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川莼菜的商品价值被发现,并人工栽培试验成功,经近30年发展,已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但是,自2013年以来,利川莼菜出现大面积减产,年产量下降近1/3,严重打击了莼菜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该产业的规模发展。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发现,虫害是利川莼菜减产的主要原因,病害及局部的水体污染等微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则加剧了莼菜减产。同时,对利川莼菜减产原因提出了3点不同看法,最后提出了生物防治、科学施肥、发展莼鱼共生模式、改善生态等治理措施,有效提高莼菜产量和品质,为当地莼菜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莼菜又名马蹄草、湖菜等,是名贵水生蔬莱。莼菜多用地下茎繁殖栽培,也有用粗壮水中茎种植的。在种茎缺乏时有些产区曾采用短穗育苗繁殖,也曾试用休眠芽冬季先行土中扦插育苗,开春移栽的方法,但生产中极少应用。一般常用的地下茎繁殖系数约1:1,故种茎投资较大,成为莼菜发展中的一大问题。为了提高莼菜繁殖系数,节约投入,摸索简便,多途径繁殖方法,促进莼菜生产,我们开展了“莼菜离体休眠芽繁殖试验”,初步取得了既加大繁殖系数,又增加产量的显著效果。 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8年~1989年在青浦县西岑乡药菜种子场进行,种植塘田为1987年冬新开塘…  相似文献   

3.
莼菜为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属睡莲科,在我国浙江、江苏、湖北、四川、重庆、黑龙江等地都有分布。湖北省利川市自1987年开始莼菜人工栽培和加工,至2007年栽培面积已达1200hm^2。利川莼菜先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于“湖北省名牌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利川市还建立了莼菜原生态环境保护区,最近义通过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农业标准化莼菜示范区的建设验收。  相似文献   

4.
莼菜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莼菜 (TyphalatifoliaL .)又名水葵 ,睡莲科莼属。原产我国东南部 ,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蔬菜 ,以卷叶及卷叶柄为食 ,在卷叶及卷叶柄外包裹着透明胶质 ,富含蛋白质、可溶性糖、钙、铁、磷等及 18种氨基酸 ,包括 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常食莼菜 ,有清热、养血、抗癌等功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对高档名贵蔬菜———莼菜需求量日益增多。目前在我国 ,莼菜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 ,湖北省利川市有零星栽培。为了加快莼菜的开发利用 ,笔者对红叶类型和绿叶类型的莼菜进行了水缸和水泥池两种方式的栽培试验 ,并对其植物学性状、生…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武陵山区莼菜栽培的田间调查,结合已有文献,分析了莼菜减产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莼菜减产原因是莼菜田周边生态环境恶化,物种组成简单,抗干扰能力差。莼菜遗传多样性低下,抵御病虫害风险能力弱;莼菜粘液毛外无角质层保护,其细胞膜易受水体中离子损伤解体;莼菜为小作物,尚未形成高产栽培模式。建议在今后莼菜生产中关注其田间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全球莼菜种质资源圃和育苗繁殖基地,研究育苗复壮技术;保持莼菜田间合理群体数量,确立适当水肥管理措施;建立莼菜与旱作周期性轮作或者休耕制度;最终建立合理的莼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Gme)属睡莲科莼属,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水生名特蔬菜。拔草是莼菜栽培的难题之一。目前国内外莼菜田均采用人工拔草,用工量大,成本高,据抽样调查,拔草用工约占总用工量的30%。为降低拔草用工,开辟莼菜田除草的新途径,于1988~1989年进行了莼菜田养鱼除草技术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一、鱼塘投草试验 取小叶眼子菜、大叶眼子菜等莼菜田主要水生杂草的茎叶与莼菜茎叶各1kg,混合后投入鱼塘,观察草鱼的取食反应。结果发现,2小时后,杂草已被草鱼吃光,而莼菜茎叶仍留于水面。4小时后发现莼菜新芽和嫩叶被食取或…  相似文献   

7.
利川市莼菜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文远  李晖  倪垭  牟绪华 《蔬菜》2014,(12):54-55
人工莼菜栽培效益显著,主要从莼菜特性、菜田选择、整地、品种选择、栽种及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莼菜人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淀山湖在青浦境内,约有150平方公里水面,地处莼菜名产区“西湖”和“太湖”之间,自然条件和莼菜生态要求十分相符,水质优良,具有发展莼菜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有低洼田4万亩左右,发展塘田莼菜大有可为。1986年青浦县委、县府提出了开发淀山湖莼菜的意见,并组织“淀山湖莼菜开发和塘田栽培技术研究”攻关组。经过四年来的努力,目前已有114亩塘田莼菜,产量产值达到预期目标,鲜品已供应市区宾馆和市场。为“菜蓝子”工程增添了名贵花色品种。  相似文献   

