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牦牛,藏语"雅克",是中国青藏高原高山高寒荒漠地区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至今的特产牛种,属珍奇稀有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和畜种资源,这种青藏高原独有的景观动物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西北部、云南、新疆南部等省(自治区)。牦牛起源于中国,主产于中国。在中国华北和内蒙古等地发现了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距今300万年)牦牛化石;在青海省柴达木地区诺洪木遗址发掘出了牦牛的毛和皮;在四川省康定地区挖掘出了古代牦牛化石,据考证是新石器时代的牦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藏当雄牦牛品种形成与发展,生态条件,外形特征,种群结构,生产性能,饲养管理等研究,结果发现,当雄牦牛形成历史悠久,具有毛,奶,肉等多种用途,与其他牦牛特别是西藏其他品种牦牛相比生产性能高,畜产品质好,遗传稳定,耐粗饲,适应高寒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粗放的饲养管理,这是目前国内外其它牦牛品种无法替代的优良种质,属于珍贵的地方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3.
岷县牦牛属草原性牦牛,岷县草场多属高山草甸草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以牛羊为主放牧型草食畜发展很快,牧场超载过牧,草场退化、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近年虽然实施了退耕还草还牧,维护草原生态平衡战略,但草场整体呈现退化趋势。因此,牧场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正> 牦牛亦称氂牛、旄牛、髦牛,是高山草原上特有的牛种,属于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牛属,因其叫声似猪,又称“猪声牛”。它耐寒,耐粗饲,善驮运,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故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全世界约有牦牛1 400×10~4头,主要分布在中亚的帕米尔高原地区,即我国的青藏高原、蒙古共和国的西南部、苏联的吉尔吉斯及阿尔泰山区、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东北部,印度的北部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与我国毗连的地区。我国是世界上牦牛最多的国家,约有1 300×10~4头,占世界牦牛总数90%以上,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青藏高原地区,以青海省最多,约450×10~4头,其次是西藏,约390×10~4头,新疆有27×10~4头。  相似文献   

5.
牦牛作为西藏地区典型的特色农产品,也是西藏高寒地区草地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西藏地区的牦牛饲养管理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放牧模式——靠天逐水草,加之生态环境、农牧民生产养殖水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西藏地区牦牛的饲养管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西藏地区牦牛的饲养管理研究,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对于促进牦牛养殖业的深入可持续发展,推动西藏农牧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实现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及长远意义。基于此,通过分析西藏地区牦牛养殖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西藏地区牦牛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7产品的生产和利用7.1牦牛乳与乳制品牦牛乳是母牦牛分娩后为哺育犊牛从乳腺中分泌的一种不透明稍带黄色或白色的液体,分为初乳、常乳、末乳和异常乳4种。初乳为产犊后7天内分泌的乳。这种乳加热时形成凝块豆腐状,不能用作乳制品的原料;常乳为产犊7天以后的乳,用作乳制品的原料;末乳为初冬(10月)至严冬(1月)所分泌的乳,不能用作乳制品的原料或供人食用,可任犊牛吸吮;异常乳为不适合饮用或用作乳  相似文献   

7.
牦牛(又名猪声牛或西藏牛)分布在祖国的西藏、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的广大高寒牧区,是这些牧区人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不仅生产营养丰富的乳、肉等食品和毛、皮等工业原料,而且是高寒牧区人民不可缺少的役畜。牦牛适应于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寒冷、湿润的高山草原,极耐粗放的饲牧管理,在其他家畜难以生活和利用的牧地上,它能正常的生活繁殖和生产乳肉等产品。  相似文献   

