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刊1974年第四期发表《用直角座标和每树一垂直角法复测固定样地》一文后,有的读者来信认为,“该计算方法不但对森林调查适用,而且对地形测量、矿山测量等加密补点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其计算简明扼要的特点,与常用的三点问题(后方交会)计算方法比较,可提高工效,减少错误”,同时还指出,“我们在用该文中所列公式进行计算时,发现某些  相似文献   

2.
我省历年来飞机造林航标线的测量工作,均是在现地找到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点)后,在1/50000地形图上刺点,来作为航标线测量的起始点使用。经多年的实践,一般都能正确识别点位,测量后施工能正常进行。但也出现过个别点位识别错误。如若在航标线上进行后方交会找出点位,则较为方便,但后方交会后,  相似文献   

3.
<正> 在利用航空象片进行抽样调查中,经常要将地形图上设置的样地点,转刺到调查用的象片上,为了保证抽样调查的精度,样地点在象片上的位置应有相应的精度,其转刺方法应根据调查地区的地形条件和地物的多少采用不同的转刺方法,在林区一般物地比较少,直接用象片在地形图上正确定位有一定困难,为此常用图解后方交会,在地形图上交会出象片辐射中心,或者在地形图上用辐射三角测量方法加密平面控制点,象片和地形图上有了这些点之  相似文献   

4.
采用短期定位观测与气象台站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点的地形小气候、森林小气候和水域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和对比,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处的气候特点与候温季节.结果表明,该森林公园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山地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气温垂直变化大,山上夏季凉爽,宜避暑消夏;山下冬季温暖,宜避寒度假;山地森林小气候优越,具开展旅游活动的气候优势.建议加强森林保护,优化林分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其涵养水源和卫生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5.
一、前方交会定点 如图1所示,A,B为已知控制点,P为待求点。为了确定P点的位置,把仪器分别安置在A,B两点观测α和β′角,然后应用坐标计算公式就可以求算P点坐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校核和提高精度,还要观测β″角和γ角,再通过△BCP求算P点坐标,校核误差在容许范围内,取平均值作为P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利用三张相邻航片测算林地面积的解析方法,航片的比例尺为1∶13000,航摄机主距f=100毫米,每片或两片重迭范围有四个影象清晰可辩的控制点,供单象空间后方交会之用;各片有若干其坐标已知的地物、地类线拐点的影象,供检验前方交会的成果之  相似文献   

7.
为了及时获取林火坐标,运用角度前方交会原理,以vb.net为开发语言,用supermap control可视化控件,实现了2台云台摄像机的林火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角度前方交会原理可以克服1台云台摄像机不能对林火定位结果进行检验的缺点,2台云台摄像机可以分别计算林火坐标,并且相互检验.在此基础上,再求平均值,提高了林火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8.
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类小班使用TM卫星遥感(RS)图像现地区划面积,同时使用GPS观测小班面积,计算TM图像区划面积和GPS定位观测小班面积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经试验,确定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采用TM遥感图像现地区划最小面积4.0hm^2,适宜最小比例尺为1:25000。  相似文献   

