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水稻性状及稻鱼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适宜的稻鱼共生模式,开展了平作稻养鱼、平作稻凼式养鱼、垄稻沟鱼(垄作稻养鱼)和平作稻(中稻+再生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主要农艺性状及稻、鱼产量有影响。平作稻养鱼和平作稻凼式养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能保持平作稻产量水平,增收鱼53.6~69.4kg/667m2,增加纯收益745~780元/667m2;垄稻沟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比平作稻增产9.13%,增收鱼66.9kg/667m2,增加纯收益1 040元/667m2。说明垄稻沟鱼经济效益高,效果好,适宜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垄作对再生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南方稻区普遍推广了水稻垄作栽培技术。较好地把稻、鱼、萍生产结合起来。为了进一步挖掘垄稻沟鱼生态系的生产潜力,笔者连续2年在西南农业大学川南相岭基点,研究了垄作对再生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原因。  相似文献   

3.
垄稻沟鱼以稻田进水口挖10-20m^2的鱼坑,坑深1.5m以上,冬季存水养萍放养种鱼6-8条,鱼苗500-600尾,稻田1m宽起垄,宽窄行插植水 稻,能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实现晚稻和冬菜免耕栽培,节约人工,便于稻、鱼、菜(绿肥)管理、改善稻、鱼、菜(绿肥)生长环境,夺取稻、鱼、菜(绿肥)高产稳产,经济高效。  相似文献   

4.
鱼、稻共生期,鱼吃掉水稻纹枯病菌核后,转化为鱼粪,是养鱼稻田纹枯病株大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以稻为主、稻鱼并重、以鱼为主的三种稻田养鱼法并比较了各自的利弊。总结了鱼窝、鱼沟占地面积及选用适宜的水稻品种和鱼种的优化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发展生态产业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其中稻田养鱼即属于生态养殖。它不仅综合立体利用了冬水田资源,同时也利用了水稻与鱼类互利共生的关系,如鱼以稻桩上的虫及水中的虫卵为食,稻以鱼粪为肥,靠鱼松土等,目前这一模式已得到很大发展,不少农户把稻田养鱼作为一项主要  相似文献   

7.
<正>贵州省锦屏县稻田生态养鱼历史悠久,利用鱼吃草、灭虫、增肥,形成稻鱼共生的生态系统,实现了每亩水产品产值1000元以上、水稻产量1000斤以上的"双千"目标,养成的鱼肉质肥厚、口感鲜嫩,广受消费者欢迎。锦屏县把稻田生态养鱼作为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来抓,现把几点经验介绍如下:1.加固田埂选择排灌方便的稻田,把田埂加高至0.5~0.7米,  相似文献   

8.
<正>稻田养鱼,是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途径。特别是稻鱼共生工程技术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但当年在稻田养鱼收割水稻时,把水稻收割完毕后几天或十天,田中的鱼有死亡和摄食减少的现象,经过走访调查,采取相应措施后,情况大有好转。具体调查分析与对策如下: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鱼是农家的传统养殖业,利用插上秧的水田放养鱼苗,实行稻鱼共生齐长,待水稻腊熟时,排干田水捕鱼,促水稻完熟。既不影响水稻产量,又可收几十斤鲜鱼.这也是一种集约经营。不过,传统的稻田养鱼技术低下,管理粗放,每亩产鱼仅10多公斤,达不到集约经营的目的。本省有约500万亩高产稳产农田,水源条件好,灌排自如。这部分农田在目前耕作技术水平下,光靠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黑龙江省勃利县吉兴乡东村周宝军在自家稻田选用"鱼—鸭—稻"共作模式,同时养鱼、养鸭、种植水稻,鱼、鸭、稻喜获丰收。养鱼亩均增收55.00元,养鸭亩均增收82.00元,水稻亩均增收822.00元,亩均增收959.00元。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供参考。一、具体做法(一)稻田的基本条件面积:100亩。田块平整,面积较大,且与周边连片,辐射面积可达万亩以上。水源:系井水,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能保证随时灌溉。土质:系黑色壤土,保肥、保水性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分析了稻鸭萍共作系统的生态结构,绿萍在系统中的生长动态和增产效应。结果表明,通过鸭子和绿萍在稻田生态位的添加,使原来的稻田食物链结构趋向复杂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效促进了水稻产量性状的表达和稻米品质的改善。稻鸭萍处理由于鸭子的作用,利于绿萍的分萍、倒萍,促其生长,绿萍生长后期倒萍速度明显低于稻萍处理。随着鸭子的不断成长,对萍的采食量也不断增加,整个共作期间每只鸭可食鲜萍量40.8kg。总之,稻鸭萍共作系统是一项种养相结合,节本增效的生态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2.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正>南通市通州区水稻机插秧、手栽稻、直播稻并存,稻田草相复杂,杂草种类多、密度大、危害重,特别是直播稻田、机插稻田恶性杂草及危害面积不断上升,对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控制稻田杂草危害,各地涉农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和指导农户以农业防除为基础,化学防除为重点,贯彻直播稻"一封二杀三补"、机插稻"两封一补"的化除策略,采取分类指导,全面控制稻田草害,确保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一、水稻田杂草化除技术意见  相似文献   

