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石蒜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石蒜属(Lycoris Herb. ) 13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石蒜属植物花粉形态均为两侧对称, 赤道面观呈舟形或肾形, 极面观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具有单萌发槽或萌发沟, 槽长几乎达两端; 花粉的外壁具网状纹饰, 可划分为粗网状纹饰和细网状纹饰两种类型; 根据扫描电镜清楚观察到在网眼底壁及网脊上是否附有小乳突或小瘤状突起, 又划分为无乳突粗网、乳突粗网和无乳突细网、乳突细网4个亚型。通过花粉形态特征结合其他性状的比较分析,对石蒜属植物的种间分类与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运用扫描电镜对国产凤仙花组3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组植物的花粉普遍表现为单粒4沟花粉,极面观多为矩圆形,具角萌发沟,表面具网状纹饰;此外,不同种花粉在大小、极面观形状、网脊形态、网眼大小、网眼内颗粒状附属物密度等性状上有明显差异,如极面观多为矩圆形,偶见近圆形、近方形等,花粉表面网状纹饰的网眼有疏密均匀和疏密不均匀两种类型,网脊边缘形状有平滑和波状,网眼内颗粒状附属物不同的密度等。综合以上性状将本组植物的花粉划分为2个类型,8个亚类型。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花粉形态特征,特别是花粉表面纹饰的网眼是否均匀、网脊形态、网眼大小、网眼内颗粒状附属物的密度等特征可作为凤仙花组组下划分的依据,对其种水平的界定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凤仙花属(Impatiens L.)植物花部形态变异极为复杂,分类十分困难,其种子微形态特征 可为种间划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扫描电镜对24 种凤仙花属植物的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 较。结果显示,种皮纹饰可归入网状型(含细网状亚型、粗网状亚型、负网状亚型、龙骨状亚型和条纹 状亚型5 种亚型)和隆起型(含指状隆起亚型、簇状隆起亚型和鳞片状隆起亚型3 种亚型)两大类型; 其网眼形状、网眼深度、网脊粗细、隆起物形状、衍生物密度等方面呈现出种间多样性,可用于类群的 比较和鉴别。探讨了种皮微形态在凤仙花属内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推测了种皮纹饰的可能演化路线,认 为网状结构为原始性状,其余纹饰结构为衍生性状,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资料、花粉形态和叶表皮微形态 特征可为属内一些种系统位置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凤仙花属(Impatiens)总状花序组(sect. Racemosae Hook. f. et Thomson)23种植物的种子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总状花序组植物的种子为椭圆体形、倒卵形和狭卵形;长宽比多在1.4 ~ 2.3;种皮表面具网状纹饰和指状隆起两种类型,指状隆起又可分为排列疏松和紧密两类。该组的种皮微形态与宏观形态性状相关性较小,但网眼内是否有颗粒物、指状隆起的排列密度、隆起物上是否有颗粒状附属物或凹陷小孔等特征具有种水平上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对该组植物的种间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了解柑橘不同种属花粉形态的多样性,为柑橘不同种属品种的鉴定以及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枳属、金柑属和柑橘属不同品种的花粉为试材,通过FEI Quanta 200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的赤道面、极面、外壁纹饰等形态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孢粉学研究表明,枳属和金柑属材料的花粉粒具有4条孔沟,柑橘属中除柠檬和宜昌橙具有5条孔沟外,其余品种皆为4条孔沟;枳属花粉粒大小(P×E)为(20.40~30.33)μm×(17.91~28.49)μm,网脊宽为0.52~0.58μm,网眼多为不规则多角形,网眼直径大小为0.48~0.74μm,金柑属花粉粒大小(P×E)为(23.81~29.58)μm×(15.73~17.37)μm,网脊宽为0.79~0.93μm,网眼为圆形或近圆形,直径大小为0.66~1.07μm;柑橘属花粉粒大小(P×E)为(20.52~39.14)μm×(14.28~31.93)μm,网脊宽为0.17~1.41μm,网眼直径大小为0.43~1.69μm,多为圆形或近圆形,但宜昌橙区、枸橼区的部分品种网眼为不规则多角形;枳属、金柑属的品种花粉粒的外壁纹饰均为网状纹饰或细网状纹饰,柑橘属中除柚类和部分葡萄柚具有穴状纹饰外,其余品种皆为网状纹饰或细网状纹饰。【结论】孢粉学研究结果表明柑橘不同种属品种的花粉特征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体现了花粉形态具有多样性,花粉形态特征的差异可以为柑橘不同种属品种的鉴定以及系统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花粉形态的原始性分析推测,莽山野柑和姑婆山野生皱皮柑是目前发现的最原始的柑橘野生种。  相似文献   

6.
