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采用菌液浸泡法、顶尖接种法对不同的桉树无性系盆栽苗和生根组培苗进行抗青枯病性能测定,并结合林间调查筛选桉树抗青枯病树种和无性系,并从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的角度研究其对桉树青枯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探索不同抗性桉树无性系抗病性强弱与其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18个桉树无性系中,bd1、bd2、赤桉和南宁巨尾桉为抗病无性系;U6、南宁尾叶桉、雷9、钦32-29为中抗无性系;DH32-27、钦9、南宁广9、钦8、邓恩桉、钦32-22、雷2、巨桉、尾叶桉和钦广9为感病无性系。不同抗性桉树无性系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对青枯菌没有直接拮抗作用,但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青枯病菌在抗病性强的无性系的根系分泌物及组织液中的增殖显著低于感病无性系,验证通过茎段浸泡接种筛选出的桉树无性系的准确性,同时表明根系分泌物和组织研磨液可以反映桉树不同无性系的抗病性强弱。  相似文献   

2.
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林雪坚、吴光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攻关课题“桉树青枯病流行规律及抗病树种鉴定的研究”于 2 0 0 3年 7月 2 0日通过了由湖南省林业厅组织的科技成果函审鉴定 ,专家认定该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1986年起桉树青枯病在广东、广西、海南广泛流行 ,为了弄清流行主导因素和防治对策 ,该课题组拟定了“桉树青枯病的研究”方案。经 10年的研究 ,按计划完成了全部内容 ,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 (1)新筛选出了 10个抗性强的树种和无性系 ,经生产单位推广 ,造林面积达 5 6 4 0hm2 ,增加产值 6 72 0 .8万元。 (2 )通过试验发现应用…  相似文献   

