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吉林省二代区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1年的田间系统调查,明确玉米螟落卵与赤眼蜂寄生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一代玉米螟发生时期,玉米螟卵大部分孵化,孵化率达80%以上,只有少量被赤眼蜂寄生。二代玉米螟发生期赤眼蜂寄生率较高,卵块寄生率达70%以上,卵粒寄生率达60%以上。赤眼蜂寄生一般发生在玉米螟落卵中后期,且很少存在1个卵块被完全寄生的情况,赤眼蜂寄生情况年度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田内玉米螟、赤眼蜂调查,初步认为,在低种植密度下一、二代玉米螟百株落卵块数、落卵粒数较高,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玉米田的一代玉米螟危害较重。相关分析表明,一、二代百株玉米的落卵块数、落卵粒数、蛀孔数、隧道长度、活虫数及一代卵块寄生率等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健株数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穗上折率、穗柄折率、雄穗折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折率略有增加。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赤眼蜂的自然寄生率影响较小,3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一代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略高,为44.24%和39.00%;二代玉米螟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均较高,平均为84.59%和80.84%。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落卵情况进行多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年度落卵结束时间明显延长,已出现第三代卵,该世代幼虫可安全越冬,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由传统二代区转变为二、三代混生区。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历年是邯郸地区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四代,尤以二代危害最重,近年来危害有加重趋势。如何准确预测二代棉铃虫发生量,是经济防治的关键。一、预报因子的选取二代棉铃虫发生量可选用二代卵量(Y)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玉米植株上不同放蜂位置对两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的影响,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分别设置玉米心叶内、盆栽土壤表面及玉米叶片背部3个接蜂点,每点分别单独、混合释放两种赤眼蜂,研究同一蜂种不同释放方式对玉米螟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在同一位置接蜂,单独接玉米螟赤眼蜂和混合接蜂在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玉米螟卵中的总出蜂数等指标均高于单独接松毛虫赤眼蜂。当接入蜂种相同而位置不同时,在心叶内接蜂玉米螟卵粒寄生率最高,玉米螟赤眼蜂在心叶内接蜂的蜂卡羽化率高于土壤表面和叶片背部接蜂;松毛虫赤眼蜂在3个位置上差异不显著。在玉米心叶内单独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或者混合释放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不完全二代区玉米螟种群动态的生态过程与发生量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我国东北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危害加重。本文概述了在不完全二代区,玉米螟发生量预测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不完全二代区的亚洲玉米螟(ACB)种群动态的生态过程做了详细的论述。以ACB种群的系统分析为基础,从越冬幼虫的滞育率、冬季死亡率、冬后化蛹、羽化率、至成虫死亡率、成虫迁入产卵对寄主的选择性及成虫的产卵量,最后到田间卵、蛀前幼虫、蛀后幼虫的死亡率及其影响因子天气、天敌、寄主等均做了论述。本文最后讨论了越冬源基数,成虫数量及田间卵量和造成危害的4~5龄幼虫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预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丛斌  杨长成  邹庆道 《玉米科学》1995,3(Z1):082-083
本文报道1989~1993年间在东北二代玉米螟发生区的辽宁省,利用工厂化生产的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以及人工诱导滞育的赤眼蜂防治一、二代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的试验结果并据此提出在二代玉米螟发生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总体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疆亚洲玉米螟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新疆一代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盛期应用球孢白僵菌75~120g/hm2灌心或120~180g/hm2喷雾,防效相当或优于3%呋喃丹37.5~45.0kg/hm2。螟黄赤眼蜂防治新疆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放蜂量为60万~120万头/hm2,放蜂3~4次,公顷设45~90个放蜂点,放蜂间隔3~5d,其卵块寄生率为56.2%~95.6%,平均65.45%;卵粒寄生率为33.7%~72.1%,平均55.1%;虫口减退率为35.7%~88.2%,平均62.0%。放蜂技术、蜂卡质量、田间小气候和化学农药等对放蜂效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余金咏  于泉林 《玉米科学》2013,21(3):140-143148
