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刘德清 《农业考古》2007,(2):114-117
咏茶诗是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它题咏茶事,抒写茶趣茶兴,是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素来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龙凤盛世”,反映文人幽情雅致的咏茶诗,勃然盛行于宋代诗坛。一代文宗欧阳修,生活在茶文化兴盛的北宋中期,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就有一些咏茶诗。  相似文献   

2.
邹勇  何舒婷 《农业考古》2015,(2):210-213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茶诗数量多,内容广泛,而茶诗中对于茶艺、茶道的描写,又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因此,在现代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可以将茶诗及其文化蕴涵运用进来,在营销宣传、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发挥茶诗的作用,使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古典园林活动的茶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茶文化和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丰富和重新诠释,更是从茶和茶文化这一角度深层次挖掘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生活的精神内核。通过分析茶文化与茶类植物、园林泉水、园林建筑、园林活动等的密切关系,结合种茶、采茶、制茶、泉水、煮茶、品茶、茶诗、茶画、茶联、茶类景题等文人园林活动,发掘茶文化对古典园林、文人气质、文人生活的影响,来延续园林精神和茶文化传统,彰显园林文化和茶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创造出富有禅意的园林茶景观。进而提升园林意境,提炼文人气质,扩大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播效应,以达到名茶与名泉、名园互相影响、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1,(2):200-208
在热爱茶与茶文化的中国历代皇帝中 ,乾隆皇帝以茶诗最多而著称。他一生写下的四万多首诗歌中 ,涉及茶字的 ,大略有一千多首 ;而专门的茶诗也有近三百首。可见 ,“君不可一日无茶”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出自乾隆之口 ,决非戏言 ,它融入了乾隆的一种文化意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的茶诗 ,最贴切于他的生命意识 ,从而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的“心声” ,表征了他的人生哲学与儒、释、道理趣。明清时期的学者 ,多主儒、释、道三教合一 ,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风气 ,这即便对乾隆也不无影响。他的人生哲学正是建基并构筑于对儒、释、道思想…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隐逸文化与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同处特定历史时空,共存共融、互动互构:一方面,隐逸文化重心向“生活之隐”转向,其物化载体的选择、社交需求,促进了茶诗、茶礼、茶事等茶文化的全面发展,使得茶成为真正的国饮;另一方面,茶以“南方之嘉木”的自然物质属性、“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人格化精神属性,成为推动“生活之隐”的最佳媒介,最终使得隐逸精神沁入国民人格之中。  相似文献   

6.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7,(5):163-165
近日收到昆明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寄赠的会刊《民族茶文化》2007年第1期(总第9期),饶有兴致地仔细拜读了钱时霖先生《试注评清代乾隆皇帝的〈烹雪〉茶诗》和黄桂枢先生《乾隆皇帝品吟普洱茶诗的搜集考证研究》两文。钱时霖先生对中国古代茶诗素有研究,造诣很深,黄桂枢先生则是普洱茶文化研究名家,两位先生对《烹雪》诗的注评解读非常有助于对该诗的正确理解。但在细读之余,也发现个别注解有些牵强,特撰此文,求证于钱、黄两位先生并诸方家。一关于《烹雪》诗的文本烹雪(韩国版,钱时霖抄录)(1)清.爱新觉罗.弘历瓷瓯瀹净羞琉璃,石铛敲火然松屑。明…  相似文献   

7.
中国辽宁省抚顺市的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诞生地,也是满族发源地之一,在满族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满族虽不产茶,但却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早在努尔哈赤在新宾的赫图阿拉城建立后金国之时起,其后宫的茶类就已相当丰富。入关之后,在清朝宫廷中的御膳房下专设茶房、清茶房机构,负责管理帝妃和皇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的茶事,共有88人之多。我国的宫廷茶道至清代达到鼎盛阶段。至于康熙皇帝与碧螺春茶、乾隆皇帝与龙井茶的故事更是茶坛佳话。乾隆皇帝写了数百首茶诗也成为中华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总之,与其他民族一样,满…  相似文献   