3.
桉树青枯病发生规律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桉树青枯病的病原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茄拉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al.],主要以生理小种1号、生化变种3菌系侵染为害。近10多年来由于桉树造林以无性系为主,在具备发病条件时,感病无性系的发病率可达30%~90%以上。由于茄拉氏菌生理小种1号为高温型菌系,在高温高湿和大风气候条件下易爆发成灾;桉树青枯病是单年流行病,有一定数量病原,气候因素有利于发病,桉树青枯病就大发生;易感病的树种1~3年生期间,青枯病可连年流行,随树龄增大病害流行逐渐缓慢,其中以1年生林发病率最高,4年生后基本不发病。桉树青枯病发生危害的程度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可以将桉树栽培区划分为高风险发生区、中风险发生区和低风险发生区。桉树青枯病的初侵染源为带菌土壤、带菌苗木和农家肥。在桉树青枯病高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在沙土、壤土和粘土造林地均可严重发病,但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或以农家肥为基肥时,抗病品系也可严重发病;在中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主要在坡下低洼积水处发病,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以农家肥为基肥或以带病苗木造林的林地严重发病;在低风险发生区,感病品系主要在前作为易感农作物、以农家肥为基肥或以带病苗木造林的林地发生。目前,国内外对桉树青枯病仍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桉树青枯病发生与流行规律,提出桉树青枯病可持续控制策略:实行植物检疫,培育无病苗木,减少病原菌初侵染源;采取科学营林技术,减少病原菌的种群数量,降低发病率;合理布局桉树品种(系),充分利用桉树良种资源;培育多类型抗病品种(系),以多品系混合造林减缓病原菌进化,形成专化型新菌系。并提出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桉树抗青枯病树种的无性系快速筛选和繁殖技术,配制了3种类型的培养基,采用组培方法对桉树愈伤组织的抗病性和桉树无性系的快速繁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以MS+6-BA0.25mg/L+NAA0.5mg/L培养基最好;对愈伤组织芽的分化,最好的培养基是MS+6-BA0.25mg/L+NAA5mg/L;诱导生根以White+IBA0.5mg/L+2%蔗糖培养基为最佳;分别对桉树愈伤组织刺伤、幼苗伤根、幼苗截顶后接种青枯病,并测定它们的抗病性,其测定结果相同,说明可用桉树愈伤组织筛选抗青枯病树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林间调查、人工接种试验和自然抗病性测定发现:桉树树种和无性系之间抗青枯病特性差异显著.赤桉、窿缘桉、柠檬桉、刚果桉、窿缘桉83002、雷林1号、雷林33号、刚果12号桉A2、、刚果12号桉A5、刚果12号桉W4、尾叶桉1号、巴勒斯桉等属于抗病类型.这些树种和无性系适应性强,速生,有些在生产中已被应用,其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桉树品系对青枯病抗性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剪顶包扎菌液接种、伤根淋灌菌液接种、 WFT培养接种测定结果与桉树当年新造林分青枯病自然发生率调查结果对比 ,青枯病菌对桉苗的致病力因接种方法不同而异 ,经模糊聚类分析表明 ,WFT接菌培养技术测出的结果更接近自然实际发病情况。试验表明 ,桉树不同品种、同一品种的不同种源、不同无性系 ,对青枯病菌的抗性不同。课题组通过 8年研究 ,在生产单位提供的 10 1个桉树品系中 ,已筛选出高抗品系 12个、抗病品系 14个、低感品系 2 6个。自 1994年起在粤、桂、琼三省区 ,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这些高抗和抗病品 (种 )系 ,已直接造林 2万多 hm2 ,扩散面积更大 ,造林效果跟踪检查表明 ,这些林分的青枯病株率均在 1‰以下 ,受到生产者和经营者欢迎。试验和应用中发现部分抗病无性系随着在林木组培苗工厂连续繁殖使用年份增加其抗病性逐年出现下降 ,有些抗病无性系使用 3年以后 ,其抗病性就明显下降 ,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桉树青枯病害是危害桉树生产的主要病害,近年来桉树青枯病的流行和发生对我国南方桉树产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本文对当今主要桉树青枯病病害特点,青枯病的发生和流行因素,青枯假单胞杆菌对寄主桉树的致病机制及对抗病的差异和抗病机理等研究成果和现状作一概述,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莫非  莫晓勇 《热带林业》2003,31(3):11-12,10
用WFT接种技术对47个桉树无性系进行了对青枯病的抗性测定,通过青枯病株率计算和逐步聚类分析,认为31个无性系是抗病品系,10个无性系是感病品系,6个无性系是高感品系。在31个无性系抗病品系中,经生产实践证明,其中MLA、ZU6、W5、LHl、LH2、LH3、SHl、M1等8个无性系显示出很强的抗病性,至今未发生青枯病株。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良抗病无性系造林,防治桉树青枯病的大面积发生,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
桉树无性系抗青枯病性能的测选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非  莫晓勇 《热带林业》2003,31(3):11-12
用WFT接种技术对47个桉树无性系进行了对青枯病的抗性测定 ,通过青枯病株率计算和逐步聚类分析 ,认为31个无性系是抗病品系 ,10个无性系是感病品系 ,6个无性系是高感品系。在31个无性系抗病品系中 ,经生产实践证明 ,其中MLA、ZU6、W5、LH1、LH2、LH3、SH1、M1等8个无性系显示出很强的抗病性 ,至今未发生青枯病株。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良抗病无性系造林 ,防治桉树青枯病的大面积发生 ,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从广东、广西、海南桉树青枯病流行区采集病菌标样51个菌株进行病菌和生物型的鉴定.结果表明:3个省(区)的桉树青枯病菌主要是小种1号;在广西、海南的菌株中,还有小种2号和3号病菌;生物型主要归属Ⅲ号,Ⅱ号和Ⅴ号出现频率较少;有的菌株生物型鉴定结果难归入Hayward的5个生物型中,可能有其他生物型.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桉树青枯病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所取得的进展。包括化学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情况;生物防治如拮抗细菌、菌根真菌、植物诱导抗病性以及抗病基因转导技术的研究进展;桉树抗病育种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控制桉树青枯病的营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桉树苗圃病虫害预防与监控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桉树苗圃常规发生病虫害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4项桉树苗圃病虫害预防与监控体系建立的主要方法和措施:①筛选培育推广应用桉树抗病无性系;②营造良好的苗圃环境;③选择适宜的育苗基质;④提高监测水平和加强检疫.  相似文献   