14.
水稻窄垄密沟栽培的高产高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水稻的栽培一般为平田式,为搁田和生育后期需要,也有一些稻区在田中开挖串心沟或井字沟。以排去过多的水份,起到了增产作用。我国西南一些省份在冷浸田中采用垄作方式种稻,大大地提高了产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重视的稻田养鱼方式,虽增加了田中沟的密度,减少了种植面积,但水稻产量不减或有所增加。上述结果得到的启示是:改善稻田土壤水份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由此,设计了窄垄峦沟栽培试验,用以揭示改善土壤水份环境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为水稻高产探索技术途径和理论依据。1材料和方法试验于1991年和1992年…  相似文献   

15.
稻田养鱼,是充分利用稻田水面资源,积极发展鱼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物资生活水平的一项投资少,用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有效措施。为提高稻田养鱼的产量,摸索稻鱼双丰收的经验,八一年我们在扬武公社五个大队八个生产队的四十户社员中,进行了面积110亩的稻田养鱼试验。供试水稻品种有桂朝二号、广谷粘、广大谷、南京11号、威优二号、汕优二号、本地麻谷,九月谷,高脚糯、矮脚糯、小花谷十一个。放养的鱼苗为地方牛鲤,青鲤。供试验田块前作有油菜、小麦、绿肥、泡冬几种类型。放养时间,在插秧后5天至10天,即五月25日至六月10日,收获日期为九月五日至  相似文献   

16.
稻田养殖的基本条件与田间工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就有记载(魏武《四时食制》)。过去稻田养鱼主要是在一些可供养鱼河川、湖泊等水面较少的山区,通过稻田养鱼来弥补吃鱼难的缺陷。而现在的稻田养殖是水稻种植与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鳖等)养殖结合的一种立体种养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它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土、肥、种等自然资源,最终形成人们所需求的优质稻米  相似文献   

17.
稻、鱼生态种养双增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鱼是种、养业的有机生态结合,鱼类能充分利用稻田中的杂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等作为饵料,从而可以起到节本养殖的作用;而水稻则能利用鱼类粪便、残饵作为肥料,也能起到水稻优质增产的作用。实践证明,稻田生态养鱼,每亩可增收稻谷40~50千克,节省施肥和农药折款50~70元;养鱼可获纯利100元以上,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正>稻鸭共栖生态种养能实现共促双盈,稻田中的虫、草等有害生物可为鸭的生长发育提供一部分优质饲粮;鸭粪是水稻的上好有机肥,鸭在稻田中运动与觅食有除草、除虫和中耕等作用,稻田可不用化学或人工除草,病虫害防控的压力也大大减轻,降本增效明显。稻鸭共栖水稻可增产10%~15%,每亩节省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等费用50~100元,每亩养鸭能增收200元以上。稻鸭共栖如果没有抓好水稻和鸭良种选用、水稻栽与管、育雏和放养、水稻  相似文献   

19.
稻鱼多熟种植是耕作制度的改革方向.发展稻田养鱼多熟种植既是抓"米袋子”也是抓"菜篮子”,又是农民的"钱夹子”.他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该试验以一年稻鱼多熟种植为准,评价各熟制的综合指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稻鱼多熟4种种植的10个指标集为一本进行综合评判.为稻鱼多熟种植的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稻田养鱼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杂交中稻新品种‘内6优106’为材料,在3个鱼-氮处理(CK:不养鱼+不施氮、F:养鱼+不施氮、FN:养鱼+施氮150 kg/hm 2)和4个本田栽秧密度下,研究稻田养鱼与氮密耦合对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及其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养鱼后的有机质显著提高、氮素能维持平衡、磷钾素则显著下降。鱼氮处理水稻产量、地上部干物质及氮、磷、钾累积的总体趋势表现为FN>F>CK,FN与F分别比CK显著增产22.98%和13.43%。栽秧密度在9.0万~22.5万穴/hm 2范围内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干物质和氮累积影响随密增加而增加。每1000 kg稻谷的地上部植株氮、磷、钾素的需要量分别为10.24~16.74、1.31~2.72、34.38~56.49 kg/hm 2。中高产养鱼稻田在施肥管理上应控制氮肥和增施磷钾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