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安徽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400万亩。目前常规粳稻种植面积500余万亩,只占历史上可种面积的40%左右,大部分面积披杂交籼稻代替,而近年杂交籼稻优势下降、病害加重,作双晚栽培更因穗期不耐低温,不能稳产保收。“七五”期间我省推广杂交粳稻34.96万亩,平均亩增稻谷50公斤以上,总增优质稻谷1748万公斤,增值千万元。特别是1989、1990年南方稻区杂交粳稻科研推广协作组成立以来,在“1038”示范活动推动下,经两年努力,示范范围扩大,产量水平有所提高,制种技术和产量也有新的突破,组织管理上有了新的经验,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杂空间精…  相似文献   

2.
引言 粳稻和籼稻分属稻属的两个亚种,即粳亚种和籼亚种。两者在起源、分布、性状遗传及栽培特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国际上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早于籼稻。但籼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首先在我国于1973年获得成功,并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到1984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2300万亩,占我国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累计增产稻谷700多亿斤,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杂交粳稻在我国虽然也早在 1975年实现了三系配套,但迄今为止,除了 在北方稻区有一定的推广面积外,南方稻区 仍处在示范试种阶段。因此,对粳稻杂种优 势利用中的…  相似文献   

3.
南方杂交粳稻的增产优势与合理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0年南方稻区出现的第二次卖粮难,主要是籼稻的“卖难”,对粳米来说却是“买难”。有人算了一笔帐,以南方六省市粳稻种植面积4290万亩,亩产500公斤,总产214.5亿公斤稻谷,按2.91亿人口计算,每人每月只有粳米4.3公斤(稻谷6.14公斤)。这一供需矛盾本应为高产优质的杂交粳稻推广开辟蹊,但南方杂交粳稻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仍然发展缓慢。“七五”期间六省市育成的粳杂新组合65个,其中11个通过审定,32个通过区试,22个正在参试。据1990年统计,进入示范的不过20个,种植面积约30.4万亩,仅占南方粳稻面积0.8%。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水田种植制度是以三熟制和连作稻为主体的多熟制地区,自80年代初开始,在连作晚稻上试种杂交粳稻成功,几年来,已筛选出可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组合七优2号,七优6号等,并逐步克服了杂交粳稻种子纯度不稳定,结实率不高,制种难度大等问题,初步积累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经验。“七五”期间,全省累计种植杂交粳稻32.47万亩,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的温州、台州地区。近两年来,杂交粳稻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其中1990年7.37万亩,比1986年3.l万亩扩大了一倍多,品种组合以七优2号为主,共6.7万亩,占90.1%,七优6号0.59万亩,占8.0%。为了进…  相似文献   

5.
杂交粳稻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杂交粳稻有没有优势,是多年来有争论的议题之一。人们都指望杂交粳稻能在高产组合选育方面有所突破,像杂交籼稻一样,能大面积推广,而获得显著的增产效益,解决当前各地城市粳米供应的紧俏现象。但我国杂交粳稻的选育自三系配套以来(北方1975,南方1980年),推广面积一直不大,北方稻区徘徊在150—200万亩,南方稻区试种面积仅20—30万亩。有人认为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杂交粳稻的产量没有优势,或优势不强,因之,推广速度不快。我从事杂交粳稻育种多年,认为这个问题应进一步加以分析,以探明究竟。现就有关试验资料分析杂交粳稻究竟有没有优势。 一…  相似文献   

6.
信息动态     
1991年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 已突破2.6亿亩 1991年11月,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间组在南昌会议上统计,我国杂交稻种植面积已达2.608352亿亩,占全国稻田面积的54%强,第一次超过常规稻种植面积。各省种植杂交稻面积如下:四川4221万亩,湖南4069.63万亩,江西2943万亩,广西2598万亩,广东2311.3万亩,湖北2300万亩,安徽1501万亩,福建1410.2万亩,浙江975.93万亩,贵州758.63万亩,河南400万亩,云南400万亩,海南294.83万亩,陕西150万亩,辽宁127万亩,上海22万亩。 1991年杂交早稻已发展到4768.71万亩,已占全国1亿多亩早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比1990年扩大1103…  相似文献   

