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了了解芒果扁喙叶蝉Idioscopus im-certus(Baker)的内在增长速率,作者通过室内饲养,对该虫内凛增长力(rm)进行了研究,并引入rm值建立了芒果扁喙叶蝉的抗干扰反应时间模型,本文的内凛增长力参数,为研究种群动态及预测预报提供了生态依据.  相似文献   

2.
罗明荣 《植物保护》1991,17(1):25-26
芒果扁喙叶蝉(Idioscopus incertus(Baker)是广西右江河谷地区芒果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芒果种植业的发展,此虫的为害日趋严重。据1986年3月对田东、田阳、百色3县(市)23个果园总面积为179.6亩的抽样调查,受害面积148.5亩,占调查面积的82.68%,其中因受害严重导致完全失收的23亩,占12.8%。为此,我们于1986—1987年,对芒果扁喙叶蝉进行了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发生及其习性观察 (一).发生世代及其周年消长动态 据1986—1987年两年的室内饲养观察,  相似文献   

3.
作者于1986年8月至1987年7月期间:对南宁芒果扁喙叶蝉(Idiocerus incertus(Baker))春夏秋季种群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按照Iwao方法和Taylor方法,应用M~*=α+βM和V=aM~b拟合原始数据,测定其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析了种群的聚集特征和原因,并应用分布型参数拟定了理论抽样数.本文提供的各项参数为该虫春、夏、秋季种群的防治、抽样调查和野外资料分析提供必需的生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1984年1月1日在由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经印度孟买飞来北京的航班上,扣留了旅客携带的三个杧果。室内检查发现一头象甲活虫,初步鉴定为杧果隐喙象甲,经中科院动物所陈元清同志鉴定确系我国对外检疫对象杧果隐喙象甲(印度果核杧果象)。  相似文献   

5.
20%康福多浓可溶剂6ml-15ml/666.7m^2对水喷雾防治芒果扁喙叶蝉,药后3-7d的防效达96%。  相似文献   

6.
果核杧果象及其耐饥饿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秀泽 《植物检疫》2006,20(5):287-289
果核杧果象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在概述了果核杧果象分布、危害及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对从越南进境芒果中截获的果核杧果象活成虫进行了耐饥饿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果核杧果象在没有食物和水分的完全饥饿情况下,仍可存活达28d以上,而仅有水分补充的也可存活达94d。因此,加强口岸检验检疫力度是防止果核杧果象传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我国杧果中甲氧基丙烯酸酯和三唑类杀菌剂残留的风险水平,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同时测定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等13种杀菌剂的分析方法,并运用点评估法对儿童和成人的长期及短期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在1~1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94,定量限 (LOQ) 为5 μg/kg;在5种不同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76%~12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14%。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我国杧果主产区和消费城市1056份全果样品中检出率较高的杀菌剂有吡唑醚菌酯 (22.6%)、嘧菌酯 (18.5%) 和苯醚甲环唑 (15.5%)。运用杀菌剂50th和97.5th百分位点的残留值分别计算对长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表明:杧果中吡唑醚菌酯等13种杀菌剂对成人和儿童的长期摄入风险的贡献率分别为0.01%~0.5%和0.01%~0.3%,9种有急性参考剂量的杀菌剂残留在成人和儿童中短期暴露风险商分别为0.01%~7.2%和0.02%~28.9%,通过杧果摄入13种杀菌剂对人体产生的长期和短期膳食摄入风险较小。根据上述杀菌剂在我国杧果上的登记情况、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以及膳食评估结果,建议加强对醚菌酯、丙环唑、腈菌唑、氟硅唑、腈苯唑、氟环唑和三唑醇7种杧果上未登记农药的监管,修订吡唑醚菌酯及制定肟菌酯等杀菌剂在杧果中最大残留限量(MRL)。  相似文献   