8.
巩志 《农业考古》2003,(4):307-308
清朝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是继宋徽宗赵佶以后的又一位嗜茶、爱茶、咏茶的皇帝 ,他写了 30 0多首茶诗 ,收集在《御制诗》初集———五集里 ,仅《中国茶文化经典》就收集了近2 0 0首。嘉庆元年 ( 1 796 ) ,弘历禅位给皇太子禺页琰 (仁宗 ) ,自称太上皇。他的禅位意愿在朝堂提出 ,有的老臣进谏 :“国不可一日无君”。弘历戏答曰 :“君不可一日无茶。”虽是随口戏言 ,足见他是一个真正的有茶癖的茶瘾君王。乾隆在位期间 ,曾七次下江南 ,写有《焙茶坞》诗和题唐伯虎《品茶图》、文征明《茶具图》等诗 ,对古代茶事无不涉及。到过杭州狮峰…  相似文献   

9.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而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茶诗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个从自然俭约到精新细繁、从超尘脱俗到近俗乐俗、从宁静淡泊到文化品闲、从以茶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渐变过程。唐代茶诗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白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愚鲁 《农业考古》2001,(2):138-140
近年来 ,全国各地掀起了蓬蓬勃勃的茶文化运动……可以说 ,自 184 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近代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涉及面如此广泛深入的茶文化热 ,这是以使举国上下为了茶文化而奔走呼吁的万千茶人欣喜万分。茶文化的内涵丰富 ,功能广泛 ,渗透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至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不仅具有民族文化特征 ,而且具有文化史价值 ,对探索民族个性、心理趣向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茶经的行世 ,代表了茶的精神文化形成的奠基 ,茶文化能够自成一体并成为华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则是因为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相谐相合。在特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民国时期较为盛行的茶叶包装为切入点,以"泉祥"老字号茶庄的马口铁茶叶罐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茶叶罐上的图案等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梳理了"泉祥"茶庄沉浮起落的发展历程,折射了中国茶文化及工商文化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12.
陈永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45-14947
西湖龙井茶叶以色绿、味甘、香郁、形美四绝为我国十大名茶之首,除了当饮料品茗之外,还可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功能性作为调味料,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国菜肴中。在当今我国餐饮追求健康、时尚饮食的市场背景下,开发有机龙井茶茶菜,对弘扬我国茶文化和饮食文化,具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14.
陈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211-13214
抗战时期华茶外销遭受国内国际双重因素制约。在国内,战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国家财政紧缺和通货膨胀等因素使茶叶产制改良乏力、茶叶贷款缺少、产销成本过高,外销茶叶品质不良,出口无力竞争。在国际上,抗日战争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使整个国际茶市深受战事波及而萎缩导致华茶外销竞争加剧,不利华茶出口。华茶外销的双重困局,使国民政府实现"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之抗战建国目标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5.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彰显健康生活的民生产业。如今,中国茶在新时代的脉络中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本文从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和茶健康等角度全方位论述了中国茶的影响、地位、贡献和前景,解读茶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时代愿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要不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机遇是持久的,因为: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是各国发展的永恒主题,茶有利于健康的事实不断深入人心,中国茶文化魅力持久永恒等;但挑战也是不断的,因为:开拓市场是永无止境的,质量提升需不断努力,文化吸收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等。只要我们通过持续地练好内功,学习国外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地推进文化交流等,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肯定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红茶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红茶是我国生产和出口的主要茶类之一,其色泽红艳、滋味醇厚、兼容性好,是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一种茶类。我国红茶有小种红茶、功夫红茶、红碎茶等。在影响红茶品质的诸多因素中,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故将以红茶香气为出发点,从茶树品种、自然环境、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不断提高和改进红茶总体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由于宜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茶树原产地之一,进而催生了悠久的茶叶制造史和丰富多彩的宜宾茶文化,对中国茶叶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如今的茶文化热潮下,既要继承茶文化,又要思考如何最大化弘扬地域茶文化。挖掘茶文化资源是宜宾茶文化走向未来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20,(2):167-171
陈文华先生不仅是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中国茶文化学的奠基人,还是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开拓先锋,他不懈地开拓中国茶文化旅游的事迹,对当代发展茶文化旅游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对外传播路径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博物馆作为国际化传播进程中的外宣阵地和形象窗口,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深远意义。基于中国茶叶博物馆、日本茶之都博物馆、韩国绿茶博物馆的网站对比分析发现,茶叶博物馆网站设计多元化和信息有效性不足、外文版网页翻译的专业性和精准度需提升、文化体验和商业推广的范围有待拓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展示内容、提供技术发展、增加媒介融合、打造影像叙事平台等改进策略,以期提升茶叶博物馆的网站建设,推动中国茶文化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