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利用TPS夏播生产优质实生种薯的初步研究结果,它由种薯大小试验,实生苗密度试验,夏播TPS生产实生种薯试验三部分组成,这三个试验是在1989-1992年进行的。试验揭示了种薯大小与后代生长发育的关系,认为3g以上的小整薯均可直接播于大田生产实生种薯,土壤肥力和实生苗密度是影响夏播生产实生种薯的主要因素,土壤肥力更重要,实生苗的定植密度应大于120株/m^2.初步证明,利用TPS夏播生产实生种  相似文献   

2.
通过夏播实生种薯和常规实生种薯的比较试验,揭示了夏播实生种薯具有带毒少、出苗率高、长势强、退化轻、晚疫病轻、产量和淀粉含量明显提高等特点.进一步证明利用马铃薯实生种子夏播生产优质实生种薯是效果显著,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夏播实生种薯和常规实生种薯的比较试验,揭示了夏播实生种薯具有带毒少,出苗率高、长势强、退化轻、晚疫病轻、产量和淀粉质量明显提高等特点,进一步证明利用马铃薯实生种子夏播生产优质实生种薯是效果显著、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马铃薯种薯生产现状,国内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研究进展及利用状况:介绍了用杂交实生种子生产马铃薯种薯的主要技术及研完和示范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1 前言马铃薯实生薯在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已在我县取得了明显效益。1974年开始利用实生薯时,全县马铃薯薯块亩产442.5公斤,总产931.95万公斤;1979年普及实生薯(混用)后,亩产720公斤,总产2498.85万公斤;随着混选、单选混用、单选的应用,产量再度提高,1988年亩产1080公斤,总产3693.70万公斤,较1974年亩产增长1.44倍,总产增长2.96倍。为了进一步提高实生薯的应用水平,我们在引进新种进行筛选的同时,对苗床生产实生块茎做了试验。  相似文献   

6.
利用马铃薯实生种子生产种薯的技术研究闫振贵,王官茂,宋伯符(内蒙乌盟农科所012209)(CIP驻京办事处11081)1前言实生种子的利用具有脱去病毒、降低成本、便于贮藏及运输和种质交换等优点,遗憾的是只能在西南山区推广应用,作为研究实生种子较早的乌...  相似文献   

7.
<正> 1 前言马铃薯实生种子应用于农业生产始于我国60年代,8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马铃薯实生种子后代??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马铃薯实生种子利用的主要障碍之一.马铃薯实生苗分离主要受遗传基因控制,分离的性状主要指成熟期、薯形、皮色、肉色、抗病性等.目前国内制定马铃薯实生种子选育目标时.所谓"实生群体主要经济性状基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国内最新配制的马铃薯实生种子9个杂交组合,通过试验,分析和比较了F_1实生苗世代主要经济性状的表现,综合评价了各个杂交组合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价值,筛选了可用于商品生产的优良组合.对主要亲本的配合力进行了估计,为实生种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研究优良自交系.试验结果表明:W_4×NS_(79-12-1),W_5×NS_(79-12-1)和肯德×8342-36为优良杂交组合,W_4×NS_(79-12-1)可用于实生种薯生产.自交系NS_(79-12-1)和8342-35为优良自交系,后者在提高单薯重量降低单株结薯个数上有较高的配合力.本文还讨论了我国马铃薯实生种子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的进展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辽北地区马铃薯夏播留种比春播留种可增产30 %~ 5 0 % ,并且延缓了退化 ,延长了种薯利用年限 ,是当地多年行之有效的留种措施。有的农民不掌握技术措施 ,效果很差。因此夏播留种必须强调下面四个技术问题 :1 种薯选择夏播留种的种薯必须是健康的无毒或少毒的 ,而且是连续夏播留种。即是在当年产的夏播种中选出最好的留作来年夏播用种 ,在田间选优秀株 ,收后再选薯。如果把春播已退化的小薯留作夏播用种 ,是绝对减产的。最好是脱毒 1代做第一次夏播留种 ,以后再汰劣选优连续夏播 ,或者是用杂交实生薯一代做第一次夏播用种。2 播种日期播种…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我所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了16个杂交实生种子组合,春季在昆明市进行了筛选试验,收取了各组合的一代实生薯,并在当年冬季播种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A4、A12两个组合在试验中产量较高,其抗病性、经济薯率及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具有推广应用前景;A系列杂交实生籽一代薯做种种植,与昆明地区大面积小春种植的中甸红和会-2号品种生育期相近,可以在我市小春上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TPS)以其天然的不带病毒(利用杂交的有性过程弃除了病毒)、用种量少(大田667m。用种量仅为5~8g或更少)、用种成本低(按每克种子6元计算,667m^2用种成本为30~48元)、体积小运输方便,以及产量高(因种子具有杂交优势,利用杂交实生种子作种,大田第一代实生薯667m^2产量1500kg左右,用第一代实生薯作种,667m^2产量可达2500kg左右),受到广大薯农及生产厂家的普遍欢迎,通过使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 马铃薯实生种子小,萌发力弱,直播困难,目前多采取育苗移栽法。为了满足实生苗生育期长的要求,必须早育苗,育大苗,育壮苗,这是争取实生薯丰收的关键。本文  相似文献   