在冀东地区全年分别对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量、越冬幼虫数量及黑光灯诱蛾量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冀东地区玉米田全年共发生以3化性为主的不完全世代。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发生第1代和第2代,在夏玉米田发生第2代和第3代。统计显示,玉米秸秆中越冬幼虫以3化性为主,3化性幼虫占幼虫总数的73.7%;黑光灯逐日诱蛾量分析显示,全年共形成3个较集中的诱蛾量动态,共诱集成虫1589头,黑光灯全年诱蛾量动态与玉米螟田间落卵量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的重要害虫,为筛选有效防治红脉穗螟的优势赤眼蜂蜂种,研究比较了稻螟赤眼蜂、食胚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红脉穗螟的寄生力。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寄主卵密度范围内,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对红脉穗螟卵的寄生数量随着红脉穗螟卵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其中,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在红脉穗螟的卵密度分别为35、30和25粒/管,寄生卵数量和寄生率均为最大,寄生卵数量分别为16.2、8.8和10.6粒,寄生率分别为46.3%、29.3%和42.4%。在赤眼蜂羽化后的12 h内,在0~72 h提供充足卵的情况下,食胚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主要在0~24 h寄生红脉穗螟的卵,分别占总寄生量84.8%、48.6%和60.7%,其子代蜂总数分别为48.5、50.8和53.8头,子代雌蜂比例分别为68.2%、74.4%和55.1%。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对红脉穗螟卵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松毛虫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作为红脉穗螟卵补充优势赤眼蜂,这3种赤眼蜂可共同防治红脉穗螟。  相似文献   

11.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持续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松毛虫赤眼蜂连续3年进行大面积防治玉米螟研究。结果表明:放蜂对当代玉米卵平均寄生率为75.1%,平均防效62.8%,玉米平均被害率减少62.3%。对二代玉米螟的持续效果为蛀孔率下降44.6%,折茎率下降51.9%,平均防效为48.3%。秋末虫量下降幅度在40.8%~49.0%,平均下降率为46.2%。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利用一代放蜂的持续效果可以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LAI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多个角度研究夏玉米LAI与冠层反射光谱的相关性,探索不同光谱波段在夏玉米LAI预测中的优势互补。结果表明,可见光波段对品种差异较敏感,而近红外波段对品种差异敏感性不大;预测效果最好的LAI估算模型是由多个单波段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次是由近红外与绿光波段的比值R1050/R550建立的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然后是由RVI建立的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3.
玉米田种植诱集作物对降低二代玉米螟危害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正常播种的玉米田两侧晚播相同玉米品种或甜玉米品种,通过对正常播种区与晚播区二代玉米螟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分析得出,在正常播种的玉米田内局部晚播相同品种玉米或甜玉米能够明显降低二代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二代玉米螟卵降低幅度在58%~76%。晚播的同品种玉米或甜玉米对二代玉米螟成虫产卵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因而减轻了二代玉米螟在正常播种玉米田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4.
研究多年份不同玉米品种各施肥处理SPAD氮素饱和指数变化规律,为寒地玉米氮素诊断提供理论数据。通过研究品种和处理两因素SPAD 氮素饱和指数,利用SPAD 氮素饱和指数指导玉米中后期氮素诊断,以2018~2020 年最佳施肥处理 SPAD 氮素饱和指数为基础,建立平均年份 SPAD 氮素饱和指数模型,分别与 2018、2019、2020年SPAD氮素饱和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施肥产量处理为纯氮160 kg/hm2。通过多项式回归方程、指数回归方程、乘幂回归方程、线性回归方程和对数回归方程的计算,得出多项式回归方程相关性最高。对于玉米氮素诊断有较好指导作用,为寒地玉米中后期氮素诊断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5.
二代玉米螟发生动态的判别分析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山东省胶南市1985~1994年二代玉米螟虫情与相应年份的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从14个因子中筛选出3个主要预测因子,应用基于BAYES准则下的判别分析原理,建立了3个级别的判别分析数学模型。经回报验证,历史拟合率为9000%,将1995、1996年作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结果与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危害损失测定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并建立玉米螟产量损失与不同代数(一代、二代及一二代混合发生)幼虫数量及产量损失与产量构成因子、相关生育指标间的关系,便于制定更加准确且适应种群发生规律变化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的玉米螟卵量与产量损失之间呈显著相关和回归关系,仅一代幼虫和仅二代幼虫的危害具有独立性,且第二代幼虫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世代。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仅一代、仅二代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特性以叠加的方式得到一二代混合发生的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之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抗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百株折茎率、折雄率、茎秆钻蛀率及越冬幼虫数量和体重等指标分析,分析7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不同积温带品种表现高抗的品种为垦单5和高油4515,中抗品种郑单958和兴垦3;高感品种为哲单37和绥玉19,中感品种德美亚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