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橡胶树老幼态无性系植株在自然越冬过程中枝条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以2个橡胶树无性系老幼态植株的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对其在自然越冬过程中(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中旬)的相对含水量、电解质渗出率、抗氧化能力指标(丙二醛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氨基酸、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并用隶属函数法对橡胶树无性系老幼态植株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越冬过程中2个橡胶树无性系老幼态植株枝条生理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规律性变化,且老幼态植株间各指标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相对含水量呈"降-升-降"变化,整个越冬过程中变化不大;电解质渗出率和丙二醛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峰值出现在越冬中后期(1月2日至1月22日);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呈现"降-升-降"的趋势,峰值出现越冬前期和中期(11月和1月);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升-降-升"的趋势,峰值出现在越冬前期(12月13日);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最小值出现在越冬中期(1月);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越冬中期(1月);氨基酸含量越冬前中期相对变化不大,越冬后期大幅上升。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2个橡胶树无性系幼态植株的抗寒性平均隶属度均大于老态无性系,说明参试的无性系幼态植株抗寒性强于老态植株。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适于新疆气候环境下种植的葡萄砧木品种,从而为新疆引进优良抗寒砧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从中国农业大学引入到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17个葡萄砧木品种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对各砧木品种枝条在自然越冬条件下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5个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生理指标值进行了分析,还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各生理指标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自然越冬条件下,随着田间温度的降低,17个葡萄砧木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逐渐增加,但不同砧木品种各生理指标的增幅不相同。以隶属函数法对其抗寒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7个葡萄砧木的抗寒性的强弱顺序为:贝达山河1号河岸4号河岸2号5BB山河4号GanziaDogrizdge1103P33091613101河岸7号山河3号河岸10号河岸9号Gloivede。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榆树资源的抗寒特性,以白榆、黑榆、春榆等3个树种的9个无性系1 a生枝条为试验材料,对枝条进行4℃(对照)、-10℃、-20℃、-30℃、-40℃低温处理,测定各无性系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SOD酶活性、POD酶活性、CAT酶活性、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8个相关指标,比较各生理指标与榆树抗寒性的相关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方法和主成分分析对9种榆树无性系抗寒性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枝条电解质渗透率、 MDA与抗寒性呈负相关, SOD、 CAT及POD与抗寒性呈正相关;这8个相关指标可以用于评价9个无性系的抗寒性,且各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显著(P0.05);根据Logistic方程拟合9个榆树无性系枝条的半致死温度在-33℃~-40℃之间,隶函数综合评价对比分析其抗寒性由强到弱为:白榆、黑榆、春榆;无性系之间由强到弱依次为:D1520、 D1507、D1526、 D2、 H1506、 Y1、 B19、 Y3、 D28,该结果与LT50拟合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为给无花果抗寒能力的评价与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我国北方地区引种的14个无花果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低温(0~-20℃)处理对其1年生枝条进行了胁迫试验,并对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进行了测定,还根据相对电导率和对应的低温温度,依据logistic方程,建立了回归模型,对14个无花果品种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依据半致死温度来评价,布兰瑞克、ALMA等品种的抗寒性均较强,-5~-10℃的低温会严重影响参试的大部分品种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其SOD和可溶性糖在-10℃时的测定值是反映无花果抵抗和适应低温能力的一个临界值,而可溶性蛋白和POD的临界值是在处理温度为-5℃时的测定值。部分品种的综合抗寒能力的评价结果与其半致死温度的测定结果存在差异,但新早黄、ALMA、金傲芬和紫蕾等品种均具备较好的抗寒潜力。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主栽油茶品种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河南省油茶发展迅速,但处于油茶生长的北缘地区,低温是限制河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为给河南省油茶良种的选育、引种及栽培区划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以‘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27号’‘XL210’‘大别山1号’‘豫油茶1号’等普通油茶品种为试材,对其叶片分别采用0、-5、-10、-15和-20℃的低温胁迫处理,选择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等抗逆指标,以Logistic方程计算出半致死温度(LT50),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了不同普通油茶品种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先升高后降低;其中,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油茶抗寒性均呈负相关,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油茶抗寒性均呈相关关系;其半致死温度和隶属函数评价结果一致,6个油茶品种中,‘大别山1号’的抗寒性最强,‘长林4号’的抗寒性最弱,其他品种的抗寒性居中。  相似文献   

