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布病曾于70年代初在我县人畜间发生流行,经过认真防制于80年代初达到控制区标准,又经过1990~1993年三年防制,达到了"稳定控制区标准",布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几年来,庆城县畜间布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2016年阳性率高达3.26%,采取了"检疫、免疫、捕杀病畜"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布病疫情呈下降态势,2018年开展羊布病流行病学基线调查检测阳性率1.88%,下降了  相似文献   

2.
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地方性传染病。我县经数十年防治,已有效地控制了布病的流行,取得了显著成绩。1992年经省、州有关部门考核已达到“控制区”标准,从1993年开始进入监测阶段,现将近年来的监测情况报告如下:1 布病流行情况回顾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曾在我县人间、畜间广泛流行,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60年代开始,我县着手进行牛羊布病检疫和免疫,1965—1990年累计检疫羊32863只,阳性535只,检疫牛2626头,阳性101头。与此同时,卫生…  相似文献   

3.
1990年庆阳市畜间布鲁氏杆菌病达到农业部稳定控制区标准,但是从2009年开始,畜间布鲁氏杆菌病开始反弹,流行范围不断扩大,人间感染病例持续增多。为控制畜间特别是肉羊布病,制定了布病监测净化实施方案,加大监测和防制力度,经过四年综合施策防制,成效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4.
198 9年大通县羊布鲁氏菌病防制同步达到“控制区”标准后 ,大通县在继续加强动物检疫 ,病畜淘汰和畜间免疫的基础上 ,重点开展了布病监测和防制效果考核。从 1 997~ 1 999年 ,大通县连续三年用抽检 8日龄以上犊牛血清 482 8份 ,检出阳性 3头 ,阳性率 0 0 6 % ,抽检 5月龄以上羔羊 81 54只 ,检出阳性 2只 ,阳性率 0 0 2 % ;用畜间流产物分菌的方法检查牛流产物 55份 ,检查羊流产物 98份 ,结果均未分离出布鲁氏菌。人间布病自 1 990年以来未查出新发病人。2 0 0 1年 1 2月 30日 ,经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鉴定验收 ,大通县牛羊布鲁氏…  相似文献   

5.
瓜州县自2009年人间暴发布病以来,每年都有一定人和畜感染。2013年被省兽医局划定为布病防控一类区,连年采取“消毒、调运监管、检测、扑杀净化”的措施进行防控,但收效缓慢。2016年,按照《甘肃省羊布病区域免疫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开展了布病免疫试点工作,免疫接种取得了成功。之后羊布病免疫则纳入了动物防疫强制免疫病种,通过三年来免疫试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人间布病发生率有所降低,畜间布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正>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棘球蚴病是甘孜州的主要人畜共患病,严重危害着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畜健康。1甘孜州人畜共患病防控现状1.1布鲁氏菌病甘孜州布病防治工作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本着重点保护幼畜的原则,进行高密度、高质量的连片免疫,先后采用了M5、S2、M111号疫苗进行免疫,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以免为主,免、检、杀、消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至2007年,全州18个县均达到四川省布病控制区标准,其中有11个县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但  相似文献   

7.
额济纳旗人畜间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严重流行。从70年代开始,采取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控制。自1989年以来,我们连续数年开展布氏杆菌病监测工作。1 监测方法以羊为调查重点,收集流产羔、胎盘、乳汁和正产羊的胎衣、阴道分泌物?..  相似文献   

8.
环青海湖地区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病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都有严重危害。至今,布鲁氏菌病仍是世界范围内严重流行的人畜共患病。本病在环青海湖地区曾广泛流行。1952年对牛羊布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绵羊自然感染率为29.36%,牦牛自然感染率为13.3%,人感染率15.39%,人发病率4.76%。为有效控制本病,从60年代初开展了牛羊布病的防治工作,先后采取布病19号苗预防注射、M5号苗气雾免疫等,经过20多年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1992年经防治效果考核,牛羊布病达到了“控制区”标准。1995年到1997年又对牛羊进行了大面积的布病检测工作,3年共检测牛羊血清9360份,阳性率为0.053%,经有关部门考核达到了“稳定控制区”标准,从1998年起连续3年没有进行布病检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畜流动频繁,奶牛饲养量日益增大,增加了疫情传入和传播的机会。为此,2002~2006年对辖区的牦牛、奶牛、绵羊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历史上布病流行范围广 ,2 0世纪60年代末和 70年代初 ,全省 1 4个地 (州、市 )所辖的 87个县 (市、区 )牛、羊均不同程度的感染布病 ,危害十分严重。应用布氏M5 号菌苗对牛、羊坚持开展了大面积的免疫 ,布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80年代进行了全省控制区考核工作 ,于 1 985年全省达到了控制区标准。“九五”期间 ,全省家畜布病防制工作 ,按照全国布病“九五”规划要求 ,在认真总结以前布病防制经验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了切合我省现状的布病防制措施。重点开展了布病稳定控制区考核 ,布病监测 ,布病计划免疫 ,布氏S19号菌苗免疫研究 ,…  相似文献   

