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崔风高  于长军 《植物医生》1997,10(6):4-4,10
花生网斑病(Phoma arachidicola)发病快,蔓延迅速,引起中后期大量的落叶,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是急待防治的花生主要叶部病害.自1992年以来,通过对该病的系统调查,摸索出一套实用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花生网斑病不同病斑类型及其病原菌致病力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河南省发生日趋严重的花生网斑病在田间出现的一种新的病斑类型,并结合已报道的两种病斑类型,对3种病斑类型的病原菌开展致病力差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新发现的花生网斑病病斑特征明显,综合分析后将花生网斑病病斑类型分别定为网纹型、类褐斑型和污斑型;同一花生品种上3种病斑类型病原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同一病斑类型菌株对不同花生品种的致病力也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聚集度指数法、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测定了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不同流行时期的空间分布型,分析了病害聚集的原因。结果表明,花生褐斑病在始发期和盛发期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在衰退期转为均匀分布;花生网斑病在整个生长季内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Iwao回归分析显示,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间相互吸引的个体群。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花生褐斑病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随着单株病斑密度的提高趋于均匀分布,而花生网斑病的空间分布型不受单株病斑密度和取样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聚集原因是由病原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利用Iwao回归分析法,分别建立了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和序贯抽样模型,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  相似文献   

4.
花生网斑病 (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又称褐纹病、云纹斑病。常与叶斑病混合发生,可造成早期花生叶片脱落,严重影响花生产量。花生网斑病过去在滑县发生很轻,2000年突然严重发生。据观察,该病为害花生,发病初期在基部叶片上发生,逐步向上部叶片发展。在叶正面产生边缘呈网纹状、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不透过叶背,以后由侵染点沿叶脉向外扩展,呈星芒状扩展至整个叶面。县植保站定点调查花生地块, 8月中、下旬病株率40%, 8月底病株率达100%,全县发生面积达1.9万 hm2以上。   分析该病流行原因,与作物茬口、高温、高湿、多…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用于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有效生防资源,从阜新、沈阳、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健康叶片60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其中细菌435株,真菌98株,放线菌30株。其中对花生网斑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菌株共34株,抑制作用最强的为菌株BP-1,其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抑菌带宽度达27.0 mm。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菌株对供试的11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不同强度的抑制作用,抑菌带宽度为5.6~22.8 mm。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同源性分析,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BP-1菌液对花生网斑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其发酵原液稀释200倍后,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60.65%,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生网斑病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花生网斑病是我国花生上新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近年来蔓延迅速,为害严重,经1983-1992年历时10年的系统研究,摸清了该病症状、发生和为害规律、分布特点;明确该病的发生与主要发病因子的关联性;于国内首次明确了该病原菌的分类地位;摸清了病害发生程度与花生荚果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找出了受害较敏感的花生物候期,建立了防治经济阈值模型;筛选出目前最好的杀菌剂、生物制剂和物理保护剂以及较抗病的花生品  相似文献   

7.
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混发流行过程及其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人工接种试验,分析比较了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单独及混合发生的流行过程及对花生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病害混发初期,病害间无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病情加重,病害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大并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病害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生育期接种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在开花初期和盛花期接种,褐斑病和网斑病的病情较重,而在开花末期接种的病情较轻,但都能表现病害间的抑制作用。病害混发时造成的产量损失小于各病害单独造成损失之和,对白沙1016和四粒红接种2种病菌,病害混合发生所造成产量损失约为各病害单独引起损失之和的77.2% ~ 85.7%和76.1% ~ 79.6%。在不同生育期接种2种病菌,2个品种产量的损失均随着侵染时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湖北植保》2001,(5):29-29
花生网斑病又叫褐斑病 ,纹斑病 ,是近年来发生趋重的一种新病害 ,2 0 0 0年滑县发生严重 ,造成花生中后期大量落叶 ,减产达 2 0 %~ 40 % .症状 :网斑病一般从花针期始始发 ,发病盛期在结荚期至成熟期 ,主要为害叶片 ,也为害叶柄和茎 ,植株下部叶片先受害 ,沿主脉主生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小点 ,周围有明显的褪绿圈 ,后形成边缘呈网纹状 ,不规则形褐色病斑 ,一般不透过叶面 ;若遇多雨天气 ,病斑较大 ;叶片一旦染病 ,极易脱落 ,叶槽茎受害 ,起初为小褐点 ,年扩展为边缘水渍状 ,中央凹陷、长条形成椭圆形病斑。病原及发病条件 ;该病病原为花生…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对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文进行了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不同施药次数、不同施药浓度以及与生长调节剂混用配施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3 000倍施药3~5次田间防效无显著差异,均可达到67%以上;采用稀释浓度1 500倍和3 000倍从发病初期开始连续施用3次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1.19%和67.90%;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试验结果表明,3 000倍液于花生网斑病发生初期配施0.136%赤·吲乙·芸苔8 000倍液1次,随后每隔10d喷施300g/L苯甲·丙环唑EC 1次,连续施药2次,其防治效果高于其他处理,为78.28%;同时具有显著增产作用,较对照增产47.45%。  相似文献   