7.
覃明周 《杂交水稻》1989,(2):48-48,F003,34
我国从1964年开始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选出强优势组合,1975年进入大规模制种,同时北方杂交粳稻也实现三系配套。1976年以后,在中国广阔的田野上开展了一场有亿万农民参加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用杂交水稻逐步取代常规水稻。它改变了我国水稻单产长期低而不稳的局面,把稻谷生产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6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210万亩,1979年达到7600万亩,1983年为1.124亿亩,1987年为1.6439亿亩,1988年上升到1.9亿亩。发展速度之快,在中国农作物良种推广史上是少见的。 随着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  相似文献   

8.
我国杂交税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1973年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迄今全国推广总面积已达1.2亿亩以上,这是一项震惊世界的成果,曾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杂交粳稻的研究在国际上早于籼稻,最早日本东北大学胜尾清1958年育成红芒野生稻细胞质的滕坂5号不育系;1966年流球大学新城长有育成BoroⅡ细胞质的台中65不育系及其同质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其后日本农业技术研究所渡边,美国加州大学J.R.Erichson都获得不同细胞质的粳稻不育系,因都未找到理想的恢复系而未能应用于生产。1972年,BonoⅡ台中65不育系引入我国,各省先后转育了一批粳…  相似文献   

9.
信息     
“七.五”后三年杂交水稻 在全国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最近我们从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了解到.由于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增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农牧渔业部计划在“七·五”的后三年,每年递增杂交水稻种植面积2000万亩,到1.990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将达到2.088亿亩,接近占全国总稻田面积的一半。 具体的发展规划是:杂交早稻1988年种植2650万亩,1989年3370万亩,1990年4280万亩。杂交中稻1988年种植8378万亩,1989年9020万亩,1990年9522万亩。杂交晚稻1988年种植6400万亩.1989年6850万亩,1990年7200万亩。 (柯闻供稿) 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 组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连粳7号、宁粳4号、武运粳27号)、迟熟中粳(武运粳24号、南粳9108、镇稻14)、早熟晚粳(武运粳23号、宁粳3号、镇稻11)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丰两优4号、徽两优6号、Y两优2号)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种植表现。结果表明,粳稻无论在营养生长期的苗高上,还是在最终株高上都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在粳稻生长特性中,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数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在产量表现上,迟熟中粳、中熟中粳与杂交籼稻相比具有产量优势,早熟晚粳不具有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1.
1957年江西省大豆种植面积达456.2万亩,总产3.36亿斤。其中秋大豆面积321.1万亩,产量2.41亿斤,分别占全省大豆总面积和总产量的70.4%和71.7%。六十年代以来,由于重稻轻豆,以稻压豆,发展双季稻,使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秋大豆面积急剧下降,每年种植面积不到100万亩。1984年全省大豆总面积198.3万亩,总产量2.7亿斤,人均占有量由1957年的18斤,下降到8斤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每年需要从外省调进大豆500多万  相似文献   

