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兆阳  王星卓  李茂平  王爱花 《野生动物》2012,33(5):251-253,266
华南虎是最为濒危的虎亚种,目前存在于中国动物园中的人工种群是拯救华南虎的唯一基础.但是华南虎近交衰退严重,幼仔死亡率接近46%.对于遗弃的幼虎进行人工育幼是减少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华南虎人工育幼多采用母犬代哺或用牛奶哺育,成功率比较低.洛阳动物园采用美国PetAG初生幼犬营养奶粉(Dog milk replacerEsbilac@powder)哺育幼虎,用婴儿培养箱为初生幼虎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制定严密科学的哺育护理措施和规程,使3只华南虎幼仔顺利成活,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2.
人工圈养条件下,初胎华南虎由于无哺育幼仔的经验或个别母虎母性不好,常常会弃仔,导致华南虎存活率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对幼仔进行人工育幼是提高华南虎存活率,扩大种群的关键技术措施.笔者对华南虎人工育幼环境条件的控制、人工乳的配制、饲喂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使人工育幼的成活率从首次的33.3%提高到现今的100%.  相似文献   

3.
福州熊猫世界于2018年对一只初生被遗弃的小熊猫幼仔和由于母兽频繁叼仔导致颈部受伤的31日龄小熊猫幼仔进行全人工育幼,通过细致的育幼工作,两幼仔顺利成活,至今发育良好。本次试验对小熊猫初生幼仔首次采取辅助喂养初乳,并挑选PetAg新生幼犬乳粉(ESBILAC,美国产)喂养幼仔。在全配方乳粉饲喂期,制定基础日乳量占体重比值的17%~25%并结合日体重增长来合理控制乳量,配合细心的护理并控制环境温度适宜,人工育幼期间两仔健康且发育良好。本文并对育幼过程中辅食的添加、受伤幼仔的护理、消化不良的治疗以及人工育幼情况下幼仔生长发育变化等进行详细介绍。成功育幼经验总结可为今后小熊猫的人工育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华南虎繁育水平,以广州动物园出生的4只华南虎幼虎为研究对象,进行全人工育幼研究.人工育幼采用猫用奶粉Pet AG KMR作为替代乳,奶粉与水的调和比例初始采用1:8,根据日龄变化调整至1:4.每日饲喂次数根据个体情况适时调整,开始6次/日,之后逐渐减少为1次/日,每日添加消化酶及各种矿物质,30 d时开始饲喂肉...  相似文献   

5.
2007年3月11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黄颊长臂猿"园园"出生不久便被亲代遗弃,该园首次尝试人工育幼并成功。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至今尝试人工育幼并成功9只。对黄颊长臂猿的人工育幼做出研究总结,描述了幼龄黄颊长臂猿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对人工育幼黄颊长臂猿的育幼方法、人工乳的配制、饲养管理以及疾病防治方面给出了建议,并对1~180日龄的黄颊长臂猿幼仔体重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6.
2007年7~10月,昆明动物园对1只小熊猫幼仔进行人工育幼,提供适宜的育幼条件,采用兔奶与人工乳制品相结合饲喂,终于获得成功.同时结合前几年昆明动物园小熊猫人工育幼失败的教训及其他动物园成功的经验,指出了小熊猫人工育幼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适宜的环境条件,合理的饲料配给,精心的护理,特别是饲喂适合的动物乳汁可大大提高人工育幼条件下小熊猫幼仔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育幼方法、育幼技巧、生长发育和疾病预防等方面对上海动物园3只白臀长尾猴幼仔人工育幼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显示幼仔75日龄前摄取的奶量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75日龄后随着摄取的饲料量增加而逐渐减少奶量,饲料和饲养环境循序渐进地转换对人工育幼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牛奶、奶糊或羊奶分别哺育未吃到母乳的5头黑羚羊和1头长颈鹿初生幼仔。同时对比国内3地动物园用牛奶人工哺育长颈鹿幼仔的情况,通过进行替代乳和长颈鹿母乳成份和特性的对比分析,选择和配制人工育幼的乳汁;通过进行哺乳方式的试验与分析,确定人工哺乳方式、方法,并特制出人工哺育工具,营造适宜的人工哺育环境;通过渐进式断奶结合成兽带教幼仔采食饲料等,取得了国内人工哺育长颈鹿的首例成功。  相似文献   

