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大庆市的土地利用演变情况及丰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应用实例,该文利用大庆市1978、1988、1996和2003年4期矢量数据,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据,构建和分析了大庆市1978—19881、988—19961、996—2003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图谱,并在SPSS软件的支持下运用马尔可夫预测法预测了大庆市未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庆市农业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迅速,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和工业较发达地区;同时大庆市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文中定性地分析了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1"3S"概述RS(Remote Sensing)即遥感,是一种以物理手段(传感器、平台及信息获取与传输)、数学方法(包括计算机图像处理、地学计量分析、数理统计等)和地学分析(指以地学规律为基础的地学处理过程)为基础的综合探测技术,通过对目标进行探测,获取目标信息,然后对所获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将地图空间信息度量方法应用到地学信息图谱及在空间信息度量方法中引入指数信息熵的方法,实例应用证明,运用地图空间信息度量方法与地图信息图谱分析相结合研究信息量是可行的,而且将指数信息熵应用于地图空间信息度量可避免无定义值和零值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和地学信息图谱的济南市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济南市1995、1998和2003年3期遥感影像,利用遥感软件图像处理模块及计算机解译模块,分别提取3期影像中的绿地、建筑用地、林地及水体信息;利用遥感软件建模模块统计分析得出济南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转移矩阵,并得出地学信息图谱,利用地学信息图谱和转移矩阵监测与分析济南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5~1998年济南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绿地向建筑用地的转化,绿地转变为建筑用地的面积为62.27 km2,占初始绿地面积的25.84%;1998年济南市城市扩张加剧导致绿地和林地减少,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2003年绿地、林地的面积逐渐增多,但仍比1995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定量探求海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变化强度与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解译并绘制了研究区 40 年(1970~2010 年)5 期(1970 年、1980 年、1990 年、2000 年和 2010 年)的土地利用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空间叠加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过程图谱、涨势图谱和演变模式 4 种图谱,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规律。[结果]整体上看,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40 年来海河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非稳定区域面积占到 35%,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加强土地科学管理十分必要;1980~1990 年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新增转化均最小,形成了增量波动低谷,表明在此时期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最为平缓。[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转移矩阵法相比,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能够展示兴趣区的空间位置分布,表现出多维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6.
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占永  郭伟志  张海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292-8295,8314
[目的]定量探求海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变化强度与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解译并绘制了研究区40年(1970~2010年)5期(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空间叠加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过程图谱、涨势图谱和演变模式4种图谱,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规律。[结果]整体上看,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40年来海河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非稳定区域面积占到35%,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加强土地科学管理十分必要;1980~1990年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新增转化均最小,形成了增量波动低谷,表明在此时期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最为平缓。[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转移矩阵法相比,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能够展示兴趣区的空间位置分布,表现出多维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贵州省罗甸县喀斯特石漠化时空变化。[方法]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与方法,基于Erdas9.2和Arc GIS9.3的软件平台,对2005和2014年罗甸县的喀斯特石漠化进行时空变化图谱分析。[结果]2005~2014年石漠化等级变化很大,其增长最多的是轻度石漠化,增加面积为264.38 km2,占总面积的8.80%,主要来源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其次为中度石漠化,增加面积为89.04km2,占总面积的2.96%,主要来源于轻度石漠化;石漠化等级图谱单元减少最多的是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的类型属于最不稳定的等级类型。[结论]2005~2014年罗甸县石漠化等级由轻度石漠化逐渐向强度石漠化演变,石漠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分析海口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方法和GIS技术,采集海口市1991、2001、2014年3期的空间数据,通过合成系列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了解该区24年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规律。经分析表明,1991—2014年,园地、建设用地、坑塘水面面积增加,增长最多的图谱单元是园地,增加了60 077.97 hm2,主要来源是耕地、林地与未利用地;增长速率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和坑塘水面;林地、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减少最多的图谱单元是耕地,缩减面积达46 067.67 hm2,其次是林地,缩减面积达41 179.71 hm2,主要用途是转向园地和耕地;在空间变化上,西部林地向园地的转化最为显著,北部建设用地由中心区向周边西海岸滨海区和南渡江两岸迅猛扩增,东部园地向坑塘水面转化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9.
参考若干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黑龙江省特点,选取能代表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居民生活、社会进步等4个方面的20个指标,建立了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黑龙江省12个地市的农村城镇化水平进行定量计算,以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最高的哈尔滨市(0.684)与最低的绥化市(0.217)相差3倍.从系统的角度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整体水平和缩短区域差异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刘琦  任志远  李晶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0):2259-2266
 【目的】为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以促进研究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方法】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了太原市城区及近郊区1990~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1990~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生态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11年中,研究区耕地、草地、水域在不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最多;园地、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在不断增加,其中林地增加最多;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从1990年的1 202.15×106元增加到2001年的1 251.49×106元,年增加率为0.37%。【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是耕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化,其次为耕地向城镇用地的转化;草地、耕地的退化及未利用地的增加给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实证分析,利用地学图谱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效应定量研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宏军  蒋红  张玲  朱诗语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289-19289,19385
[目的]建立贵州产五味子(GuizhouFructus Schizandrae)的紫外线组图谱,确定其归属。[方法]将贵州五味子及南五味子(Fructus Schisandrea Sphenantherae)和北五味子(Fructus Schisandrea Chinensis)对照药材分别用石油醚、氯仿、甲醇和水为溶剂,进行超声波提取,提取物进行紫外光谱测定。[结果]3种药材均具有很好的光谱特征,根据其紫外谱线组图谱可以鉴别南、北五味子,且贵州五味子的紫外谱线组图谱与南五味子对照药材更相近。[结论]该研究中的五味子可能属南五味子属。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收集了大量的土壤标本应用于土壤微生物研究,为使土壤标本管理实物与信息紧密结合,直观显示土壤地理来源,建立了基于灵图公司公用地图API接口的地理分布展示系统.系统属性数据为土壤标本采集地信息和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信息:空间数据由公用API实时提供.系统采用基于Ajax的B/S模式,将土壤标本采集地点、数量等信息叠加显示在客户端网页地图上.以行政区划方式浏览,通过单击标记可进一步现实选定的土壤标本列表和指定土壤标本的详细信息;数据编辑部分提供了对土壤标本的添加、删除和更新功能.  相似文献   

