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文开 《农业考古》2004,(2):231-234
北宋时期茶文化相当繁荣,不仅士人茶文化和宫廷茶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市民茶文化也逐渐兴起。他们对茶的使用价值以及审美意识的差异,形成了五彩绚丽的茶文化,而其中文人阶层的茶诗和饮茶最能体现宋代的茶文化精神。他们以茶入诗打破了唐代诗人以自然意象为题材的圈囿,在此基础上咏茶诗大量  相似文献   

2.
据史料记载,早在我国唐代就开始了向世界输出茶叶,茶树以及茶的种子,甚至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茶的发音也来自于中国的茶的音译.茶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之一,也是世界认识并且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茶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关注,茶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停留在用水泡茶、喝茶的阶段,品茶用茶的形式逐渐多样化,甚至将茶推广到保健、化妆品的多个领域,茶文化更是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元素从中国走向世界,我们研究茶的文化,使茶的文化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升华,在传承的同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文学艺术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音乐、书画、舞蹈等等.我们这里说的茶文化是狭义的茶文化,是与茶科学、茶经济并列的茶文化.广义的茶文化还包括了茶科学和茶经济.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教授提出:茶文化的主体是茶文学与艺术,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在有关茶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两种体裁:一是茶诗,二是茶散文.中国是散文大国,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茶文化能够流传至今,散文确实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茶俗、茶艺、茶道是我们探寻茶文化内核的三条必通之途 ,是中华茶文化这只“传世宝鼎”的并立三足。我们若要真正得中国茶之至醇韵味 ,就非对此三者相互关系作一深究不可。掌握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犹如把握住了中国茶文化的枢机 ,以此为纲 ,中国茶、中国茶文化脉络尽知。茶俗是指在长期社会生活中 ,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下的产物 ,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而消长变化。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行业 ,茶俗的特点和内容不同。因此 ,茶俗具有地域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5.
出版《中国之茶》之际韩中茶文化研究所所长金裕信以茶为媒介的茶文化,是探求对茶本身的研究和茶具及水种的观察融为一体的生活。所以茶文化不断地孕蕴和产生茶生活和茶精神。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茶文化没有能够继承先祖的灿烂的业绩和遗产。为了茶和中国56个民族的文...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有1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饮茶,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但最早种茶、制茶、喝茶的是我们中国,其他国家的茶树、种茶及制茶技术和品饮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人的。世界各国均尊称中国为“茶的祖国”。  相似文献   

7.
很高兴来到重庆,来到白鹭原茶艺馆。我们都知道,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是最早发现、栽培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世界上的茶叶、种茶、制茶和品饮茶叶都源自于中国。而中国最早的茶产地,又是西南地区,包括历史上的巴渝地区,现在的重庆就属于这一区域。所以说,重庆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  相似文献   

8.
邹勇  何舒婷 《农业考古》2015,(2):210-213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茶诗数量多,内容广泛,而茶诗中对于茶艺、茶道的描写,又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因此,在现代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可以将茶诗及其文化蕴涵运用进来,在营销宣传、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发挥茶诗的作用,使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茶文化传播、茶文化活动发展很快,这对普及茶事、弘扬茶精神和推动茶叶生产均有很大的意义,这是一种积极的文化活动,但也有值得我们进一步审视的现象和问题。可以这么说,中国是茶的祖国,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茶,造福人类,其可贵之处还在于以茶为媒介升华到与文化精神相融合,使茶象征了一种精神,强调了与道德修养和人格铸就联系,起来,这就是上千年来茶所赋予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优良传统。但也应看到近年来有些茶文化活动往往是刻意追求奢华的形式,“缺乏精神提携”,一味着眼于商业策划而少了些高雅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帝王的生活方式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其中乾隆皇帝《御制诗集》收录有近 2 0 0首茶诗 ,为中国历代茶诗之最者。文章从乾隆皇帝茶诗说起 ,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开拓了中国茶诗与茶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认为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 ,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王建平 《农业考古》2012,(5):275-282
明代茶文化史上有两件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一是开创了散茶冲泡的瀹饮法时代,"开千古茗饮之宗";二则是文人们热衷于编写茶书,是中国古代茶书最多的时期,几乎占我们古代茶书总数的一半。虽然"也有少量茶书,或出于文人的一时戏笔,或其内容全部系抄袭而成"[1],但大部分茶书还是坚持原创,注重创新,"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2.
中国饮茶习俗古已有之,许多文人墨客尤喜饮茶,由此出现了一大批茶文学作品,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茶诗。中国古代茶诗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语言优美,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茶诗中对于古代茶叶种类、取水、择火、饮茶器具以及饮茶方法和习惯等茶艺活动都有详细的描述。这些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从而促进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中国黎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云南,涉茶人口多达1000万以上,是云南农业生产中涉及人口最多的产业。因此,茶叶不仅关乎民生,而且与国计紧密相连。云南经济发展史上茶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云南省“九五”之前形成的烟、糖、茶、胶4大支柱产业中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云南茶园面积为全国第一。几千年的饮茶史,造就了茶为中国第一饮料的地位。我们天天饮茶却很少去想,茶是药演变来的。从相传的神农尝百草到许多古书的记载茶都是药。如《神农·食经》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  相似文献   