8.
帕里牦牛作为西藏地区的特有品种,为了能保障帕里牦牛产能,必须要做好母牦牛管理,其中补饲(特别是冷冬补饲)是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为了保证补饲的合理性,相关部门在冬春季节展开补饲示范试验,观察母牛在补饲试验中的变化,从而得出最佳的补饲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牦牛和迁饲黄牛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因子对高原适应和习服的不同特征及调控机理,按照海拔低于3 500m和高于3 500m两组采集青海地区的牦牛血样,同时采集高山迁饲黄牛(海拔2 500m)及低海拔黄牛(海拔1 300m)血液,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等;采用双抗夹心酶标法测血液中EPO、HIF-2α含量。通过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指标间的差异性,并分析各指标与HIF-2α、EPO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海拔高于3 500m牦牛组的RBC、HB、HCT显著升高,而HIF-2α和EPO水平却未发生显著变化。与迁饲黄牛和低海拔黄牛相比,牦牛血液中的RBC明显降低,而MCH、HIF-2α和EPO显著升高。牦牛血液中EPO、RBC、HB、HCT、MCH水平与HIF-2α水平呈显著相关;迁饲黄牛血液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与EPO水平呈显著相关;低海拔黄牛血液EPO、MCH水平与HIF-2α水平呈显著相关。推测:海拔升高引起的低氧是影响牦牛血液RBC、HB、HCT改变的主要因素;与黄牛相比,低RBC、低MCH、高HIF-2α、高EPO水平是牦牛适应低氧的主要特征,且牦牛血细胞各指标对血液中HIF-2α水平的改变更敏感。提示牦牛通过遗传进化成功适应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甸牦牛是云南省迪庆州重要的地方品种,是我国6大优良牦牛类型之一,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等优点。但传统饲养以放牧为主,补饲少,牦牛体质弱,易感染寄生虫病。本文简要介绍中甸牦牛的主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如何做好综合防控,降低牦牛寄生虫疾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家畜之一,不同的草地类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生态型,并针对牦牛乳的品质和开发潜力,提出了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与母牦牛杂交提高牦牛的产礼性能,特别是采用野牦牛冻精改良母牦牛生产性能的途径。草地乳用牦牛生态系统的建立,一是要遵循牦牛逐水草而牧季节转场的习性;二是牦牛过冬贮备充足的饲草料;三是建棚圈、实现冷季家畜的舍饲和持续增膘;四是把野牦牛的保护纳入家牦牛生产的范围,使这一系统更富有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冷季补饲对白牦牛生产性能及草地生产力的影响,旨在为缓解冷季白牦牛掉膘现象以及减少白牦牛冬春季草场放牧压力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4头8月龄牦牛犊牛,分为4组,3组为补饲试验组,燕麦籽粒补饲量分别为0.1,0.2,0.3kg/(d·头),另1组为对照;同时选取72头5~7岁成年牦牛,分为4组,其中3组为试验组,青贮玉米秸秆补饲量分别为1,2,3kg/(d·头),另1组为对照,所有试验组采用白天放牧+早晨补饲,对照组只进行放牧;在补饲同时,随机选取补饲组成年牛18头,对照组成年牛18头进行放牧试验,研究冷季补饲放牧对草地植被群落及开花、结实的影响。【结果】成年牦牛青贮玉米秸秆饲喂量为2kg/(d·头)时,冬季掉膘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犊牛燕麦籽粒饲喂量为0.3kg/(d·头)时,冷季增加体质量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补饲与放牧结合区草地的植被盖度、高度、植物种数以及地上生物量总体优于纯放牧区,植被开花、结实株数总体高于纯放牧区;白牦牛成年牛在青贮玉米秸秆补饲饲喂量为2kg/(d·头)时,经济效益最高,可达99.6元/头。【结论】牦牛成年牛青贮玉米秸秆最佳补饲量为2kg/(d·头),不建议犊牛使用燕麦籽粒进行冷季补饲;补饲与放牧结合可以改善高寒牧区草地状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阐述了牦牛适应少氧环境的生态生理特性,主要表现在胸腔和心、肺脏发达;气管粗短,呼吸、脉搏变化幅度大;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高,血红蛋白类型组成变化较特殊,初生牦牛犊血液中含有早期胎儿血红蛋白等。并对上述特性作了初步分析和讨论。本文为牦牛选育、饲牧管理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05年~2006年对唐古拉山地区饲养的青海高原牦牛养殖情况进行了调查测定:据统计,唐古拉山地区现有牦牛12400头,其中,适龄母牛4442头,母畜比例为35.82%。通过对该地区牦牛产肉性能、泌乳性能、产毛性能、役用性能、繁殖性能测定说明唐古拉山地区牦牛对高寒的气候环境及粗放的饲养管理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为了做好保种工作并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牦牛的生产性能制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舍饲对牦牛(Bos mutus)的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其营养成分的影响,随机选择了4.5岁体况中等的金川公牦牛6头和公犏牛3头,分为舍饲牦牛、舍饲犏牛和放牧牦牛组,进行对比测定3个组的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其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舍饲牦牛在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肉骨比等方面显著高于放牧牦牛(P0.05),但与舍饲犏牛在胴体重、肉骨比等指标上无显著差异,二者增重效果差异不大;舍饲方式对牦牛肌肉系水力的影响有限,但是显著地改善了牦牛的肌肉嫩度,提高了其熟肉率,有利于牦牛肉下游加工制品的生产。同时牦牛肉各项营养成分检测结果显示,3个组间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含量相差不大,即短期舍饲对牦牛肉的营养成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时40头母牦牛243d不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a、b两个补饲组每头平均增重为14.77kg、11.03kg,比不补饲的c组高22.92kg和19.38kg.比d组高26.77kg、23.03kg;在“暖棚+补饲”条件下,母牦牛的产仔成活率平均为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姚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23-8624
[目的]为牦牛形态学及高原兽医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选取高原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肠管的解剖学指标进行测定,并与平原黄牛进行比较,探讨牦牛肠管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解剖学特点。[结果]牦牛的肠管总长和小肠长度小于黄牛,牦牛大肠长度大于黄牛,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牦牛的肠管解剖学特点是其肠道对高原低氧环境以及粗饲放牧方式的一种解剖学适应。  相似文献   