9.
定位观测设施的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定位观测与计量研究的成败,研究的科学性与综合性。本文根据板桥河小流域及南方山区的特点,对闭合小流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定位观测设施布局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定位观测设施设置的技术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系专题组于1990~1995年通过多点小区试验、定位观测、实验室测定和实地调查及示范推广等方法,对滨海沙土木麻黄人工林养分循环应用基础、防护林更新技术、低效林改造技术、中幼林密度管理技术及多树种引种和混交造林技术等5个研究内容的总结报告。在福建、海南两省的4个试验基点共营造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试验示范林100hm~2,建立固定标准地450个,获得数据32850个,收集木麻黄专题文献3250余条,建立了数据库和文献库。建立半固定观测站1个,对木麻黄林生长发育规律、生物量积累、养分动态、凋落物与降水淋溶的养分归还、养分循环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进行观测。探讨了防护成熟与更新期的关系,在基干林带调整郁闭度至0.4以下,进行林下更新,筛选出粤_(501)、平_(20)等优良木麻黄无性系。在探明木麻黄低效林分特点及其成因的基础上,采用木麻黄优良品系和套种湿地松等方法进行低效林改造。选筛出湿地松、刚果桉等5个早期生长良好的树种,并开展多树种混交试验。通过密度和间伐试验,提出木麻黄中、幼林密度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以来中国林业管理体系变迁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林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林业管理制度与治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从中国国家林业管理部门及其变迁、国家林业管理纵向体系、国家林业部门行政主官的政治维度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旨在全面揭示1949年以来中国林业管理体系的发展演变;同时,与美国、德国林业管理体系做简要对比,以期寻求共识为林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研究表明:中国国家林业管理部门在70年里数次变迁,前期较为频繁,后期逐渐稳定;其变迁历程基本与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相适应,宏观调控职能不断凸显,直接市场干预逐渐弱化;核心工作职责从经济生产逐步转向生态建设,从单一森林生态系统转变为"三大生态系统一个生物多样性";以"独立"管理林业事务为主,但近年来不断向自然资源统筹管理体系融入;林业管理结构整体保持"条块结合"不变,但从"条条为主"转变为"以块为主";纵向体系基本稳定,依托于国家行政区划层级从中央向地方、基层不断延伸,从上到下的政策传导机制非常成熟,占有主导地位;从下到上的反馈机制与从外到内的建言献策机制逐步发展;行政主官的政治维度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保障了林业在国家宏观决策中的相对重要性。与国际林业管理体系的比较表明,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背景下,林业资源管理呈现出向自然资源整体管理整合或向生态管理融入的趋势。该研究可为中国林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森林资源的分布评价是当前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依据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基本内涵,构建森林资源分布评价模型,提出森林资源分布系数。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基于不同匹配指标,对区域内森林资源分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该模型从不同角度定量评价区域森林分布状况,取得较好效果,4项评价指标均表现为相对均匀以上的水平,但资源分布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基于不同的匹配指标得出的森林资源分布系数不尽相同,从林业用地面积的角度得出的森林资源分布系数均要小于从国土面积的角度得出的森林资源分布系数,森林蓄积的分布系数均要大于森林面积的分布系数。文章最后对模型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亚洲森林的特点和林业发展战略.亚洲林业在世界林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70年代起,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林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传统林业转为乡村林业,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14.
2022年以来,部分法院接力推动林业碳汇引入生态修复司法的进程,并最终得到司法解释的认可,形成了林业碳汇替代性赔偿方案。林业碳汇交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生态环境司法也提出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在此背景下,分析该方案的实践样态,探查林业碳汇引入生态修复司法的现实需求、原有制度的缺陷以及引入基础,揭示林业碳汇替代性赔偿方案的潜在效能,特别是其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意义,从而尝试给出加速林业碳汇法律化进程,明确林业碳汇替代性赔偿方案的属性及实用领域等针对性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湖北数字林业体系建设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字林业建设在林业管理现代化中的地位 ,通过全面分析湖北数字林业建设现状 ,提出了湖北数字林业建设目标体系。就湖北数字林业体系的基本构架进行了研究、规划 ,并指出了湖北数字林业建设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6.
简要阐述了林业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就林业科技发展现状、特点、趋势与前沿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林业生态建设的需求,从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的学科优势、特点和研究重点领域等方面分析了林业科技发展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纳米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电子学、化学、医学材料、信息、环境、能源和安全等领域, 但在林业上的应用和研究才刚刚起步。文中主要综述纳米材料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在林木生物技术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纳米量子点荧光探针标记以及用纳米材料作为载体介导外源基因进行遗传转化等方面), 以及纳米技术在林木生物制药方面的开发应用, 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国外林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产业集群可极大地提高林业产业的竞争力,并逐渐成为林业产业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目前国外林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林业产业集群的概念、形成的要素、优势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与林业产业集群相关的实证研究。文中通过对国外已有的林业产业集群的文献进行梳理,挖掘林业产业集群有待深入和拓展的研究空间,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这些内容将为我国林业产业集群及其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cludes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forest policies in Bangladesh. There have been four different government forest policies in Bangladesh since 1894. The first two forest policies (1894 and 1955) were exploitative in nature. Most of the regulatory documents were developed during the first two policy periods. The third forest policy instituted in 1979 by the sovereign Bangladesh government had contradictory elements and mutually inconsistent policy statements. It addressed for the first time forestry extension through mass motivation campaign. Current forest policy formulated in 1994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elaborate policy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untry. Under this policy, participatory social forestry has been institutionalized in Bangladesh.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although it is possible to attain the stated policy targets, progress is slow and is blocked on several fronts. A number of identified technical, managerial and logistical problems are hindering policy and program implementation. In addition, corruption contributes to the observed problems. The real strength of Bangladesh forestry is locally based, participatory forestry, co-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 and highly motivated people who increasingly recognize the need for a healthy forest ecosystem that will provide future economic stability. Because it is the rich homestead forests of Bangladesh that generate the majority of commercial forestry products, it is important that education continu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addition, educated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 professional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the future driving forces towards better, and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ke it clear that Bangladesh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not presently in a position to accept and adopt internationally derived forest policies due to inadequate institutional support,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poor governance. Therefore, along with development of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nd forest cer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policy scientists must consider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skill development, identification and adoption of indigenous technology and long-term financial suppor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out these, all international processes, policies and directives will be of little value and produce few substantive results.  相似文献   

20.
作者认为林业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对其性质和作用应再认识。科技兴林的内容包括:制定不同地域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多部门多学科联合协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国林业科技管理机构;科技力量和资金向国有林等几个主阵地倾斜。还提出,中国林业走出困境之路是发展生态林业。文中还强调加强软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