8.
世界四属果瘿蚊害虫比较及中国种类形态检索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的果实和植株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而杧果上的害虫需要得到重视。本文为国内首次详细介绍世界已知四属杧果瘿蚊害虫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和为害特点并进行比较,同时编写世界杧果瘿蚊害虫分属种检索表以及中国杧果瘿蚊分种形态特征检索表,以期使读者较全面地了解这类害虫的经济重要性,为进一步研究、鉴定、检疫和防治这类瘿蚊科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杧果流胶病是我国杧果种植区的常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广西尤为严重,平均病株率达50%以上(Li et al.,2013)。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国家认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是该病的主要病原菌,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和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也可造成危害(de Oliveira Costa et al.,2010)。海南、广西关于该病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杧果病虫草害种类多,果农施药量大,且施肥不合理.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及土壤酸化、板结现象,还有可能造成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导致危害损失和防治成本普遍加重,且严重影响杧果的产量和果实营养品质.针对近年来右江区杧果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利用效率低和新技术普及率偏低等问题,笔者对杧果化...  相似文献   

11.
 杧果大茎点菌Macrophoma mangiferae Hingoroai et Sharma是引起广西杧果象牙品种果腐病的病原菌之一。对杧果大茎点菌和罹病果肉组织,运用病理组织解剖方法,观察到杧果大茎点菌M . mangiferae的子实体在果肉组织中生长发育过程,需经过营养菌丝集结、菌丝球中心组织细胞分化、雏形分生孢子器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和释放分生孢子等4个阶段。此项研究结果揭示了该类病原菌子实体细胞学发育特点及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杧果炭疽菌复合种对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国内不同地理来源的杧果炭疽菌的EC_(50),比较其敏感性的差异。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供试136个菌株的EC_(50)范围分别为0.001 4~0.364 0 mg/L和0.000 1~0.031 7 mg/L,平均值分别为(0.051 2±0.003 8)mg/L和(0.004 5±0.000 5)mg/L,其敏感性频率不符合正态分布。吡唑醚菌酯对广东杧果炭疽菌的平均EC_(50)与对云南杧果炭疽菌的平均EC_(50)存在显著差异。对广东菌株的平均EC_(50)最高,为0.069 4 mg/L,对云南菌株的平均EC_(50)最低,为0.034 7 mg/L。除海南种群外,咪鲜胺对不同地区菌株间的平均EC_(50)无显著差异。对海南菌株的平均EC_(50)最高,为0.007 5 mg/L,对福建菌株的EC_(50)最低,为0.002 6 mg/L。供试的13种杧果炭疽菌中,吡唑醚菌酯对Colletotrichum scovillei的平均EC_(50)最低(0.012 4 mg/L),对C. musae的平均EC_(50)最高(0.081 8 mg/L);咪鲜胺对C. asianum的平均EC_(50)最低(0.002 0 mg/L),对C. cordylinicola的平均EC_(50)最高(0.029 6 mg/L)。我国杧果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与咪鲜胺均较为敏感,且不同种、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基于Illumina HiSeq~(TM)2000平台,对健康与感病杧果顶芽的转录组进行测序,采用BLAST软件将获得的Unigene与NCBI-nr、Swiss-Prot、KEGG和COG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基因功能注释后分析杧果病健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DEGs进行GO和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表明:2个样品共获得119 815条Unigene,N50为1 546 bp,平均片段长度为880 bp;鉴定了29 878个DEGs,对随机挑选的11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一致。以corrected P-value≤0.05为阈值的代谢途径有22条,其中大多数代谢途径与植物的抗逆响应密切相关;153个DEGs参与了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DEGs主要是编码糖类异构酶、水解酶和转移酶等,参与葡萄糖水解、细胞碳水化合物、丙酮酸盐和核苷酸代谢等生物进程;在抗氧化生物过程中,编码活性氧代谢相关酶且log_2Ratio10或-10以上的DEGs有20个,14个属上调表达,表明活性氧代谢在杧果与病原互作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解作用;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以log_2Ratio10或-10为筛选条件,共获得酚类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53个,其中40个DEGs上调表达,推测杧果可能是通过合成加固细胞壁的木质素或生成抑菌作用的酚类化合物来提高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杧果与F.mangiferae互作过程中,钙信号传导、SA信号途径和丝裂原活化蛋白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下调,造成了下游植物抗病基因RPM1的表达受到抑制,这可能是杧果畸形病的主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离体针刺接种法初步探讨了广西杧果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Colletotrichum