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异色瓢虫对两种蚜虫捕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异色瓢虫成虫经24小时饥饿处理后,对不同密度下的大豆蚜和玉米蚜捕食量变化的比较分析,认为异色瓢虫捕食这两种蚜虫功能反应符合Ⅱ型反应,均可用Holling圆盘方程拟合,其方程式为:Na玉米=0.6792N/(1+0.0022N)、Na大豆=0.9463N/(1+0.0023N),同时,经比较异色瓢虫对大豆蚜和玉米蚜的功能参数,发现异色瓢虫对大豆蚜的控制能力明显强于玉米蚜。  相似文献   

2.
大豆蚜捕食性天敌捕食行为的COI基因标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大豆田捕食性天敌对大豆蚜的捕食作用。【方法】根据基因库NCBI中的一段大豆蚜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的基因序列(登录号为AY842503),设计了2对大豆蚜特异引物A和B,其扩增片段大小分别约为197和253 bp,应用DNA标记方法检测天敌对大豆蚜的捕食行为。【结果】种特异性检验表明,所设计引物只对大豆蚜DNA具有扩增效果,对与其同域发生的其它种类不具扩增作用;室内以引物对A与B分别检测喂食单头大豆蚜的异色瓢虫成虫和大草蛉成虫腹内靶标食物的衰变情况,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阳性比率的半衰期分别为喂食后3.371 h和2.814 h,大草蛉成虫分别为喂食后1.312 h和1.032 h;以A作为引物对田间捕食性天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7类群14种捕食性天敌中,5种不同种类或虫态的天敌对大豆蚜的捕食作用检出率高于50%,从高到低依次为异色瓢虫幼虫、草蛉成虫、东亚小花蝽若虫、异色瓢虫成虫、东亚小花蝽成虫;此外,田间检测表明,捕食性天敌的阳性比率与大豆蚜的种群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DNA标记技术是探索捕食行为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七星瓢虫三四龄幼虫捕食四种蚜虫功能反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七星瓢虫对不同寄主的捕食、衔接转移的特性,将三、四龄幼虫对棉蚜、麦蚜,大豆蚜、萝卜蚜捕食功能反应进行了试验,并分别建立了捕食功能反应数学模型。日最大捕食量三龄幼虫分别为86.6、71.6、86.4头和82.5头,四龄幼虫分别为155.3、121.8、170.1头和145.6头。同时,进一步试验验证瓢虫高龄幼虫转移时的捕食功能和特性,仍存在"抢食"和"补食"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双七瓢虫是蚜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对大豆蚜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试验测定了双七瓢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双七瓢虫捕食大豆蚜的数量与大豆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双七瓢虫4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日捕食量最大,3龄幼虫和成虫次之2,龄和1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双七瓢虫成虫及1~4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依次为:Na1=1.1305Nt1/(1+0.0137 Nt1),Na2=0.8564 Nt2/(1+0.0491 Nt2),Na3=0.7158 Nt3/(1+0.0142 Nt3)。Na4=0.9983 Nt4/(1+0.0097 Nt4),Na5=1.1309 Nt5/(1+0.0089 Nt5)。  相似文献   

5.
双带盘瓢虫对蔗绵蚜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双带盘瓢虫雌雄成虫对甘蔗绵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双带盘瓢虫捕食绵蚜的数量与绵蚜的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雌瓢虫的拟合圆盘方程为Na=1.0180Nt/(1+0.0075Nt),雄虫的为Na=1.1221Nt/(1+0.0121Nt);在试验设计密度范围内,双带盘瓢虫的捕食量随绵蚜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当绵蚜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捕食量趋于稳定;雌雄瓢虫每捕食1头绵蚜所需要的时间Th分别为0.0075、0.0121d,瞬时猎物发现率(攻击率)a’分别为0.0180、1.1221头;经方差分析,雌雄成虫捕食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龟纹瓢虫成虫对高粱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条件下进行了龟纹瓢虫成虫对高粱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龟纹瓢虫雌雄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龟纹瓢虫成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搜寻效应随之降低。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处理1头高粱蚜虫所需的时间(Th)分别为0.017 d和0.024 d;瞬间攻击率(a)分别为1.661和2.967;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58.824头和41.667头。龟纹瓢虫的捕食量受种内干扰影响,随着龟纹瓢虫密度的增加,单头平均捕食量呈下降趋势。在龟纹瓢虫成虫2头/皿时,分摊竞争强度(I)仅为0.0689,说明此密度下龟纹瓢虫成虫捕食高粱蚜时种内干扰效应很低。  相似文献   