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蔷薇科3属5种植物,即垂丝海棠、七里香、多花蔷薇、黄刺玫、伞花蔷薇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研究,并测定相应的数量指标。结果表明,5种蔷薇科植物叶表皮形态较为一致:上表皮几乎全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浅波状;下表皮多为无规则型,垂周壁平直或浅波状;气孔器均分布在下表皮,均为无规则型。但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气孔长短轴之比及气孔器指数等细微特征在种间存在差异,可以区分种类。因此,叶表皮特征对于蔷薇科种类的划分和亲缘关系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几种芸香科植物花粉形态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邵邻相  范晓萍 《果树学报》2003,20(2):146-148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佛手、代代、柚、柑橘和金橘等芸香科植物花粉进行形态观察。发现这几种植物的花粉在形态、大小、外壁纹饰、网孔等方面均有差异,其中3个佛手品种的花粉具网状纹饰,白衣秀士佛手和青衣童子佛手的网脊连续,而赤金王子佛手的网脊不连续,其他4种芸香科花粉具穴状纹饰,代代和柚的花粉比柑橘和金橘的花粉大,而代代和金橘的花粉表面孔穴密度比柚和柑橘的花粉表面孔穴密度大。这些花粉表面微观形态的差异将为上述品种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扫描电镜,对野生浙江红山茶11个类型花粉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其花粉粒为长球形或超长球形,具3孔沟,大小为极轴长38.6~59.8μm、赤道轴长15.4~38.1μm;根据穿孔大小及数量、脊的明显度将其花粉外壁纹饰分为皱波状、皱波状-有穿孔、皱波-颗粒状和网状4种类型;花粉形态对浙江红山茶类型划分有很大价值,依据其形态编制了类型分类检索表。最后,对11种类型浙江红山茶花粉形态的分类及演化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凤仙花属部分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扫描电镜对10种国产凤仙花属( Impatiens L. ) 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本属植物花粉为单粒花粉, 左右对称, 大小为1510~3112μm ×2511~4211μm, 具角萌发孔, 4沟, 沟细 而短; 花粉外壁具网状纹饰, 网眼明显, 大小不一。根据花粉形状, 可将凤仙花属花粉分为近圆形、椭圆 形和矩圆形3类。种间花粉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小、形状、网脊宽度、网眼内附属物等方面。花粉特征与植 物表型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从花粉萌发孔类型来看, 与水角属(Hydrocera Bl. ) 的3沟花粉相比, 凤仙花属在凤仙花科内处于较为进化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扫描电镜、琼脂培养和柱头整体压片荧光法,对桂晚柑花粉形态、亲缘关系和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桂晚柑花粉体积小,表面具网状纹饰、网眼小、网脊宽,其亲缘关系与桔、橙较近,与柚次之。桂晚柑花粉可育,但48小时后丧夫生活力。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唇形科中的紫苏属、黄芩属、鼠尾草属共3个属植物的9份试材的花粉粒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紫苏属植物5个变种的花粉粒形态为扁球形或近扁球形;黄芩、丹参、一串红的花粉粒形态为近长球形;蓝花鼠尾草的花粉粒为近球形。紫苏属植物5个变种、丹参、一串红、蓝花鼠尾草的花粉粒均为6沟花粉粒,黄芩为3沟花粉粒。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的紫苏属、黄芩属和鼠尾草属植物的花粉粒外壁均为网状纹饰,但在网眼的大小、形状、网眼内是否存在穿孔和网脊上是否有突起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紫苏属、黄芩属和鼠尾草属植物之间花粉粒形态特征的差异为其分类学提供了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Wind is an important vector in the dispersal of microorganisms to new habitats. However, wind dispersal is generally assumed to be random or logarithmically related to distance. We assessed the wind dispersal and subsequent establishment of an important group of plant symbionts, VA mycorrhizal fungi, across a 74 Ha recontoured surface mine. Winds were predominantly westerly aloft, but due to complex north-south ridges, up-valley, thermally-driven air flows developed. Patterns of spore dispersal were tested by a combination of released spore mimics from the potential source areas and by assessing the composition of species deposited across the site and in the putative source areas. Survival of the fungi was assessed two years after the dispersal patterns were monitored.The spore mimics moved in predictable but complex patterns across the site depending on the interactions of surface and upper winds. Mimics from the valley sources moved up the valleys in the lower flows and occasionally over the ridges in the upper winds. Those from the ridge approximately 2 km distant were entrained in the upper air flows and deposited all across the site. The VA mycorrhizal fungal species compositions from the soils correlated with the deposition patterns measured with the mimics.Fungal survival showed a pattern similar to dispersal; the fungi often survived in habitats not resembling the habitat of origin although some selection in both more favorable and less favorable sites occurred.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microbial dispersal even by wind is predictable if the wind characteristics are known, that the VA mycorrhizal fungi from the site can survive in habitats different from their habitats of origin, but that some selection among species may occur after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13.