6.
以4个橡胶树无性系品种一年生休眠枝为材料,通过同一温度不同时长及同一时长不同温度等两种人工模拟低温胁迫处理方法,测定各品种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半致死时间及半致死温度来评价各品种的抗寒性,同时对室内快速鉴定抗寒性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2℃低温下半致死时间在10.40~19.79 h之间,在低温持续15 h时半致死温度在-1.2~-1.61℃之间,两种处理方法所测橡胶树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均为云研77-4IAN873热垦525GT1,与田间实际抗寒性相符。本研究结果筛选出以-2℃低温处理15 h测定枝条相对电导率的方法来快速鉴定橡胶树种质幼苗期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7.
白蜡新品种抗寒生理指标变化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白蜡(Fraxinus spp.)新品种的3 a生枝条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低温胁迫下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以白蜡枝条各项生理指标作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对白蜡各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旨在研究新选育白蜡新品种的抗寒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低温胁迫下,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拟合Logistic方程得出6个白蜡品种的LT_(50);各生理指标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MDA呈现出低–高–低的单峰曲线,而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根据抗寒能力(D值)大小对6个白蜡新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排序为:鲁蜡2号(Fraxinus velutina'Lula Erhao')鲁蜡1号(F.velutina'Lula Yihao')鲁蜡5号(F.pennsylvanica'Lula Wuhao')鲁蜡4号(F.velutina'Lula Sihao')鲁蜡3号(F.velutina'Lula Sanhao')鲁蜡6号(F.pennsylvanica'Lula Liuhao')。  相似文献   

8.
宋丽华  高玲 《林业科技》2010,35(6):52-55
采用人工模拟低温处理的方法,通过对红瑞木、北海道黄杨、紫叶矮樱、金银木、金叶莸、小叶黄杨1年生休眠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及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分析和比较它们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6种灌木绿化树种的相对电导率呈“S”形变化;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平稳后急剧上升的变化趋势。6种灌木绿化树种抗寒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金叶莸、红瑞木、金银木、紫叶矮樱、北海道黄杨、小叶黄杨。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低温下中国栽培扁桃鹰咀、纸皮,国外引进扁桃Nonpareil、Mission以及野生扁桃花蕾的生理指标变化,比较扁桃花蕾的抗寒性。本实验剪取4种栽培扁桃和野生扁桃的带花蕾枝条,带回实验室后分别进行4℃、0℃、-2℃、-4℃和-6℃处理,12 h后采摘花蕾,测定花蕾的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法比较花蕾的抗寒性。结果显示低温处理12 h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MDA含量、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利用隶属函数评估法比较发现花蕾的抗寒性强弱顺序是鹰咀野生扁桃NonpareilMission纸皮。  相似文献   

10.
以南栾(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无性系"滕选"4号、5号为材料,以北栾(Koelreuteria paniculata)为对照,采用人工低温胁迫方法,研究抗寒性差异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降低,不同品种枝条相对电导率持续升高;"滕选"4号、5号、北栾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0.895℃、-18.723℃、-27.549℃;3种栾树的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且与对照差异显著;2个选育的南栾无性系"滕选"4号、5号抗寒性低于北栾,但能够在山东省范围内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11.
人工低温胁迫下腰果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选育腰果抗寒优良品种提供依据,以腰果FL30叶片为材料,进行人工低温胁迫处理,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5个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先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呈现持续上升的变化规律;胁迫温度越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越高;温度低于16℃,即对腰果产生较严重伤害,且温度越低伤害程度越严重;经4℃低温胁迫4 d,可大大提高腰果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大田种植的6个山茶花品种在自然降温过程中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研究其自然降温过程中的生理响应,并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抗寒性综合评价表明,6个山茶花品种抗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大叶忍冬四川红花露占七星红小桃红小叶忍冬。  相似文献   

13.
以引进的‘玉杏’、‘红丰’、‘凯特’、‘红太阳’、‘大棚王’等5个杏品种1年生休眠枝为试材,经低温处理后,测定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的含量,研究越冬枝条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高,同一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间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不同,表明各品种间抗寒性差异显著。不同品种抗寒力排序为:‘玉杏’‘红丰’‘凯特’‘红太阳’‘大棚王’。  相似文献   

