献   

13.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整备区包括耕地质量排序和耕地入选两个过程,根据这两个决策过程的特点,构建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整备区的指标体系。应用GIS技术提取相应的指标评价值,并选用耕地模糊优选模型、理想点法这两种模型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排序,最后通过一般农地入选整备区的0-1整数规整模型,实现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整备区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刘俊  张荣群  艾东 《农业工程》2014,4(1):87-93
洪水灾害不仅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影响着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安全,对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极具破坏性。耕地一旦遭到破坏,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恢复其生产力。该文在分析水毁耕地致灾因子的基础上,选取了降水、地形起伏度、洪灾发生频度和水系(包括河流及湖泊)缓冲区等限制性因子,综合因子隶属度叠加的评价方法,对中国水毁耕地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将中国水毁耕地分为重度危险、中度危险和轻度危险3级和9个亚级,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评价结果表明:重度危险级主要分布在中国7大江河流域沿岸和云贵高原,面积19.44万km2;中度危险级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丘陵区和黄土高原,面积40.74万km2;轻度危险级分布于华北平原、三江平原和西北内陆地区,面积68.29万km2。对全国水毁耕地危险度进行分级评价,以此进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可为防灾、赈灾和土地整理规划编制、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的制定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聚类的农田土地平整区域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农田土地平整作业过程中,常会出现铲车过载或空载造成平地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聚类的农田土地平整区域规划方法。首先,获取农田地势高程数据,通过克立格插值法遍历到空间各个位置;然后,通过改进后的K-均值聚类算法与密度聚类算法,对农田高程数据进行区域标记,去除区域中的离散点和误差点,初步完成区域划分;再结合农田平整时挖填土方量体积和农田面积适中等原则,对区域大小及形状进行修整,完成农田土地平整区域规划。田间试验分析表明,采用所提出的区域规划方法规划后,农田平整过程中铲车过载和空载现象明显减少,有效作业时间提高5%以上,工作效率提升显著;平整后各划分区域地势平整情况得到明显提高,平整度小于6 cm。  相似文献   

16.
基于GNSS农田平整全局路径规划方法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农田平整系统缺少作业指导且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NSS农田平整全局路径规划方法。分析农田实际平整条件,创建适用于土地平整的农田地形环境模型,生成农田地势信息图,研究整块农田地势高程分布特征,以平地作业中空载、满载的无效作业状态最少,转向操作与重复行走最少为条件,生成遍历整个农田的土地平整路径,并通过拉力传感器实时监测铲车载荷。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平整方法,所提方法空载、满载率显著减小,达到目标平整度时间节省50%以上。该方法可以规划有效路径,减少无效作业时间,平地效率提高30%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总要求,促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布局调整与优化。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为例,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出发,选取6个指标,运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及核密度分析等工具,对第十师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了合理性评价研究及空间布局分析。第十师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性指数在51.20~99.40之间,平均值为81.36,合理性指数较高,但部分与第十师国土空间规划有冲突;空间布局整体呈“东密西疏”分布,局部呈“中间密四周疏”分布,核心区域永久基本农田斑块聚落密度在20~25个/hm2。依据评价结果,将第十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为优先保留区、稳定保持区、整治加强区、保留发展区及缩减调出区,将优先保留区和稳定保持区用作区域发展的“保命田”,整治加强区要补齐利用短板,提高永久基本农田整体优势,保留发展区要依托整治手段,守住永久基本农田的基本要求,而缩减调出区多为分布零散的边缘化耕地,不宜继续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应予以调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