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梯度标准地样方调查法,从种群数量特征、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活型3个方面研究了雾灵山亚高山草甸植被.雾灵山亚高山草甸有维管植物52种,总盖度71.07%,平均密度578.4株/m2.Simpson指数为11.75,Shannon-Wiener 指数为4.19.地面芽植物占优势,地下芽植物次之,1a生草本植物较少,高位芽...  相似文献   

2.
根据戴云山南坡10个海拔梯度的样地调查,分析了戴云山南坡植物群落生活型的海拔梯度格局。结果表明,戴云山南坡植物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85.56%,不同生活型比例大小顺序为高位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地上芽植物1年生植物地面芽植物,生活型分布状况表明戴云山南坡地带植被以森林植被占优势。生活型的海拔梯度格局:高位芽生活型物种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后降,地下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生活型随海拔的变化趋势呈双峰型,1年生植物随海拔的升高从减少到增加的变化趋势,地面芽生活型物种在整个海拔梯度内呈非连续分布。  相似文献   

3.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油松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油松林群落包含29科46属53种.它的生活型谱中有高位芽植物16种、地面芽植物22种、地下芽植物15种、没有地上芽植物和1a生草本植物。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其中乔木层优势种为油松;灌木层优势种为锦带花和胡枝子,其次为山楂叶悬钩子;草本层优势种为披针叶苔草和银背风毛菊。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敦煌及马鬃山地区植被区系祖成、植物生活型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阐明植物群落生活型特征及其对气候生境的反映,为区域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垂直格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方法】在植物群落调查基础上,采用Raunkiaer生活型分类系统,统计敦煌及马鬃山地区维管束植物的生活型,编制生活型谱,并分析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生活型组成。【结果】1)研究区共记录217种植物,隶属34科122属,占中国干旱区总科数的41.46%,占全国总科数的10.09%。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3种,双子叶植物28科96属175种,单子叶植物5科25属38种。2)研究区植物生活型主要以地上芽植物为主,占33.18%,在地上芽植物型的4个亚类群中,以半灌木地上芽植物最多;生活型大小序列为:地上芽植物型>地面芽植物型>一年生植物型>地下芽植物型>高位芽植物型。3)地上芽生活型物种在各海拔梯度都占重要地位,占研究区全部生活型物种的59.15%,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海拔1 700 m处达到最大值;地面芽植物生活型也表现为随海拔升高而先增后降的趋势;高位芽植物生活型和地下芽植物生活型所...  相似文献   

5.
以滇西北香格里拉亚高山的极度退化、重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和未退化的5类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设置样地,测定其群落内植物的生活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亚高山不同程度退化林地中植物生活型由中高位芽、小高位芽、矮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地下芽、1年生植物共7大类组成.其中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1年生植物、中高位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所占比例最小,未发现达到30 m的大高位芽植物.随着群落退化程度的减低,物种丰富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植物显著增加.随着林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地面芽植物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并成为植物生活型组成的绝对优势成分.  相似文献   

6.
对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紫椴蒙古栎林进行了研究。该区共有紫椴蒙古栎林 193 3hm2 ,林龄 30~ 4 0a ,它由 2 9科 4 1属 5 2种维管植物组成。紫椴蒙古栎林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和层间植物 ,其中乔木层的优势种为紫椴 ,亚优势种为蒙古栎 ;灌木层的优势种为大花溲苏 ,其次为映山红、小花溲苏和毛榛 ;草本层优势种有细叶苔草、披针叶苔草。群落包括 11个层片 ,其中落叶阔叶大高位芽植物层片占优势。它的生活型谱中有高位芽植物 2 6种 ,地面芽植物 11种 ,地下芽植物 12种 ,1a生草本植物 3种 ,没有地上芽植物。山杨林的叶特征是以中型、小型、草质、非全缘、单叶植物为主。乔木层平均高度 10m ,紫椴平均胸径 15 5cm ,立木蓄积 5 7m3 hm2 ,蒙古栎平均胸径 2 2cm ,立木蓄积 2 4m3 hm2 ,群落总蓄积为89 5m3 hm2 。  相似文献   

7.
雾灵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生活型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雾灵山亚高山草甸52种植物生活型谱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高位芽和地上芽植物各1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92%;地面芽植物和隐芽植物占绝对多数,分别为31种和16种,占总数的59.62%和30.77%;1a生植物有3种,占5.77%。表明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为:夏季较短,冬季漫长,气候严寒而潮湿。  相似文献   