7.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行为观察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潜力。【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评价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观察并总结异色瓢虫的捕食行为特点。【结果】通过观察,发现异色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幼虫主要经过静止、搜寻、试探、取食和爬行5种行为,其中异色瓢虫成虫捕食3龄草地贪夜蛾幼虫时出现3对足抱握猎物的现象。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96.08和161.29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390 6和1.451 4,处理时间分别为0.005 1和0.006 2 d;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5.36和41.84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45 7和1.271 0,处理时间分别为0.015 3和0.023 9 d,即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强于4龄幼虫。【结论】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有一定的潜在控害能力,可用于防控草地贪夜蛾。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的发生及其对苹果绵蚜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异色瓢虫是苹果绵蚜的主要捕食性天敢昆虫,其在苹果园的初发期在2—3月,高蜂期在3—4月。异色瓢虫在生草园的初发生期与高蜂期均比清耕园提前了半个月至1个月,且活动时间延长。研究表明,异色瓢虫成虫Harmonias axyridis(Pallas)对苹果绵蚜成虫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其模型是Na=1.3868N/(1+0.01922N),捕食量随苹果绵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异色瓢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55.9头和22.5头,异色瓢虫干扰反应的数学模型为E=37.2P-0.1683。异色瓢虫的捕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技术推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起,进行人工筑巢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的技术推广,三年来,使草原蝗虫种群数量迅速下降。1993年蝗虫密度在粉红椋鸟捕食前,春秋牧场6月18日为32头/m2,冬牧草场6月22日为13头/m2;捕食后7月12日降至10.3头/m2和6.4头/m2。灭蝗率分别为67.7%和50.7%。1994年,春秋牧场和冬牧草场蝗虫三龄盛期捕食前密度分别为11头/m2和5头/m2,捕食后羽化盛期蝗虫密度分别为2头/m2和1.6头/m2,除自然死亡外,灭蝗率分别为60%和68%。1995年蝗虫三龄盛期平均密度春秋牧场为0.55头/m2,冬牧场1.04头/m2,已降至无害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人工饲料蛆组配方与人工饲料蛹组配方饲喂龟纹瓢虫幼虫,并以大豆蚜饲养的幼虫作为对照,研究比较幼虫人工饲料对龟纹瓢虫成虫捕食能力和雌虫产卵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蛆组配方、蛹组配方饲喂所得雄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与对照一样,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对照组龟纹瓢虫雄成虫对大豆蚜的处理时间短于人工饲料组,日最大捕食量、攻击系数均高于人工饲料组。以大豆蚜饲喂对照和人工饲料组羽化的成虫,对雌虫产卵力测定表明,蛆组配方的雌虫生殖能力各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单雌产卵总数为916.2粒,雌虫寿命可达64.1d;蛹组配方的雌虫产卵前期、雌虫寿命与对照差异显著,单雌产卵总数为684.7粒,雌虫寿命53.9d。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了蓖麻、黑豆间作对黑豆主要害虫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蓖麻与黑豆间作,对防除大豆蚜虫和大豆食心虫有明显效果,但因品种不同,防虫效果有差异。中熟品种“吉黑豆2号”比早熟品种“吉黑豆l号”抗大豆蚜虫和大豆食心虫。蓖麻与抗虫性较差的品种“吉黑豆l号”间作,单株蚜虫头数比清种下降61.5%;蓖麻与抗虫性较强的品种“吉黑豆2号”间作,单株蚜虫头数、比清种下降32.4%。蓖麻与2个黑豆品种间作,均以蓖麻与黑豆间作行比2:4处理防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春、夏2种类型大豆的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构成的影响;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15份春大豆和14份夏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大豆的单株粒数、百粒重和株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育种时可优先考虑;夏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对产量直接作用较大,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因此通过这3个性状进行选择效果较好,同时考虑到大豆各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在育种时应注意各性状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2005年进行的冀黄12和中黄19两个大豆品种的打顶试验结果表明, 冀黄12在苗高27.5 cm、中黄19在苗高30.0 cm时打顶4 cm,大豆经济性状表现最好,生育期可缩短3~4 d,单株结荚数增加11.30~11.58个,单株粒数增加31.04~36.73粒,折合产量最高,分别为3 683.33、3 800.00 kg/hm2,分别较CK1、CK2(不打顶)增产38.4%、40.3%,且与CK1、CK2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打顶过长(6 cm)会减少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和单产.  相似文献   