13.
先前的研究已明确,增大马铃薯薯块的大小和降低株距可增加密度和薯块数量,从而使马铃薯产量增加,不过薯块变小。因此,生产种薯时往往采用较大的种薯和较高的密度。可足播种量较大,尤其是两种措施共用时播量更大。高播量下增进了芽间和薯块间的竞争,因提高播量而得到的产量增益可能抵销不了种薯的额外投资效益。当诸如水分等因子限制生长时,这种竞争更为剧烈。由于茎数与种薯重量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而且马铃薯块茎存在着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新型栽培种在实生种子选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比较了马铃薯实生种子选育中,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利用的6类不同组合方式产生的杂种实生种子在群体生产力和一致性上表现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具有不同Neo-tubersum基因频率的实生种子,群体间生产力表现极显著的差异。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产量构成因素上,商品薯数量和小薯数量对构成群体产量均有极显著的作用;小薯数量的增加对提高群体的商品薯率有极显著的负作用,即块茎数量越多,块茎越小。后代商品薯率取决于S.tuberosum种质,而块茎数量主要由Neo-tuberosum决定,并找出其生产力表现的优先顺序。②S.tuberosum×Neo-tuberosum组合表现的一致性水平在株高、薯形、皮色和芽眼深浅等性状上与S.tuberosum自交群体相似,没有显著差异,是利用新型栽培种进行实生种子选育的最佳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5.
<正>1选育经过"晋薯18号"原代号02-5-81,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2001年用9704-32作母本,用9333-10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杂交实生种子。2002年培育实生苗,2003年入选的实生苗单株进入选种圃试验,通过田间观察及各性状调查,表现突出,编号为02-5-81。经过品鉴试验、品比试验、省区域试验、省生产试验及品质、抗性鉴定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6.
Т.  ЮГ  金之华 《中国马铃薯》1989,3(4):247-248
<正> 选用种子繁殖的马铃薯品种,必须与常规的以薯块繁殖的马铃薯品种有区别,前者应有两个基本特征:经多次种子繁殖后,所有世代的实生籽均能保持各项性状的稳定性,特别是块茎产量性状的稳定性;由于栽培马铃薯是自花授粉,那么一个必要条件是自交系须保持高产的性能。我们现有种群中,实生苗浆果形成平均为50%,为达到100%的浆果形成还需经多年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 1 前言马铃薯实生种子应用是持久性农业的良好例证,应用马铃薯实生种子既可脱去病毒,降低成本,又便于贮藏、运输和种质交换,因而在西南地区有一定种植面积。但因为实生苗当代生育期长,幼苗生长缓慢,移栽不易成活,后代分离严重,使应用受到一定限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实生种子在营养钵中培育出实生小薯,再用实生小薯进行无性一代培育及选种,因减少了移栽环节,既提高了成活率,又使各组合能按正常生育期成熟,利于选种。无性一代的培育在网棚内种植,免受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防止优良品系在低代被淘汰,使优势基因继续保留下来,确保无性世代有丰富的选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正> 1 种薯的概念种薯应当是经过脱毒处理的、健康无病、大小均匀(生产上一般以100克左右为宜,繁殖基础种薯可以用更小的微型薯)的马铃薯块茎。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马铃薯种薯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瑛 《中国马铃薯》2004,18(5):282-286
马铃薯种薯生产是马铃薯产业链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种薯能为种植者从源头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马铃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繁衍后代,块茎连续几代在田间种植,极易感染病毒并在体内积累,通过无性系逐代传递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其对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决定了不是所有的马铃薯种植地区都适合繁殖种薯,马铃薯的种薯生产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和种薯繁育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悠久的种植历史,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种薯生产体系及各方面的保障。本文详述了黑龙江省马铃薯种薯生产状况,包括种薯生产的历史、种薯繁育体系的建设、种薯繁育技术的完善、种薯基地的建设以及种薯质量检验等方面内容,并针对种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