13.
改进的生态足迹法从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碳排放三方面入手,对传统生态足迹法进行了改进。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改进生态足迹法对淮南市2002和2010年的生态足迹需求、供给和生态赢余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评估了淮南市的生态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2002~2010年淮南市的生态赤字上升极快,其中2010年人均生态需求为16.52 hm2/人,供给为0.21 hm2/人,生态赤字为16.31hm2/人。淮南市目前的发展属于不可持续性的。改良生态足迹法的评价指标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结果更符合实际,对于其他城市的生态规划和建设也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姜良恒  许洁  马玲  赵南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190-192,210
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图集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详细论述了附图集的设计与制作流程,并以ArcGIS软件为平台,探讨了附图集制作的部分关键技术,表明ArcGIS能够较为快速准确的制作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图集。  相似文献   

15.
概要介绍了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在油菜遗传改良方面的应用研究情况。包括利用基因工程改良油菜品质、增强抗性、进行杂种优势的利用;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油菜品种鉴别、基因定位、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杂种优势预测等。  相似文献   

16.
汪庆元 《古今农业》2014,(2):106-113
20世纪以来研究表明,鱼鳞图册起源于南宋。明代洪武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推行鱼鳞图册制度,其作用是确认业户土地产权,确保官府田赋征收。现存明清鱼鳞图册原件主要分藏于安徽、江苏、浙江,北方的陕西、山西存有清至民国的鱼鳞图册。鱼鳞图册研究拓展了南北区域社会经济史的内涵,在地权分配、租佃关系、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新的进展。而在鱼鳞总图、地权形态、里甲土地分布方面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曲树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79-480,484
总结了生物制图的特点、古代生物图谱的应用与继承及传统生物制图的基本方法,提出了现代生物制图必须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使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相结合,实现生物制图技术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分子标记在甘薯的起源、进化与分类,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鉴定、基因定位和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对甘薯的分子育种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