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基于农用地经济等别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经济等别为科学划定基本农田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此,以大兴区为例,建立基于农用地经济等别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行基于农用地经济等别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研究,并使用ArcGIS9.2将所得结果与没有考虑经济等别所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叠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依据农用地经济等别划定的基本农田,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了入选基本农田耕地的质量,使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该研究成果对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指标的选取以及基本农田的划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考虑耕地综合质量、空间自相关性和景观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对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崇仁县为例,借助GIS平台与Geo Da软件,通过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根据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再根据自相关分析结果与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应关系,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根据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耕作利用条件和耕作区位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综合质量聚类关系和耕地景观结构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划定崇仁县永久基本农田305.94 km~2,划入的耕地更符合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有助于基本农田长期的管理和保护,也可为丰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与基本农田划定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实现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是将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按照一定的面积指标有选择地划为基本农田的过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对于正确处理和协调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以龙口市为例,在建立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生成决策矩阵,采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对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进行排序,得到龙口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实现了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从而为土地整理规划提供依据,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科学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TOPSIS算法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是保护优质耕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优质耕地的重要手段。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保障国家耕地资源安全的重要需求。以河北省清河县为研究区,立足于我国永久基本农田相关制度,借鉴农用地分等成果,综合考虑耕地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和建设水平等方面,构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指标体系,并引入TOPSIS算法对耕地综合情况进行分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结果表明:永久保护区域、调整建设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的耕地由优到劣,整体上质量较为优越,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其中部分耕地需经过重点整治方可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后备调控区域的耕地质量较差,地形起伏较大,耕作难度较高,投入产出比低,不宜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本文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引入TOPSIS算法对耕地优劣进行排序,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侯欣欣  王红梅 《农机化研究》2012,34(8):45-48,85
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对于保护耕地以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以广东省佛冈县为例,通过预测基本农田保护量和调出量确定基本农田补划量;同时,根据现状耕地的各种指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技术修正、TOPSIS法与GIS技术确定待选入基本农田的耕地的优先次序,结合基本农田补划量对基本农田进行空间优化,从而为新一轮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划定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基本农田是耕地资源中最好的部分,具有较好的土地质量、交通条件、连片性及水利基础设施等特点;而现阶段基本农田划定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导致基本农田的划定随意性较大,从而使基本农田保护仅仅是量上的保护,缺乏质的保证。为此,从基本农田的特点出发,建立了划定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减少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时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为保证耕地正确地入选基本农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基本农田划定和质量评定工作依然面临许多技术挑战。以重庆荣昌县为研究区,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通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和引入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探讨了丘陵山区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和质量评定工作的技术方法与手段。研究结果表明:①丘陵山区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更具综合性,不仅要结合土地资源条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和生态建设需求;②通过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调整和综合质量评价,荣昌县划定基本农田面积48 717.40hm2,基本农田质量分值较调整前增加19.73;③从景观格局来看,调整后基本农田的斑块破碎度降低、连片性提高,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研究认为,依托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平台,综合耕地质量评价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能够为丘陵山区基本农田划定和质量评定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整备区包括耕地质量排序和耕地入选两个过程,根据这两个决策过程的特点,构建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整备区的指标体系。应用GIS技术提取相应的指标评价值,并选用耕地模糊优选模型、理想点法这两种模型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排序,最后通过一般农地入选整备区的0-1整数规整模型,实现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整备区的决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TOPSIS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是保护优质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从耕地的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建设水平和生态景观条件4个角度出发,构建较全面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借助TOPSIS法对耕地综合质量进行评价;引入空间聚类的思想对耕地综合质量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依据各区域的耕地综合质量及空间聚类特征,将符合要求的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以河北省高碑店市为研究区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较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339.61 km2,占高碑店市耕地总面积的81.75%,划定比例达到国家相关规程要求。本文在耕地质量评价中加入生态景观因素,并结合最佳距离阈值和改进的反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聚类方法,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像元尺度耕地质量局部空间自相关的基本农田划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耕地质量是保护区位置选择的重要依据。以湖北省嘉鱼县为例,引入植被指数信息,完善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分别对基于耕地质量与莫兰指数的基本农田逐像元补划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嘉鱼县耕地综合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全域和耕地范围的局部自相关系数分别为0. 864 5和0. 991 6;基于耕地质量和莫兰指数的划定结果在空间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两种方法均优先将空间上呈HH型聚集的99. 97%的像元划入了基本农田保护区;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可以为最终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占补平衡项目对千阳县新增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对渭北台塬区粮食产能的影响。本文以春玉米和冬小麦为量化标准,对典型的台塬区千阳县2016—2018年连续3年的占补平衡新增耕地等别及粮食产能变化情况以及粮食产能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8年占补平衡项目新增耕地平均等别范围在10~12等之间,项目的实施使新增耕地等别较千阳县耕地平均水平提高了1~3个等别,且水浇地面积占比与新增耕地等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粮食产能与新增耕地面积及新增耕地平均等别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浇地以占总新增耕地80.29%的面积,创造了占比为86.44%的总粮食产能。粮食产能受耕地所处位置、自然条件、水利设施以及道路状况等影响较大,2016—2018年间,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条件较好,且水利设施及道路条件较为完善的草碧镇、张家塬镇及城关镇实现新增耕地和粮食产能分别占全县的90.16%和90.49%,而相对位置越偏远、地形条件较差的南寨镇、水沟镇及崔家头镇新增耕地数量仅占总规模的10.17%,粮食产能仅占总产能的9.50%。从2016—2018年3年内,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以24.89%的新增耕地占有量创造了30.82%的新增粮食产能,说明通过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实施能显著提高耕地粮食产能。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总要求,促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布局调整与优化。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为例,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出发,选取6个指标,运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及核密度分析等工具,对第十师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了合理性评价研究及空间布局分析。第十师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性指数在51.20~99.40之间,平均值为81.36,合理性指数较高,但部分与第十师国土空间规划有冲突;空间布局整体呈“东密西疏”分布,局部呈“中间密四周疏”分布,核心区域永久基本农田斑块聚落密度在20~25个/hm2。依据评价结果,将第十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为优先保留区、稳定保持区、整治加强区、保留发展区及缩减调出区,将优先保留区和稳定保持区用作区域发展的“保命田”,整治加强区要补齐利用短板,提高永久基本农田整体优势,保留发展区要依托整治手段,守住永久基本农田的基本要求,而缩减调出区多为分布零散的边缘化耕地,不宜继续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应予以调出。  相似文献   

13.
掌握永久基本农田非粮生产地块特征、空间集聚及驱动因子可为优化作物种植空间布局、完善耕地精细化管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分析全区永久基本农田非粮生产现状、类型以及地块特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永久基本农田非粮生产空间集聚特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效应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全区永久基本农田非粮生产地块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北部,非粮生产类型以果树和乔木为主,占非粮生产面积的88.85%;非粮生产地块的耕地质量、灌溉条件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但集中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区域,田面坡度小于等于6°的地块占77.86%;非粮生产比例在县级尺度上呈现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H-H型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L-L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北部,H-L型集中分布在西部;田块规模、人均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县到省会城市距离与县域非粮生产比例呈正相关,耕地质量、灌溉保证率与县域非粮生产比例呈负相关,不同驱动因子对非粮生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未来应从优化作物布局、加强质量建设、监管属性特征、完善保护补偿等方面加强全区永久基本...  相似文献   

14.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优化农田空间布局,改善耕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而科学合理地划定建设区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环节。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构建了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赋权。再结合理想点逼近法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区及时序提出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焦作市耕地整体质量较好,且在空间分布上体现出了较强的正相关性;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可将耕地分为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