9.
采用鲜牛奶替代母乳的方法,对3只被遗弃的麋鹿幼仔进行人工育幼和驯化,在6个月的饲养过程中,详细记录每天牛奶的饲喂次数和饲喂量,麋鹿的生长发育指标,麋鹿幼仔的疾病和治疗情况。同时,采取渐进式断奶及成兽带教幼仔采食饲料等方式,取得了麋鹿幼仔人工哺育和驯化的成功,为野生动物的人工育幼和麋鹿的人工育幼提供可借鉴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杭州市动物园的鬣羚每年产1胎,由母兽亲自哺育,幼鬣羚均体格强壮.该园曾对野生仔鬣羚成功地进行过人工育幼,但与母兽共同饲养仔鬣羚却未曾尝试过.此次饲养成功,对仔鬣羚在人工条件下的生长也多了一条饲养途径.  相似文献   

11.
麋鹿幼仔人工哺育及驯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鲜牛奶替代母乳的方法,对3只被遗弃的麋鹿幼仔进行人工育幼和驯化,在6个月的饲养过程中,详细记录每天牛奶的饲喂次数和饲喂量,麋鹿的生长发育指标,麋鹿幼仔的疾病和治疗情况。同时,采取渐进式断奶及成兽带教幼仔采食饲料等方式,取得了麋鹿幼仔人工哺育和驯化的成功,为野生动物的人工育幼和麋鹿的人工育幼提供可借鉴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对初生三胞胎大熊猫幼仔进行喂养护理,其中2只体质较虚弱,采用在育幼箱内双手覆盖幼仔人工增温、全身温水棉球按摩和诱导进食等措施,辅以人工近距离采集足量母兽初乳,巴氏消毒后分别饲喂3只幼仔。再根据幼仔个体情况决定由母兽喂养或者放置育幼箱进行人工喂养,最后轮换由母兽喂养。较好地平衡了3个幼仔的个体差异,使3个幼仔都顺利存活且生长发育良好,为大熊猫的喂养护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对1窝4只白化孟加拉虎从1日龄到70日龄的人工育幼全过程进行了详细记述,对代乳犬和幼虎的饲养,幼虎的脐部护理,视觉器官发育、听觉器官发育、牙齿发育、行为观察、体重增长情况、体长和尾长增长情况、室温判定等进行了全面记述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幼虎4—6日龄脐带脱落,8~10日龄眼睛睁开,12~16日龄具有防御意识,50日龄能够看15~20m,65日龄30颗牙齿基本长出。随着日龄增加,幼虎体重、体长、尾长均呈现线性增长,且在1月龄内增长速度受初生重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试用市售枕袋纯牛奶对受伤雌性白长角剑羚幼仔进行人工哺育,效果良好,说明纯牛奶可以作为剑羚的育幼乳。其适宜的日哺乳量为体重的8%~10%。  相似文献   