14.
异色瓢虫二斑变种对猎物搜索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测试法,观测了异色瓢虫二斑变种对不同寄主上蚜虫的定向和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帖梗海棠、毛白杨、柳树在正常的生长状况下,不会产生引诱异色瓢虫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在这些植物受到蚜虫危害以后,会释放出引诱异色瓢虫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而紫藤在正常的生长状况下和蚜虫危害后,都会产生排斥异色瓢虫的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15.
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沿淮地区广泛种植的41个菜用大豆品种的生育期、株高、茎粗、倒伏性、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数、荚长、荚宽、单荚粒数、鲜豆百粒质量等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变异、相关、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1个菜用大豆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变异,其中结荚高度变异最大(变异系数31.41%),荚宽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6.45%)。相关性分析表明,除生育期与株高、单株荚数、荚长,荚长与荚宽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5外,其他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于0.5。通过聚类分析,利用类平均法在欧氏距离5.597 3处可将41个菜用大豆品种划分为4大类群, 各类群的农艺性状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表明,生育期、株高、茎粗、倒伏性、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及单株荚数等7个农艺性状累计贡献率为87.028 1%,可以反映出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北京地区20个大豆栽培品种(系),对其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1)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结荚高度、株高、百粒重、生育期。2)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与生育期和结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大豆籽粒的脂肪含量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结荚高度呈显著负相关,4)经新复极差分析分别选出高蛋白、高脂肪的大豆专用品种(系)。  相似文献   

17.
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自不同产地的377份大豆品种10个主要农艺性状在北京地区的表现进行遗传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区间大豆种质资源的产量构成因素在品种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品种间农艺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存在着差异性。具有极大遗传进度(RGS%>40%)且遗传力>60%的有南方大豆的株高;具中等遗传进展(40%>RGS%>10%)且遗传力>60%的性状有北方复种夏播大豆区品种的株高、单株荚数、全生育期,北方一熟春播大豆区品种的结荚高度,南方复种多播季大豆区品种的结荚高度、全生育期,国外品种的株高、全生育期;具一定的遗传进展(1%>RGS%>5%)且遗传力>60%的有:北方一熟春播大豆区品种的单株产量。在5%的选择强度下,全生育期、株高、结荚高度、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的相对遗传进度均大于20%。  相似文献   

18.
大豆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6个大豆参试新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6个品系的百粒重平均表现高于对照品种;15个参试品系的单株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2)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遗传力较低;(3)单株荚数与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荚宽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促进外引大豆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新疆大豆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数量性状多样性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49份外引大豆种质资源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和2个籽粒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49份大豆种质资源主要来源于11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变异范围为12.48;~67.13;,其中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最高,达60;以上;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低,为12.48;;基于10个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将149份材料聚为2大类5亚类,聚类结果与材料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该批种质资源极大丰富了新疆大豆的遗传多样性,为新疆大豆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疆超早熟大豆品系(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为新疆超早熟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6个超早熟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有效分枝>结荚高度>主茎节数>百粒重.[结论]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是影响北疆超早熟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对高产、优质的超早熟大豆选育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