9.
太湖莼菜     
正太湖莼菜是苏州著名特产之一,产于中国太湖沿岸的浅水湖滩和沼泽区。太湖莼菜又有水菜、水葵等别名,每年清明至霜降可采摘嫩梢供食用。太湖莼菜本是野生,至明万历年间开始人工培植。明万历之后,太湖莼菜被列为"贡品"。2002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太湖莼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太湖莼菜人工栽培,生长繁殖快,每年清明前后水底的地下茎开始萌芽生长。在这个时节采摘的莼菜嫩梢称为"春莼菜";立夏之后,气温上升,莼菜生长旺盛,每年夏秋,水面布满了一簇簇莼菜,连绵数里,仿佛给碧清如镜的太湖湖面绣上了翠绿的"花边",美不胜收。到霜降可大量采摘,称为"秋莼菜"。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配方施肥对莼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的各处理莼菜的长势、产量和品质显著高于仅施用有机肥的处理5和有机肥与化肥均未施用的处理6。其中处理2(N∶P_2O_5∶K_2O=1.3∶1∶1)莼菜长势最强,品质最好,产量显著地高于其他各处理,每桶产量达139 g,比对照增产5.6倍。  相似文献   

11.
莼菜富含蛋白质、糖类、矿物质和各种氨基酸,对人体有抗癌等多种医用功能。鲜菜味美,滑爽可口,深受国内外人民青睐。莼菜为无性繁殖,多用地下茎繁殖栽培,其繁殖系数约一比一,故种茎投资较大,每亩约需700~1000元,是莼菜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为了提高莼菜繁殖系数,  相似文献   

12.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异名Brasenia peltata Pursh等)亦名蓴菜、水案板等,英文名 water shield、purple wen-dock、Junsai 等.莼菜是一种采集和栽培利用历史悠久、品质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水生蔬菜,产品器官为植株地上茎茎端的顶芽,包括未充分展开的叶片及花蕾,产品器官外覆盖一层透明胶质,即莼菜胶体.  相似文献   

13.
《蔬菜》2011,(8):36-36
2011年7月15日,石柱冷水镇八龙村,第二届莼菜文化节开幕。此次盛会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参观者,还引来了国外客商。早在1991年,石柱就开始了在古代曾是贡品的莼菜的种植。目前,莼菜基地面积已达867万hm^2,占全国莼菜种植面积的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莼菜基地县,被海外客商认定为全球最大莼菜基地。  相似文献   

14.
太湖莼菜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珉  黄炳元 《中国蔬菜》2006,1(9):50-51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F.Gruel.)原产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的名特产蔬菜。莼菜食用嫩梢和初生卷叶,因其富含蛋白质、可溶性糖、VC等营养物质,有清热、利尿、消肿和解毒等功效,食用润滑可口,所以在国  相似文献   

15.
莼菜是我国珍奇水生蔬菜。在我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湖北均有分布,但目前已经形成商品的只有江苏太湖莼菜、杭州西湖莼菜和湖北利川福宝莼菜。有关莼菜年生活周期的阶段划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莼菜一年中可分为5个时期: 返青期:纯菜从扦插后,约半个月左右即可返青,长出新叶,这段时间称返青期。  相似文献   

16.
二、太湖莼菜的生物学特性(一)生长与发育莼菜有种子,种子可以萌发生长成植株,但在栽培中,都采用无性繁殖。莼菜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时间上相互交叉,不能截然分开。营养生长可划分为4个阶段:1.荫发阶段:3月下旬,平均气温15℃时,地下茎与水中茎开始萌发新芽,水面出现浮叶。随着主茎预芽萌发,侧枝顶芽也相继萌发、伸长,并放出小叶,叶柄伸长,叶片浮出水面。同时,匍匐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生态型莼菜叶片(冬季休眠生态型莼菜植株功能叶DL和休眠芽叶片WB,冬季非休眠生态型植株叶片ND)为试验材料,利用光照培养箱对其进行温度处理,研究不同生态型莼菜叶片对温度胁迫的生理响应,明确不同生态型莼菜植株对低温和高温抗性机制的异同,为莼菜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随高温胁迫时间增加,ND和WB的MDA含量显著低于DL,其CAT、APX、POD和PPO活性均增加,各酶的协同作用有效抑制或清除活性氧的积累;低温胁迫下,ND和WB的MDA含量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均无显著性差异,且始终保持较低含量。可见ND和WB对温度胁迫(低温和高温)具有较强的耐性,或可用于莼菜复壮。  相似文献   

18.
卢氏县栽培香菇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菇农们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我多次下乡调查中发现香菇段木栽培冬季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冬季管理不好影响产量和质量,1995年春至今我将香菇段木栽培冬季管理,对产量和质量影响进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  相似文献   

19.
麦麸对猴头菌毛木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食用菌代料栽培中添加麦麸对产量的影响,我们于1992年12月~1993年7月以猴头菌和毛木耳为对象进行了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了调查江西省野生莼菜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加快江西莼菜产业的发展,江西省农业部门连续多年对全省野生莼菜的分布进行了普查.通过调查,陆续发现江西兴国和鹰潭龙虎山等地存在大面积的野生莼菜资源,并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保护区,同时以莼菜为主要馅料,做成莼菜饺子、包子和鱼丸等具有江西特色的莼菜食品,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