18.
牦牛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序列测定及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牦牛FSHR基因的序列特征,揭示该基因的变异和对家畜产子率的意义,应用PCR克隆技术,测定了牦牛、中国西门塔尔牛和小尾寒羊的FSHR基因第10外显子+1393+2125位点间序列,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畜种扩增区段的序列长度一致,但存在碱基突变,碱基变异率分别为:牦牛与中国西门塔尔牛1.12 %;牦牛与小尾寒羊2.88 %;中国西门塔尔牛与小尾寒羊2.59 %。牦牛序列与中国西门塔尔牛序列间有2处错义突变;牦牛序列与小尾寒羊序列有5处错义突变,错义突变位点数多于中国西门塔尔牛与小尾寒羊序列间的错义突变位点数。三畜种的碱基错义突变数目与它们产双胎率高低的趋势相一致。错义突变导致的第660位点氨基酸替换,牦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以可磷酸化的丝氨酸替代了小尾寒羊的苯丙氨酸。  相似文献   

19.
以小金县4.5岁的牦牛、犏牛的公牛为研究对象,采用舍饲和放牧饲喂,屠宰后采集舍饲牦牛、犏牛和放牧牦牛的背最长肌、臂三头肌和股二头肌等部位的肌肉,测定其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肌内肌纤维含量和肌内结缔组织含量。结果表明,舍饲牦牛、犏牛和放牧牦牛的肌纤维直径、肌内肌纤维含量在3个肌肉部位间无显著差异;舍饲牦牛臂三头肌的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股二头肌;舍饲犏牛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的肌内结缔组织含量显著高于股二头肌;舍饲犏牛、放牧牦牛的肌纤维密度和舍饲牦牛、放牧牦牛的肌内结缔组织含量在3个肌肉部位间无显著差异;3个部位肌肉的肌内肌纤维含量和肌内结缔组织含量在舍饲牦牛、舍饲犏牛和放牧牦牛间差异不显著;舍饲牦牛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舍饲犏牛;舍饲牦牛股二头肌的肌纤维直径极显著高于放牧牦牛,臂三头肌的肌纤维直径无显著差异,臂三头肌的肌纤维密度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牦牛矿物质营养研究一直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目前,在对牦牛部分组织及畜产品、牦牛生存地牧草和土壤中矿物质含量测定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对近20a来牦牛矿物质营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和分析。受牦牛性别、年龄以及组织类型、所测矿物质元素种类、不同区域生态类型和草场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所测定的矿物质元素水平间缺乏可比性。同时,牦牛矿物质营养研究缺乏系统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研究成果在牦牛生产中的实际指导作用。由此提出,应建立针对不同区域生态类型、草场状况和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组织以及不同季节的牦牛矿物质营养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