14.
以云研73-477、热垦525、热研7-33-97及RRII105等4个品种的橡胶树老幼态8月龄籽苗芽接苗为试验材料,对其叶片的叶柄长、叶长、叶宽、宽基距、脉左宽、叶脉数、叶面积、叶厚、干重及脉左宽/叶宽等10个指标进行测量,比较分析橡胶树老幼态芽接无性系叶片形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橡胶树幼态芽接无性系的叶长、叶柄长、叶宽、宽基距、脉左宽、叶脉数、叶面积及干重均大于老态芽接无性系,叶厚小于老态芽接无性系;所测4个品种除脉左宽/叶宽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叶片性状在老幼态芽接无性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野杏的引种驯化及繁育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引种到辽西地区的野杏12个无性系和12个家系为研究对象,以引种地西伯利亚杏无性系和家系作为对照,测定了不同种源的引种野杏无性系及家系枝条的含水量,研究了低温胁迫(0、-20、-25、-30、-35、-40℃)下其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的变化,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寒性进行评价,并基于隶属函数值对各无性系及家系进行聚类。【结果】野杏无性系和家系的枝条电导率曲线均符合典型的“S”形曲线,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均表现为先增后减,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降低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温度降低表现为先增后减,半致死温度为-42.33~-29.93℃。12个野杏无性系的平均隶属函数值为0.14~0.90,12个家系的平均隶属函数值为0.24~0.74。各无性系按其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J170、J19、J171、J148、J162、J144、J210、J105、J118、J101、J211、J270、J121,各家系按其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适宜甘肃兰州及同类型气候区发展的品质优良、抗寒性好的葡萄新品种。【方法】以10个引进的鲜食葡萄品种‘春光’‘贵妃玫瑰’‘巨玫瑰’‘蜜光’‘晚黑宝’‘无核翠宝’‘浪漫红颜’‘阳光玫瑰’‘晶红宝’和‘SP9715’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盛果期葡萄的单粒质量、单穗质量、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等主要品质指标,测定低温胁迫后各品种1年生休眠枝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将10个品种枝条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的相对电导率运用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得出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的果实品质和枝条抗寒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10个鲜食葡萄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上升,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不尽相同,丙二醛含量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10个品种中:‘阳光玫瑰’的半致死温度最低,为-22.38℃;其次为‘浪漫红颜’和‘春光’,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1.96、-20.75℃;‘晚黑宝’的半致死温度最高,为-18.94℃。【结论】在甘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阿克苏地区具有优良抗寒性的苹果砧穗组合。【方法】以阿克苏红旗坡农场TD-1/王林、八棱海棠/维纳斯黄金、八棱海棠/蜜脆、八棱海棠/新红1号、八棱海棠/爱妃、M9T337/爱妃、青砧/瑞雪、新疆野苹果/新红2号、新疆野苹果/新红1号各砧穗组合的1年生深度休眠期苹果枝条为试材,分别置于-15、-20、-25、-30、-35、-40℃低温下处理12 h,以4℃处理下的各砧穗组合枝条为对照,测定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指标。采用电导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组合枝条的半致死温度。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9种苹果砧穗组合枝条的抗寒性。【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9种苹果砧穗组合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呈“S”形曲线增加,青砧/瑞雪和八棱海棠/维纳斯黄金砧穗组合枝条的相对电导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丙二醛含量呈双峰变化趋势,八棱海棠/维纳斯黄金砧穗组合枝条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峰值含量是4℃处理的4.2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CAT活性、POD活性、SOD活...  相似文献   

18.
为给春季核桃种质抗寒性的鉴定及核桃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以甘肃省成县栽培的普通核桃(香玲、中林1号、辽核4号、陇南755、陇南15、强特勒、土莱尔、清香)、美国黑核桃及美国长山核桃等核桃种质展叶期的叶片为材料,将其叶片分别置于4、0、-4、-6、-8℃的低温冷藏柜中进行胁迫处理,以大田自然生长的叶片为对照,测定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根据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LT5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核桃种质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核桃种质的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与核桃种质的抗寒性却均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核桃种质抗寒性影响最大的指标是相对电导率,其次分别是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最小;根据综合抗寒指标排序,供试核桃种质抗寒性的强弱顺序为:美国长山核桃>美国黑核桃>强特勒>辽核4号>清香>陇南755>土莱尔>中林1号>陇南15>香玲,这与其半致死温度(LT50)的高低顺序基本一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核桃种质可聚为3类:美国长山核桃、美国黑核桃、强特勒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强的种质;辽核4号、陇南755、土莱尔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较强的种质;中林1号、清香、陇南15、香玲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较差的种质。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雌雄异株植物铁冬青的抗寒机理和雌雄株抗寒性差异,对5年生铁冬青雌雄株的离体叶片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其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氧化酶活性各项指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半致死温度(LT_(50)),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其抗寒能力。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铁冬青雌雄株REC和MDA含量上升,Pro、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SOD活性则逐渐下降;雌雄株各生理指标在数值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雌株的REC和MDA含量显著高于雄株,而Pro、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则显著低于雄株,POD活性无显著差异;铁冬青雌雄株最低LT_(50)分别为-6.29℃和-9.37℃。半致死温度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表明铁冬青抗寒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即雄株的抗寒性强于雌株。  相似文献   

20.
以常见的串枝红、沙金红、兰州大接杏3个杏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自然低温和人工低温下对其枝条中的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3个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温度下降,MDA含量呈上升趋势,抗寒性差的品种MDA含量高于抗寒性强的品种;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且抗寒性强的品种增加幅度大于抗寒性差的品种;3个品种抗寒性排序为:串枝红沙金红兰州大接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