10.
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褐斑病和网斑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辽宁主栽的1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系)对两种叶部病害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对花生褐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阜花17’属抗病类型,‘鲁花11’、‘铁引花2号’、‘良青8号’、‘新花2号’和‘锦花15’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对花生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鲁花11’、‘铁引花2号’和‘白花生’属抗病类型,‘黑花生’、‘新花2号’、‘花育20’、‘锦花14’、‘新花1号’、‘锦花15’和‘良青8号’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多数花生品种(系)对花生叶斑病综合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防病、叶面喷肥保叶,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花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为提高花生生产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即墨市重点研究推广该项技术,已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进入7月份,温度高,降雨多,空气湿度大,是花生叶病发生为害的高峰期。前些年本市花生叶病以黑斑病、褐斑病为主,1999年以来,发现网斑病、焦斑病发病率逐年增加。2000年大信镇、马山镇调查,一些地块到8月中、下旬,网斑病病叶率达100%,病情指数高达90以上,看上去一片灰黑色。段村、营上等一些地块花生焦斑病严重…  相似文献   

12.
花生网斑病是目前危害花生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蔓延速度快,发生严重,对花生一般导致减产20%左右。我们运用生物制剂农抗120与杀菌剂多菌灵混用,防治花生网斑病,收到良好防治效果,现将结果初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试验已选用品种79266,复膜种植,大垅栽培,双行,垅宽90厘米。亩增施花生专用肥50公斤,播后用抗枯灵200x+农抗120100ppm+乙草胺100ml喷洒地面,封锁初侵染源及除草,自7月2日开始,每隔14天用农抗120100ppm+多菌灵500x喷洒叶面一次,8月13日结束。品种7926…  相似文献   

13.
花生纹枯病的防治花生纹枯病,是花生生长后期的一种重要病害。封垅后最易发生,以后渐扩展蔓延造成花生减产。感病的叶片,叶尖或叶缘出现暗褐色病斑,渐向内扩展,有时几个病斑合在一起,成为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当田间高温高湿时,几天内可蔓延全部叶片,叶片受害后像...  相似文献   

14.
花生几种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生褐斑病(Cercospora arachidicola)、花生网斑病(Phoma arachidicola)和花生黑斑病(C.personata)是我国花生生产上为害较大的3种叶斑病。在山东褐斑和网斑的始病期为6月中旬,高峰期为7月底至8月初以后。黑斑病始病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高峰期为8月中旬以后。褐、网、黑3种斑病田间发生的普遍率依次为31.2%、17.9%和1.0%。发生程度、高峰期来的早晚受湿度影响较大。3种斑病的分布特点、花生品种间的抗性均有差异。化学防治效果随药剂种类与方法及条件而异,防效最高为62.8%,亩增干果74.5公斤(增产28.9%)。用抗病品种,结合农业措施综合防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用农抗120防治花生网斑病,不同使用方法效果不一。用常规喷洒叶面方法控制再侵染源,防效为21.4%,相当于多菌灵(29.4%);用农抗120和杀菌剂(抗枯灵或多菌灵等)混合,在花生播种时喷洒地面一次,控制初侵染源,防效为48.6%,用农抗120同杀菌剂混合,播种时喷洒地面,以控制初侵染源,7月上旬再喷洒叶面,控制再侵染源,效果最佳,防效高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对2006-2014年峨山县3个主栽玉米品种灰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调查,并研究了同一品种不同播种期对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开始发病及进入暴发流行期时间存在差异,病害发生严重度也不同。表现为发病越早的品种,受害的严重度越高。总体看,本县玉米灰斑病于7月上、中旬进入喇叭口期开始发病,当温度适宜、降雨量偏大、相对湿度偏高时,有利于灰斑病的发生与流行,8月中、下旬进入抽雄期至灌浆期时迅速暴发流行。播种期的早晚与病害的发生流行轻重和最终玉米产量的高低关系密切。株发病率、病情指数随播种期的推迟而上升,最后,导致的产量损失率随之也逐渐上升。玉米灰斑病发病始期在7月上旬,抽雄期至成熟期玉米灰斑病病情发展最快。  相似文献   

17.
辽宁花生病虫发生危害及种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辽宁花生产业迅猛发展,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2011年对辽宁花生主产区系统调查发现病虫害共27种,其中病害10种,虫害17种.危害较严重的病虫害分别是花生网斑病、褐斑病、疮痂病、蛴螬、双斑长跗萤叶甲、尺蠖.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小麦黄矮病的发病因素、发病症状及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发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阐明了最佳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茶叶是我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茶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常遭受各种病害为害,发病严重时,每张叶片上有多个病斑,许多病斑相连成大块枯死斑,致使叶片枯死脱落,严重影响了茶叶产量和品质,为了摸清南昌等地茶叶病害的种类和主要病害发病情况,寻找有效防治药剂,笔者于1989~1990年进行调查与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病害种类调查:从2月下旬开始,每5~7天调查一次病害种类,记载各种病害发病始期,盛期、症状特症,以及发病情况。 2.茶褐色叶斑病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期使用农抗120控制花生网斑病侵染源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农抗120防治花生网斑病,不同使用方法效果不一。用常规喷洒叶面方法控制再侵染源,防效为21.4%,相当于多菌灵(29.4%);用农抗120和杀菌剂(抗枯灵或多菌灵等)混合,在花生播种时喷洒地面一次,控制初侵染源,防效为48.6%;用农抗120同杀菌剂混合,播种时喷洒地面,以控制初侵染源,7月上旬再喷洒叶面,控制再侵染源,效果最佳,防效高达70%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