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一、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十强县"名单勐海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昌宁县、凤庆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云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思茅区、广南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二、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二十强企业"名单云南龙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普洱茶(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2.
<正>9月23日,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云南省在昆明举行2019年"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表彰会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省委副书记王予波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企业颁奖。会上对评选出的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大益"牌普洱茶生肖茶(生茶)等"10大名茶"、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云秀"牌月季鲜切花等"10大名花"、元谋县蔬菜有限责任公司"元绿"牌洋葱等"10大名菜"、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12月8日,"绿色云品美好共享"云南绿色食品品牌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新闻发布会"源远流长云茶篇"在昆明举行,推介"10大名茶"的获奖企业及产品,公布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云茶飘香绿色评选助力品牌发展第一名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大益"牌经典7542普洱茶十大名茶  相似文献   

4.
<正>7月28日,云南省农业厅在第十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期间举办第二届云南名茶开辟蓝海工作研讨会,共商云茶产业发展大计。耐会邀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全国电子商务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刘平均;云南省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勋儒;云南省著名的普洱茶叶专家、普洱熟茶渥堆技术创始人之一、原勐海茶厂厂长、总工程师邹炳良先生;云南  相似文献   

5.
5月25日,2013国际茶业大会、第八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第十三届中国普洱茶节(简称"两会一节")茶产品交易会在思茅区茶马古镇开幕。  相似文献   

6.
《云南农业》2015,(4):83-84
<正>按照《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经企业自愿申报,各州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并推荐,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并经社会公示,认定云南龙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龙润"牌普洱茶、红茶、绿茶等80个产品认定为2014年云南名牌农产品。有效期为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上对普洱茶的需求加大,现在除云南省生产外,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甚至越南、泰国均有普洱茶生产。云南普洱茶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在于提高制茶技术及工艺。笔者通过1995~2000年在云南勐海茶厂的研究实践,总结了普洱散茶的加工技术与工艺,以期对云南普洱散茶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5月25日,2013国际茶业大会、第十三届中国普洱茶节与第八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简称"两会一节")在普洱市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是世界茶树的主要起源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也是现代普洱茶的发祥地和生产、销售中心。长期以来,勐海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倍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十一五"以来,在经历了市场的冲击洗礼之后,勐海普洱茶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0.
农业资讯     
正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云南展团倾情推介普洱茶成果丰硕5月18-22日,由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云南展团组织了52家茶叶和咖啡企业参展,开展了"好茶出云南——普洱茶产业专场推介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本次茶博会,云南展团现场销售茶叶4480 kg,交易金额  相似文献   

11.
正高价茶降、特色茶涨,古树茶回归趋理性2015年是云南普洱茶市场的"转折年"——高价茶降、特色茶涨,古树茶回归趋理性,消费型普洱茶占据市场主导,各大品牌普洱茶企开始关注产品本身,让云南普洱茶市场步入了"喝时代"。从2015年云南省各茶产区销售情况看,中低端价位普洱茶销售平稳,高价位茶尤其是部分高价位古树茶销售走势放缓。春茶毛茶、成品茶单价总体略有回落。据第一茶叶网数据显示,在年平均涨幅20%连续飙升了3年后,2015年  相似文献   

12.
未来产业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此有必要就云南普洱茶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索。通过对云南普洱茶业现存供应链结构的分析,找出其不足;探索云南普洱茶业的优化模式,提出一种在整个供应链环境中以政府主导型为核心,适合目前云南普洱茶业发展的优化模式,以实现云南普洱茶业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快速地流通,提高云南普洱茶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实用技术》2013,(2):53-55
自2005年龙润集团进入普洱茶行业之后,龙润茶业集团在中国茶业激流勇进一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以生产"安全、卫生、健康"的茶叶为使命,龙润提出"用制药的经验制茶",建立了"86道质量把关"的严格质量管理体系,推进茶叶生产加工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从龙润普洱到龙润茶的转变,龙润茶业以打造"中国茶第一品牌"为目标,依托资本经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创牌、扬牌、护牌"之路,欲把龙润茶打造  相似文献   

14.
<正>4月26-29日,由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农业农村厅主办,东方环球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省茶叶流通协会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为期4天的本届展会以"绿色云茶·天下普洱"为主题,聚焦办成"发布会、订货会、招商会"目标,优化展会服务,创新办展机制,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亮点纷呈,成效显著,有效助力"千亿云茶产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世代居住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的哈尼族人民来说,普洱茶与哈尼人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过去居住在勐海高寒山区的哈尼族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山区海拔高,又大多是坡地。农作物产量少,物资贫乏,经济来源较少。所以普洱茶当然就成为了哈尼族人民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日常生活中的盐巴,生产用的铁器、陶罐等生活必须品都基本靠普洱茶的收入所得来购买。早在宋末元初,迁移至西双版  相似文献   

16.
正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从事现代生物普洱茶的科技研发、生物普洱茶和即饮普洱茶饮料等系列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销售,目前注册资本3亿元。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投身普洱茶产业链标准化、数字化的建设,在普洱茶种植、初制加工、发酵、即溶普洱茶珍科学叶组配方、提取、分装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在帝泊洱的整个产业化和基础研究过程中建立起系统全方位的专利群保护,构筑由"核心专利、外围专利、防御专利、竞争专利"构成的网状专利群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公司已经获批或被受理专利117件,其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2件。企业始终坚持研发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全产业链创新为主线,以集成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普洱茶在贮藏的过程中,其内含物质和品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香气是普洱茶品质中的重要因子。【方法】文章利用电子鼻技术分别对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3款分别贮藏在18个地方茶样进行检测,共计50个茶样,运用SPSS22软件对检测的数据进行筛选,通过Win Muster软件,采用PCA(主成分分析法)和Loading(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法)分别对茶样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电子鼻检测的不同茶样的G/G0电导率比值的分析,比较不同贮藏地的普洱茶香气之间的差别。【结果】在采用PCA分析时,叶底法相对与其他3种香气采集方法能够较好地区分贮藏在不同地方的这3款普洱茶;3款茶样在不同的贮藏地发生变化的主要香气类型为硫化物等,且硫化物的变化最大、含量最多;通过PCA分析能较好地区分贮藏在不同地方的普洱茶香气。【结论】不同的贮藏环境对普洱茶香气的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不同地区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5家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到厂现场进行普洱饼茶随机取样,共取样6个;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感官审评,在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进行内含成份分析,研究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的关系,为云南普洱茶的规范生产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并与普洱茶的汤色、浓度、滋味密切相关;荼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茶样其感官品质均高于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的茶样;咖啡碱含量和糖类物质含量时云南普洱荼的感官品质的影响不是主要因子,但可以适度增进云南普洱茶的内质.  相似文献   

19.
在普洱茶产地———美丽的西双版纳,种茶、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浓厚。我们探访了普洱茶的古六大茶山、寻觅勐海茶区的老茶树、古茶园,登上了历史悠久的易武茶马古道,深刻体会到了普洱茶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正>1、茶马古道源远流长云南普洱茶史可追溯至唐朝。到了明朝,普洱茶已被官吏作为贡奉朝延的礼品。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朝廷正式封普洱茶为贡品,普洱府奉诏贡茶,使普洱茶"享誉京华"。因普洱茶的瑞贡京城和对外贸易,自唐朝时期开始,以普洱茶为核心,从宁洱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