14.
竺济法 《农业考古》2012,(2):230-238
最近几年,笔者一直在研究茶史。让笔者深感惊讶的是,《茶经》、《续茶经》、《茶经述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等权威文献从未提及的吴理真,怎么一下子成了茶祖神农之后的"西汉茶祖"和中国植茶始祖了呢?这是中国茶史和佛家茶事的重要事件,值得广大茶人关注。  相似文献   

15.
闫茂华 《农业考古》2019,(2):137-142
北宋文学家苏轼宦海沉浮、命运多舛,颠沛流离中留下海量文献。挖掘梳理其茶诗词资源不难发现,苏轼一生与茶为伴,对茶有着独特体悟,以茶安命,是他的生存智慧。他品茶、种茶、斗茶、写茶,表现非凡茶意人生,是中国茶艺术之魂和中国茶文化推动者。  相似文献   

16.
在品茶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茶友提及"这个茶的茶气很足",或"这个茶的茶力很够"等诸如此类对茶的品饮感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尝新茶、藏老茶、喝陈年老茶的习惯(不仅是普洱茶,其它茶类也有优质的陈年老茶)。在新茶上市时,我们品尝新茶的鲜爽、甘香,也会在特别的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佛学茶艺队礼佛茶演示解说词山西省忻州地区茶文化研究学会李亚民,薄良玉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今天为您奉献的是五台山佛学茶艺队演示的“礼佛茶”茶艺,希望您能以平和、宁静的心情来领略。佛茶作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别具风采。佛茶茶艺作...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284-285
中国茶道文化始于汉朝,兴于唐朝并盛于宋代,人们在饮茶中创造并不断完善了以泡茶饮茶为根本的茶道礼仪文化。古人给予了茶多个词汇以体现茶的精神内涵,其中以"和、清、俭、敬"较为突出。唐朝的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将中国茶道文化传递到了国门以外的地区,将其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茶道文化蕴藏了极其深厚的为人与处世的哲学道理,即使是在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今社会,优秀的传统茶道文化也没有失去往日的色彩,它仍然对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以茶育人,以茶醒己,以茶明志应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应该深刻理解并身体力行的。  相似文献   

19.
1995年初夏,我在大冶市城关邂逅一老友。老友热情邀请上他家坐坐,刚一落座,一杯热茶放在茶几上,于是我们谈起了家乡桃花茶。他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当精致的杂志送给我,说是上面发表了他的一篇关于桃花茶的文章。我接过一看,是1994年第2期《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中国竟然还有这么一本专业茶刊,而且是个大刊物。回来后详读,读着读着,增长了茶见识,产生了对茶文化的兴趣。稍后,我跟大冶一中汪从元老师无意间谈到了茶,原来他是《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的老作者,发表过许多茶见解。他告诉我,这家杂志“一大二穷”,三年后才有稿费…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续)二、修性──茶文化的道德完善北京茶叶学会邹明华茶,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而且影响人的心性。茶的属性、饮茶活动本身以及饮茶方式,都有可能感染我们的道德情操。茶是一种文明饮料,被人们认为是“饮中君子”。人们把茶品与人品相联,说茶德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