10.
自1997年牛、羊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防制达到“控制区“标准后,玉树州在继续加强动物检疫,病畜淘汰和部分地区畜间检疫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布病监测和防制效果考核。2004-2006年玉树州六县先后用试管凝集反应法抽检牛22752头,羊36171只,其中:玉树县抽检牛4349头,检出阳性牛7头,阳性率为0.16%。抽检羊6107只,检出阳性羊2只,阳性率为0.03%;称多县抽检牛4148头,检出阳性牛5头,阳性率为0.10%。抽检羊6865只,检出阳性羊6只,阳性率为0.08%.  相似文献   

11.
外购动物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鲁氏菌病 (以下简称布病 )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一旦发生 ,将给畜牧业和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从 1 986年开始 ,伊通县一直坚持“检疫、免疫、淘汰病畜”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基本达到了稳定控制区标准。但是 ,近几年来 ,发现畜间布病有所抬头。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当地奶畜(牛、羊)的饲养情况、牛羊布病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人间布病感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出牛羊布病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控布病的技术措施和意见建议,对做好畜间布病防控和确保公共卫生安全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做好畜间布病防控,对公共卫生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国家指令性重点防治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地方性传染病.刚察县的布病防治工作,在卫生防疫、畜牧兽医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广大地方病防治工作者四十多年的艰苦努力,认真落实以畜间免疫为主,人间查、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从而卓有成效的控制了布病的流行,1999年经省、州有关部门考核验收达到"稳定控制区"(以县为单位)标准.  相似文献   

14.
酒泉地区是我国布氏菌病流行最早的疫区之一,该病50年代呈散发形式,60年代暴发流行,我区从70年代开始普查普防,推广布氏菌羊型5号菌苗防治。1980年和1984年经对全区24个乡64个村进行考核验收,抽检羊31931只,检出率为0.3%;抽检牛2903头,检出率为4.8%。用血清学检验抽检羔羊6217只,犊牛839头,检出率分别为0.2和1.6%。已达布病疫区控制区标准。1981年以来,我区采取血检、菌检与免疫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布氏菌病疫情监测。坚持有计划免疫,采取免—停—免,间隔2—3年的间隙免疫,至1988年全区共  相似文献   

15.
我区自1958年以来,人、畜间出现了布氏菌病(下称布病)的发生和流行,造成大批母畜流产和不孕,公畜发生睾丸炎。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人间布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牧业发展,危害人们健康。为了摸清我区畜间布病疫情,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由卫生部门配合,对我区畜间布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检菌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16.
我区自1958年以来,人、畜间出现了布氏菌病(下称布病)的发生和流行,造成大批母畜流产和不孕,公畜发生睾丸炎。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人间布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牧业发展,危害人们健康。为了摸清我区畜间布病疫情,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由卫生部门配合,对我区畜间布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检菌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采用调查和监测分析的方法,对2015-2017年张店区人间布病病例和畜间布病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病凸显春季多发的疫情特点,人间布病病例仍主要是由畜间疫情引起,羊布病较牛布病易感染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对人、畜均具有极大危害性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由于畜间布病常表现为慢性或隐性感染,不易被及时发现,因而极易导致向人间传播。近几年来,张店区布病病例呈散发、多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地控制布鲁氏菌病的流行,1973年首次在全州范围内应用血清学方法开展了疫情监测,结果牛、羊平均阳性检出率为3%,依据此次监测结果,及时地制定了免疫、检测、扑杀为主的技术措施。到1985年底牛羊平均阳性检出率下降为0.8%,经考核全州8县(市)均达到国家“控制区”标准。在“控制区”达标基础上,又根据疫情现状,继续推行免疫、检测、扑杀等防治措施。从1989年开始又在全州所辖的临夏市、临夏、永靖、东乡、积石山、广河、和政、康乐8县(市),在原疫情较重,又具有代表性的68个乡(镇)农民所饲养的牛、羊、猪等家畜应用平板凝集反应(PAT)、试管凝集反应(SAT)2种血清学珍断方法,开展了布鲁氏菌病的检测,1995年底全州8县(市)都达到了国家“稳定控制区”标准,此后每年仍继续实施牛、羊、猪布鲁氏菌病疫情检测。1989—2004年血清学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七五”期间我省通过应用检疫、免疫接种、扑杀病畜等综合性防制措施,控制畜间布病,取得明显效果。1985年我省在全国第一个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目前,我省有18个县达到布病稳定控制区标准,占46个布病疫区县的36%。1991年我省被农业部评选为布病防制先进省。只要坚持综合性防制措施控制畜间布病,“八五”期间,完全有可能提前达到国家给我省的60%的县为布病稳定控制区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全面了解目前青海省畜间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对2016—2021年的全省布病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人间感染布病的情况及相关数据通过Excel 2007和SPSS 17.0软件进行结果汇总、统计并分析,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青海省畜间布病流行态势进行说明。结果显示:2016—2021年,青海省畜间布病疫情发生情况、抗体监测情况整体呈先下降后急剧上升的态势。羊布病抗体阳性率(1.29%)远高于牛(0.78%);不同畜种间布病抗体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他羊(1.83%)、其他牛(1.14%)、种牛(0.86%)、种羊(0.38%)、奶牛(0.29%)。不同地区间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海南州(3.01%)、西宁市(2.37%)、黄南州(2.07%)果洛州(1.96%)、海北州(1.75%)、海东市(1.35%)、玉树州(0.79%)、海西州(0.63%),阳性率均较高。研究表明,青海省2016—2021年畜间布病呈升高趋势,做好畜间布病的防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