12.
我国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十年之后就成功地实现了三系配套,选育出了能应用于生产的强优组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由1976年的200万亩,发展到1987年的15000万亩,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杂交早稻的发展却十分缓慢。特别是长江域双季杂交早稻的面积更少。1986年,长江流域双季杂交早稻面积仅200多万亩,1987年也只500万亩左右。而我国整个长江流域双季早稻面积有9000多万亩。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青棵是大田生产的大敌。1990年8月下旬江宁县谷里乡种植的杂交水稻“汕优63”出现大面积青棵杂株。全乡杂交水稻3.7万亩,青棵率10%以上的有2.1万亩,占总面积的57%。造成减产稻谷200多万kg,经济损失120多万元。该乡砖墙村徐德方等7户种植的100多亩杂交稻,含青棵率高达71%~89.7%。直接影响农户的收益。为此,我们从1990~1992年起开展了青棵产生原因的调查研究。 调查对象主要是珍汕97A、明恢63、汕优63和汕优63含有青棵的种子样品以及当地种植的常规稻种中籼稻金陵57、扬稻2号,中粳稻武育粳3号等。方法:(1)对谷里乡制种的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14.
常规粳稻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5年在安徽沿江稻区的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试验基地,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籼稻为对照,对常规粳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具有茎秆矮壮、叶片挺直且短、穗形上翘或直立、穗短且着粒密的植株形态特征和足蘖中穗的经济性状特征;与籼稻相比,常规粳稻表现为感光性强、分蘖率弱,但成穗率高、花时迟,幼穗分化Ⅵ期前后和抽穗扬花期对高温敏感,中后期耐肥等特性。不同播期对常规粳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上,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常规粳稻随着播期的推迟表现为生物学产量逐渐下降而收获指数逐渐提高。试验结果表明,5月下旬播种、8月底至9月初抽穗的常规粳稻品种为安徽沿江稻区的优势品种,并提出了优势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上海郊区近年由上海县种子公司和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分别推出“寒优湘晴”和“寒优1027”两个杂交粳稻新组合,经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较大面积的示范,普遍获得成功,并先后通过审定,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989年全市种植杂交粳稻2.58万亩,其中百亩以上的丰产方和千亩示范片共9544.41亩,平均亩产560.48公斤。1990年全市种植模型杂交稻10.5万亩,比1989年增3.07倍,其中百亩、千亩、万亩丰产方和示范片共19312.5亩,平均亩产587.4公斤。1990年由市农业局组织的水稻高产集约化示范,经市、县两级农业、科委、统计等部门专家对19个市、县级丰产方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研讨会在三亚召开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我国杂交籼稻的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然而杂交粳稻的发展却十分缓慢。目前我国粳稻面积有6 0 0多万hm2 ,而其中杂交粳稻所占比例却不足3%。为了探讨杂交粳稻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集中杂交粳稻研究的技术力量,整合种质资源,实现杂交粳稻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新的贡献,在袁隆平院士的建议下,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研讨会于2 0 0 4年4月7—8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会议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持,并得到天津天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金色农华种业有限公司的大力赞助,来自全国粳稻主产区16个省、市、自…  相似文献   

17.
粳杂黎优57是北方粳稻区推广的主要杂交组合之一,山东省1977年引入试种,1987年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现全省累计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增产稻谷2000多万公斤。该组合在鲁南表现早熟高产,并适于冬小麦茬地制种。1984年开始较大面积推广表现高产、优质的秀优57,并且进行制种,  相似文献   

18.
加善县地处浙北平原晚粳稻区,大麦是冬季生产的主要作物,1984年开始全面采用稻板免耕栽培技术,使大麦的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由于土劳负担重,冬种季节紧,三秋农  相似文献   

19.
山东、辽宁两省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之一。玉米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良种面积大,单产高。辽宁省1990年玉米种植面积2111万亩,良种面积占95%以上。其中丹玉13号达1500多万亩。沈单7号、铁单8号等良种面积近500万亩,平均亩产370kg左右。山东省1990年玉米种植面积3597万亩,杂交一代种植面积达3442.3万亩,占95.7%。  相似文献   

20.
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于1986年12月26~29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了年会。会议交流了各省(区)、市一年来杂交水稻生产、科研和种子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了当前我国杂交水稻生产的形势与发展趋势,研究了 “七·五”期末可能达到的目标和1987年杂交水稻生产规划,讨论了一些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1986年全国杂交水稻生产情况 1.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创历史最高纪录。据这次会议统计,1986年南方13个省市加辽宁、北京等15个省(区)、市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36亿亩,不但恢复了1985年退下来的面积,而且比最高的1984年超过200万亩。现在面积超过200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