15.
圈养华南虎自然分娩及育幼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南虎是极度濒危的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现有种群都在中国各地动物园的人工圈养之下,幼仔哺育也多采用人工手段介入,本研究对南昌动物园的雌虎"昌昌"自然分娩及育幼等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在母性较强的情形下应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优先考虑以母乳喂养。母虎的产前行为大都是为分娩做准备,如整理产床、舔舐阴部,同时也表现出不安,如来回走动、调整姿态。产后的行为几乎完全是为了便于照顾幼虎,如哺乳、舔衔幼虎等,并且变得平静。虽然产后休息和睡眠行为较产前有增加,由产前53%增至62%,但显然母虎睡眠的深度不如产前,并且即使在母虎休息和睡眠状态下,也有被动的哺乳行为同时存在,这从幼虎吸乳的频率(54%)大大超过母虎主动哺乳的频率(3%)可以看出来。母虎产前由于不安,移动频率多达17%,而产后则降至2%。产前母虎特别注意对产道的清理,舔舐阴道达到了8%,而产后只有1%。分娩前后都有调整姿态的行为,虽频率相当但动机不同,产前是因为不安,而产后明显是出于对幼虎庇护和哺育的需要。母虎带大的幼虎具有较强的野性,表现为对人的恐惧和攻击性,生长速度也较理想。  相似文献   

16.
圈养条件下的雌性阿拉伯狒狒由于母性不强和受外界条件影响很大等原因,有明显的弃仔现象。因此,对阿拉伯狒狒幼仔进行人工育幼是提高其成活率的重要技术。文章以三明动物园被母狒狒遗弃的阿拉伯狒狒幼仔为对象,对其育幼环境的控制、饲喂方法和饲喂管理等技术进行调查研究,使人工育幼的成活率达百分之百。  相似文献   

17.
迟俊 《野生动物》2014,(3):277-281
对东黑白疣猴的饲养、繁殖和人工育幼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东黑白疣猴的饲养环境需求,安全越冬的温度要求为18℃以上,对东黑白疣猴饲料的组成和日粮配制进行了阐述,对常见疾病预防给出了建议;对东黑白疣猴的发情、交配、妊娠和产仔等行为进行了描述,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东黑白疣猴幼仔1-10月龄身长、尾长、臂长、腿长、头围、肩毛和尾毛的长度,对东黑白疣猴幼仔1-150日龄的外部发育特征做了描述;对人工育幼东黑白疣猴的环境、育幼方法、疾病防治、人工乳的配制给出了建议,并对其体重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8.
人工育幼是提高动物幼仔存活率、扩大种群的关键技术措施。本文以上海动物园近几年成功育幼的9只美洲狮(6公3母)为研究对象,结合育幼经验总结一套适合国内美洲狮人工育幼的操作流程,着重阐述环境条件的控制、人工奶的饲喂和辅食添加、体重的监测和行为观察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人工饲养条件的雌性东北虎因为没有哺育幼仔的经验或其母性不强等原因,往往呈现弃仔行为。因此,对幼龄东北虎进行人工饲养是提高东北虎幼仔成活率的重要手段。针对三明动物园被母虎遗弃的2只幼龄雌性东北虎采用进口品牌雀巢能恩金盾系列人用乳粉进行人工饲养,为幼虎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制定科学的饲养方法和严格的操作流程,幼虎发育良好,成活率为百分之百。  相似文献   

20.
梁冰 《野生动物》1996,(4):16-20
本文记述1例笼养川金丝猴幼仔“粒粒”,从出生至169日龄成功地放归笼养群体的全人工哺育技术,同时对幼仔个体行为与母乳哺育幼仔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1)以优质人工乳哺育金丝猴幼仔,补加适量维生素和活性钙,于111日龄添加固体食物以后,随着日龄增长哺乳量递减,固体食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加,206日龄断奶,幼仔健康成活;(2)主要护理技术为育幼期严格调控育幼箱内温、湿度,适度通风、日照,严格消毒和保育人员的精心爱抚:(3)20日龄开始社群行为驯化,145日龄开始放归训练,并逐渐延长放归时间,169日龄顺利放归笼养群体,为其同类所接纳,到180日龄摆脱对保育员的依赖,习惯于群体生活;(4)全人工哺育金丝猴幼仔与母乳哺育者相比,个体行为发育20日龄前差异不显著,20日龄后全人工哺育幼仔行为发育较迟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