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福建省新育成大麦品种区试结果。两年区试中多数品种表现较好 ,其中闽麦 0 2和莆大麦 7号已参试两年 ,表现丰产、抗白粉病 ,产量构成因素也较好 ,可在适宜地区试种。从区试结果分析认为 ,近期福建大麦育种在丰产性和抗逆性 (尤其是抗白粉病 )等方面有较大进展 ,多数育成品种表现分蘖力较强、穗较多、粒大、抗白粉病、产量高 ,但品种稳产性尚需进一步提高。认为福建今后大麦育种目标应该是 ,中熟、中秆、抗逆力强、质优、丰产、稳产。育种的方向和道路应该是走多穗大粒型或大穗大粒型道路。  相似文献   

2.
分析并评价了福建省近15年来省级区试中筛选出大麦品种(莆大麦4号、闽诱3号、闽麦06、莆大麦5号、闽麦02、莆大麦7号)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认为这些品种丰产性较好,产量进展显著,往高产方向发展。株高适中,生育期适宜,穗粒结构较协调,穗数和粒重上进展较大,尤其粒重,往多穗大粒或大穗大粒方向发展,抗逆性提高,尤其抗白粉病能力明显增强,但品种稳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福建大麦育种应以选育饲料大麦为主(包括粒用,牧草用,牧草兼粒用),育种目标是:高产,稳产,抗逆力较强,广适应,质优。  相似文献   

3.
分析并评价了福建省近 15年来省级区试中筛选出大麦品种 (莆大麦 4号、闽诱 3号、闽麦0 6、莆大麦 5号、闽麦 0 2、莆大麦 7号 )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认为这些品种丰产性较好 ,产量进展显著 ,往高产方向发展。株高适中 ,生育期适宜 ,穗粒结构较协调 ,穗数和粒重上进展较大 ,尤其粒重 ,往多穗大粒或大穗大粒方向发展。抗逆性提高 ,尤其抗白粉病能力明显增强 ,但品种稳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福建大麦育种应以选育饲料大麦为主 (包括粒用 ,牧草用 ,牧草兼粒用 ) ,育种目标是 :高产 ,稳产 ,抗逆力较强 ,广适应 ,质优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大麦闽麦06选育的效果和育种技术。指出育成的闽麦06产量高、综合性状好、病害轻,是我省育成大麦品种中增产效果最显著、丰产稳定性最好的品种,也是近期我省大麦区试中唯一两年均名列第一的品种。认为育种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正确,采用精选亲本、科学优化配组,后代选择中突出丰产性、稳产性和抗性,主攻大穗多粒和重粒式多稳重粒,加大选择压力,优中选优的技术,并做好品种鉴定、试种示范是闽麦06选育成功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5.
大麦新品种盐麦2号(即盐83055)是我所最近育成的二棱皮大麦优良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抗大麦黄花叶病,抗白粉病,茎杆粗壮,耐肥抗倒,熟相好,千粒重高而稳,丰产性好,属大穗大粒型品种。目前已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自1985年开展大麦育种以来,育成了一批闽系大麦,其中闽诱3号、闽麦06和闽麦02已通过审定并推广应用。十多年来,闽系大麦在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及主要农艺性状上得到明显的改良。本文阐述了闽系大麦选育成功的几点启示和今后育种思路。指出今后闽系大麦应以优育饲料大麦为主,育种目标:高产、稳产、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质优。选育时应走多穗大粒型道路。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大麦闽麦 0 6选育的效果和育种技术。指出育成的闽麦 0 6产量高、综合性状好、病害轻 ,是我省育成大麦品种中增产效果最显著、丰产稳定性最好的品种 ,也是近期我省大麦区试中唯一两年均名列第一的品种。认为育种目标明确 ,技术路线正确 ,采用精选亲本、科学优化配组 ,后代选择中突出丰产性、稳产性和抗性 ,主攻大穗多粒和重粒式多穗重粒 ,加大选择压力 ,优中选优的技术 ,并做好品种鉴定、试种示范是闽麦 0 6选育成功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8.
谷优6866是福建禾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抗病水稻不育系谷丰A与自育籼型恢复系禾恢6866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品种。具有穗大粒多、丰产性和稳产性好、适应性广、较抗稻瘟病和熟期转色好等特点,2019年相继通过福建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谷优6866的选育过程、区试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为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莆大麦7号”的选育与大粒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大穗大粒型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的选育过程以及“莆大麦7号”的产量表现和福建省大麦品种的生态特点。提出二棱大麦大粒育种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大穗大粒型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的选育过程以及"莆大麦7号"的产量表现和福建省大麦品种的生态特点.提出二棱大麦大粒育种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晚杂新组合Ⅱ优辐819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辐 81 9是南平市农科所用Ⅱ - 32A与自选恢复系南恢辐 81 9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 ,2 0 0 3年 1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分蘖力中等 ,茎秆粗壮 ,坚韧抗倒 ,成穗率高 ,穗大粒多 ,较抗稻瘟病 ,适应性广 ,米质较优 ,丰产稳产性好。在福建、湖北、江西等省(市 )推广面积就达 1 1万hm2 以上 ,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和较强的适应性 ,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 ,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1 产量表现该组合丰产稳产性好 ,2 0 0 0年参加福建省晚籼中迟熟A组区试 ,平均每 667m2 产量 45 1 93kg,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7 36% ;2 0 0 1年继…  相似文献   