asianum和C.fructicola在不同品种杧果上的危害症状及致病力,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这2种病菌代表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C.asianum和C.fructicola侵染同一品种杧果的症状仅有细微的差别;每种病菌对不同品种杧果的致病力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C.asianum对‘桂七杧’的致病力最强,对‘台农一号杧’的致病力最弱,C.fructicola对‘金煌杧’的致病力最强,对‘四季蜜杧’的致病力最弱。咪鲜胺对C.asianum和C.fructicola的代表菌株的EC 50分别为0.0395~0.1322μg/mL、0.0571~0.1574μg/mL,吡唑醚菌酯对C.asianum和C.fructicola的代表菌株的EC 50分别为0.0109~0.5616μg/mL、0.1511~0.4474μg/mL,其中C.asianum对吡唑醚菌酯的最大EC 50是最小EC 50的51.5倍,存在抗药性风险。研究结果为杧果炭疽病的正确诊断、防治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杧幼果普瘿蚊(Procontarinia frugivora Gagné)是目前已知唯一危害杧果果实的地区性害虫,国内尚未发生分布。本文综述了其分类地位、地理分布、成虫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等,讨论了其经济重要性及防治对策,提出了进境检疫鉴定方法,以期为进境检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百色是广西杧果的主要产区。文章对广西百色的右江区、田阳县和田东县各2个具有代表性的杧果种植园进行杧果炭疽病调查,发病率分别是23.7%、26.4%、14.8%、13.7%、18.4%和19.8%,病情指数分别是9.36、10.44、7.13、6.39、11.47和13.18。初步明确其发生概况,为防治病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田间施用氨基寡糖素后对杧果的抗病、增产和提质作用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处理对炭疽病的防效达88.82%,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产量表现上,氨基寡糖素处理组单穗坐果6.48个,单果重265.44 g,单株杧果产量为56.28 kg,均显著高于常规管理组,增产效果明显。从品质指标来看,氨基寡糖素处理组杧果可食率达72.58%,可溶性总糖为17.48%,维生素C含量37.16 mg/100mL,均高于两个对照组,但可滴定酸含量7.69 mmoL/100g,低于两个对照组,可见氨基寡糖素处理可提高杧果品质;贮藏5 d、8 d和12 d后,失重率、腐烂指数和转黄指数均低于常规管理对照,应用氨基寡糖素对改善杧果品质和贮藏保鲜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按照FAO/IPPC有关的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进出境植物和植物产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技术要求》(GB/T 20879-2007),对印度尼西亚输华杧果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进行分析。明确了印度尼西亚杧果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种类200种(属),将其中在中国未分布或局部分布但在官方管制下的种类列为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共筛选出38种。根据这38种有害生物的为害情况及生物学特性,筛选出很可能随杧果进口传播的26种。根据入境、定殖、扩散可能性和经济影响程度对这26种有害生物进行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结合评估结果,提出降低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菌株HN-2为本实验室分离得到的一株生防细菌,通过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手段鉴定生防菌HN-2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以杧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作为靶标,其发酵上清液的正丁醇萃取粗提物的活性最好,抑菌圈大小为20.93 mm,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70.62 μg/mL。通过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数据结合基因检测的结果分析发现,正丁醇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脂肽类物质,其中含有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伊枯草菌素(iturins)和泛革素(fengycin)等。通过显微观察发现正丁醇粗提物可以造成杧果炭疽病菌菌丝扭曲、膨大、畸形,从而抑制杧果炭疽病菌的生长,菌株HN-2正丁醇提取物处理后的杧果15 d内未出现杧果炭疽病病状,对杧果果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贝莱斯芽胞杆菌HN-2的主要活性物质为脂肽类物质,其对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桔小实蝇Dacus(strumeta)dorsalis(Hendel)国外称东方果实蝇(Oriental F-ruit-fly),是果蔬的重要害虫,寄主范围较广,在我国台湾省终年为害。柑桔、杧果、番石榴、莲雾等30多种果树,均在被害之例,受害面积约10余万公顷。以幼虫为害果实,潜食果瓤,使果软腐,造成落果。据台湾省农林厅1983年12月公布,由于该虫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0亿元(台币)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