13.
测定桉树品(种)系对青枯病菌抗性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筛选桉树抗青枯病品系,通常采用剪顶包扎菌液接种,伤根淋菌液接种技术,探索研究出的WFT新的接种技术。通过3种中技术的对比试验表明,青枯病菌对桉苗致病力因接方法不同而不同,与桉树林分青枯病病自然发生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比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固氮菌提高尾叶桉抗青枯病的机制,采用苗期接种固氮菌与青枯病菌的方法,测定固氮菌对桉树的促生效果,分析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相关防御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桉树苗接种联合固氮菌Kol 2个月后,接菌苗高平均达20.53 cm,比对照苗高增加了25.72%,接种固氮菌能够提高桉树苗木成活率7.34%.接种固氮菌的桉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以维持在一定水平,抗病相关的防御酶SOD酶、POD酶和PPO酶活性升高,酶比活力均高于接种青枯病菌和不接种对照桉树叶片酶活力.固氮菌对桉树苗有诱导抗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依据桉树青枯病发病流行的系统数据和相应的我种气象要素、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含青枯病菌数量等资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雷州林业局桉树青枯病的灰色系统预测报模型和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
对广东湛江桉树开发中心、吴川县、斗门县、高要县、鹤山县等地桉树青枯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病株残体及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并保持致病力.垃圾肥不仅含有该菌,而且有利于该菌的繁殖.该病始发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7月至9月底为发病高峰期,停止期一般在11月中、下旬.林地径流是病菌短距离传播媒介.桉树根部是该病菌主要侵入途径,其次是根颈部.然后蔓延至枝干部分.  相似文献   

17.
雷州半岛桉树无性系抗风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桉树(Eucalyplus)原产于澳大利亚,在我国引种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泛种植,由于这一地区属台风多发地区,桉树无性系抗风性选择尤为重要.国内外对桉树的抗风性已进行了许多研究[1~3],选育出一批优良抗风无性系:如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早在1973年便从国内外引进了30多个桉树无性系在海南岛沿海地区进行抗风筛选试验,经多次11~12级台风袭击,选育出高产抗风的刚果12号桉(Eucalyplus ABL 12)无性系,其风害率仅为29%~79%,是当时生产应用无性系的148%[4];王国祥等[2]从广西东门林场引入30个桉树无性系到雷州半岛进行抗风性试验,经1994年3号台风的袭击,对风倒、风折率进行了调查,筛选出EC1等8个抗风性较强的优良无性系,但都未对桉树无性系的木材密度、种植株行距与抗风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1995年陈少雄等[5]仅从桉树幼林株行距配置上进行了抗风性探讨.本文试图从不同桉树无性系生长指标及木材密度、造林密度、行间走向等多方面探讨桉树无性系的抗风性,为桉树抗风性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桉树青枯病的研究概况,从桉树的介绍、我国森林青枯病的发现、青枯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青枯病的发病规律、桉树青枯病日益严重的原因,以及桉树青枯病的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论述,综述了目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解决桉树青枯病灾情的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AM菌根化的两种桉树苗对青枯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AM菌对桉树幼苗接种可提高对青枯病的抗性。在有AM菌存在的情况下,桉树幼苗不发病或发病较轻。对两种桉树幼苗进行青枯病菌的人工接种结果表明:菌根苗比无菌根苗的发病率降低10%~40%,而幼树的高生长可增加12%~39%;AM菌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外生菌根(即ECM)的效果,其中以AM6008和AM9004菌株的效果最好,而AM3006的效果较差;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经AM菌根化的幼苗对青枯病的抗病作用较强,发病率可下降10.0%~17.5%。  相似文献   

20.
王军  韦爱梅  孙思 《林业科学》2007,43(7):51-54
通过接种青枯菌与非病原的大肠杆菌,对2个桉树无性系和1种非寄主树木的根表吸附菌量及根内含菌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青枯菌对感病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多于对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对感病寄主根部的侵入量多于对抗病寄主但少于对非寄主根部的侵入量;病原菌较非病原菌对感病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大,但二者对感病寄主根部的侵入量则依据根部伤口的有无而互有高低.青枯菌接种24 h内,感病寄主根表吸附菌量和根内含菌量呈上升趋势,在抗病寄主及非寄主根表的吸附菌量和根内含菌量却呈下降趋势.从统计学上看,青枯菌对寄主根部的吸附和侵入都显示出了一定的选择性,但由于病原细菌能够大量地吸附和侵入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根部,非病原细菌也能够大量地吸附和侵入桉树根部,因此这种选择性的生物学意义不大,青枯菌对桉树根表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识别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