12.
大麦新品种“荆黑大麦1号”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湖北省荆州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大麦新品种"荆黑大麦1号"经过2002至2003年对比试验,2003至2005年参加湖北省大麦区试,2005、2006年在荆州、襄樊进行小面积示范,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综合抗性较好.2008年通过湖北省审定,审定编号鄂审麦2008003.  相似文献   

13.
浙原 8 9- 5系浙江省农科院原子能所应用辐射育种选育而成的大麦新品种。 1993年引入我地试种。经多年品试及大面积试种 ,该品种表现为大穗、大粒、丰产、抗倒 ,大面积每公顷产量超 45 0 0kg。推广过程中 ,深受农户的欢迎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1997年推广面积达到 5万余亩 ,已成为我县大麦主栽品种 ,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大麦生产的发展。1 试验示范表现经多年品比和示范试种 ,浙原 89- 5表现高产稳产 ,增产潜力大。根据各地 15个试点资料平均 ,浙原 89- 5单产 (公顷产量 ,下同 )达 46 2 7kg ,比对照品种 (分别为农大 3号、农大 6号和秀 87…  相似文献   

14.
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鄂麦25是湖北省荆州农科院1992年采用抗病中间材料504(荆麦66×鄂恩1号的杂交F4代)为母本,90-309(绵阳26)为父本杂交,经系圃法选择,于1998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出圃代号为97686。经过几年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综合抗性较好。2004年8月该品种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鄂麦25”,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04-005”。1特征特性鄂麦25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弱,成穗率中等,在省区试中公顷有效穗数354万,穗粒数34.2粒,千粒重41.6 g,属大穗大粒型品种。株高103 cm,株型较松散,穗纺锤型,长芒,白…  相似文献   

15.
为给大麦抗白粉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1个感白粉病、4个抗白粉病大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的双列杂交法Ⅰ配制20个杂交组合,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大麦白粉病抗性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大麦白粉病抗性在杂交组合间存在显著差异。5个亲本中,木石港3号和CM72的一般配合力较好,均表现为较大的负向效应,能极显著提高杂种后代抗白粉病能力;S096的一般配合力中等,也表现为负向效应,能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抗白粉病能力,因而这三个品种在大麦抗白粉病育种中利用价值较高。大麦白粉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加性效应更重要。大麦白粉病抗性的狭义遗传力较低,早代选择不宜太严。  相似文献   

16.
西藏近缘野生大麦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国近缘野生大麦遗传资源目录》中的2441份西藏材料进行分析,认为西藏近缘野生大麦资源以春性为主,占总数的99.84%。具有幼苗直立、早熟、植株偏高、多粒性、千粒重略低于栽培大麦品种、穗和籽粒的深色型比率大等显著特点,是适应性育种、抗逆性育种和丰产性育种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7.
恢复系武恢898是利用明恢63群体中的优良变异单株系统选育而成,具有恢复力强,大穗,抗稻瘟病,米质优等优点。用武恢898与龙特甫A配组育成杂交稻新组合特优898,具有丰产性好,抗稻瘟病,大穗多粒,适应性广,生育期适中,米质较好等特性。1997年特优898参加禄处晚稻新品种联合区试,产量,抗性综合性好表现突出,比对照汕优63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对河西灌区春小麦超高产育种的可行性和育成品种的产量表现及示范面积,提出选育超高产品种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丰产性与抗倒强度;突破口是处理好高产与稳产的关系,提出了超高产品种的两种株型模型;探讨了超高产育种以及在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豫麦54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全面解豫麦54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以1995-1998年河南省和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对该品种和对照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豫麦54属于丰产、稳产型中筋品种,有较强的抗逆性与适应性,在产量结构三要素中,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0.5916),穗粒数次之(0.3606),千粒重最小(0.2634),增加穗数、提高穗粒数是其高产的关键。该品种产量主效应值大,品种×地点互作变异系数小,产量与环境的回归系数接近于1,在6 000-7 500 kg/hm2肥力水平下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20.
刘学良  侯敏  陈尔冉 《杂粮作物》2008,28(2):106-107
铁引花1号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从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引进的普通型中熟大粒花生,该品种整体表现较为突出。该品种产量高、丰产性好、稳产性好、抗青枯、抗各种斑病等特点明显。其产量在5个实验地点都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产量,平均产量4 494 kg/hm^2,比对照增产3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