洪欣  吴昊天  何乐平  周守标  温放 《园艺学报》2015,42(12):2439-2454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华南地区报春苣苔属43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并对其花粉形态进行了聚类分析,基于孢粉学聚类结果,并结合形态学特征以及供试物种的地理分布特征,从多个角度联合探讨其分类学意义。结果显示:(1)报春苣苔属43种植物花粉粒为较小到中等大小类型,均为三沟花粉粒;花粉粒形状从圆球形到超长球形,以长球形为主要形态;花粉粒极面观形状为圆状三角形、圆形和3裂圆形;外壁纹饰均为网状纹饰,绝大多数为宽网脊。(2)孢粉学聚类结果将43种植物划分为6个组7个类型,初步表明该属植物的花部大小和颜色是多起源进化而来的,根据分布区域的比较,该属的物种形成可能和适应华南喀斯特特殊地貌与小环境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苹果属植物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黎黎  杨晓红 《园艺学报》2010,37(10):1549-1558
采用数码显微系统对中国苹果属21种植物腊叶标本和新鲜成熟果实的表皮细胞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探讨了苹果属植物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演化关系。结果表明:21种苹果属植物果实表皮细胞大小、细胞间隙、相邻细胞之间共有细胞壁上纹孔数量、纹孔宽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细胞的排列模式有放射状纹饰、轮状纹饰、局部轮状纹饰和有轮状迹象等4种。根据修正后的Langenfeld系统,将果实表皮细胞微形态特征及其细胞排列模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苹果属植物果实表皮细胞微形态特征的系统演化趋势是细胞由小到大,细胞间隙由窄到宽,纹孔数量由少到多,纹孔宽度由窄到宽,表皮细胞排列模式的系统演化趋势是放射状纹饰→轮状纹饰→局部轮状纹饰→有轮状迹象。支持苹果属分为4个组,4组植物对应的系统演化趋势为多胜海棠组→花楸苹果组→山荆子组→苹果组。证明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对苹果属植物分类及系统评价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树莓部分野生种及栽培品种花粉亚显微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对树莓属有育种潜力的分属于空心莓组和木莓组8个野生种及从国外引进的分属于黑莓种群和树莓种群的17个栽培品种共25份材料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所观察树莓花粉均为长球形或超长球形(P/E为1.67~2.26),大小多为25.52 μm × 15.37 μm ~50.06 μm × 25.65 μm。花粉外壁纹饰在组内和栽培种群内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变异丰富,在不同种之间、甚至在不同品种之间区别明显。空心莓组的5个种和树莓种群的品种的外壁纹饰以条纹—穿孔状为主,黑莓种群的品种主为条纹状和条纹—穿孔状,与木莓组的3个种的差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花粉大小和外壁纹饰特征可基本反映树莓属下组及栽培种群的划分,树莓种群品种与空心莓组的插田泡和茅莓的亲缘关系较近;而黑莓种群与木莓组的3个有果用育种潜力的任一种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茄子商品种子上携带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分类地位,采用吸水纸法和PDA平板法对20个茄子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通过分离纯化和显微形态学鉴定,发现茄子不同品种携带真菌的数量和种类具有显著的差异,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根霉(Rhizopus)、青霉(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类腐生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