8.
在Postband地区(27°58′4″-28°2′16″N,53°17′34″-53°22′30″E),辨别植物种、植物多样性、生活型及地中海气候、Irano-Torunian和撒哈拉-新店相关植物种。2008年6月至2006年12月间,调查和辨认了29个科,69个属,总计95个种。就物种频度而言,菊科和禾本科是重要的科。按照Raunkiaer's生活型谱系统和利用■2检测,生活型谱表明,年生植物、地面芽植物、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和陷芽植物分别占据全部植物种的47%、31%、12%、7%和3%。在地理分布上,Irano-Torunia地区,拥有最高的频度的29%的物种。结果表明,一年生植物比生活型基准群谱高;高位芽植物比生活型基准群谱低,这与在干旱地区的研究数据相一致。图1表4参50。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不同林龄冰砬山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冰砬山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植物种类较少,珍珠梅种群在群落中居于优势地位.草本层物种较为丰富,水金凤在幼龄林、中龄林中优势性显著,成熟林的优势种为林茜草.冰砬山落叶松人工林以地下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地面芽和高位芽,1年生草本植物和地上芽植物较少,林间具有藤本植物,其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随着林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研究了那吉林场森林—草原过渡带植物物种构成和不同区段的群落结构,选择典型群落,采用物种丰富度和生活型、水分生态型对比分析方法,比较了林草过渡带各区段植物物种数、植物生活型及水分生态型。结果表明:那吉林场森林—草原过渡带植物物种丰富度呈现双峰型变化规律;植物水分生态型从C区段(草原)到S区段(林间草地),旱生、旱中生整体上呈减少的趋势,湿生、湿中生整体上呈增加的趋势。植物生活型地面芽植物最多,地下芽植物次之,地上芽植物最少。这主要与过渡带的水分条件及各种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查阅资料和线路调查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南岳衡山单(寡)种属组成与特征。结果表明:南岳衡山有单(寡)种属133属,占该区域野生种子植物属的19.22%,其较大的比例反映出南岳衡山存在着有利于古老残遗植物属的保存和新建属迁移定居与分化的生态环境,单(寡)种属能表征南岳衡山区域植被的古老残遗特性,能反映植物类群的演化阶段与过程;单(寡)种属的生长型比例和生活型谱与区域种的生长型比例和生活型谱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均表现出以木本植物、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占优势的生长型组成特点与高位芽>稳芽>一年生草本>地上芽(约等于地面芽)的生活型谱,说明单(寡)种属的生长型和生活型谱对植物区系组成有一定的表征作用;单(寡)种属的分布区类型能反映出南岳衡山的种子植物区系成分主要是由中国—日本分布、中国特有分布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为显著特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的植物组成特点。  相似文献   

12.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群落类型及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了研究,该区植被属于华中植物区系,地带性植被在森林分区上为中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亚地带,属三峡武陵山雪峰山林区。主要类型有:低山针叶林、中山针叶林、中山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灌草丛和草句。在分类系统上采用植被型组(Vegetation type group)一植被型(Vegetation type)一植被亚型(Vegetation subtype)一植物群系(plant formation)一植物群丛(Plant association)为分类等级,共分为5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包括50个主要群系。  相似文献   

13.
对武陵山区女儿寨侵蚀小流域植被恢复群落科属组成及属的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维管植物种类较为丰富,隶属于89科178属221种,群落优势科趋于明显,含5种以上的科虽只占总科数的16.85%(15科),却占总属、种数的44.57%、52.04%,属内种数的变化范围为1~4,以单种属最多(148属,82.29%);蕨类植物具有明显的热带成分(15属,占65.22%),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丰富的热带性质(65属,42.75%)和明显的温带成分(73属,48.04%),在区系分区上处于从亚热带至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及区域性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得知:吴岭鹭鸟自然保护区湿地有维管植物47种,分属19科45属;湿地植被可划分为1个湿地植被型组,3个湿地植被型,5个群系;脊椎动物102种,隶属5纲19目37科;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等级均为Ⅲ类;湿地综合受威胁等级为轻度威胁。笔者同时指出了湿地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吴岭鹭鸟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东康禾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中大 《广西林业科学》2007,36(2):75-77,81
根据对保护区的植被调查,分析了该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生活型谱和植被类型,结果显示该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最为丰富,各占30.5%和13.8%;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但比例略低于近纬度带的阴那山等地区;植被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因人为破坏较严重,现有植被主要为次生性较强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16.
对植物生活型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区域的生物气候特征,而且还可以为群落分类、群落结构特征的揭示等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就生活型的分类系统、地带性分布规律、动物生活型研究进行总结.为深入研究我国森林的群落学特征和群落分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胡杨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塔里木盆地胡杨群落植物种类少,植被结构简单,构成了典型的荒漠河岸林景观。群落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地面芽植物次之,该群落叶的性质以小型叶、单叶、革质、非全缘为主,群落垂直结构单一,地上成层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递增,优势种胡杨种群的年龄结构属稳定型。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alpine pastures of Tungnath (30° 14’ N and 79° 13’ E) to observe life-form and growth-form patterns of alpine plant species under grazed and ungrazed conditions and to work out the plant life form spectrum. Species were categorized as plant habit, height and length of growth-cycle and life-form classes according to Raunkiaer’s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otal of 68 species at grazed site, hemicryptophytes (He) accounted for 50.00% species, followed by cryptophytes (26.47%), chamaephytes (16.18%), phanerophytes (4.41%) and therophytes (2.94%). At the ungrazed site in 65 plant species, hemicryptophytes (He) accounted for 49.23% species, cryptophytes (26.15%), chamaephytes (15.38%), phanerophytes (6.15%) and therophytes (3.08 % species). In general, hemicrptophyte are dominant in both sites i.e. graged and ungrazed. Growth form categories were classified as forbs, shrubs, grasses and sedges and undershrubs, according to plant habit and height. On the basis of length of the growth cycle, species were categorized as plant species of short growth cycle, intermediate growth cycle and long growth cycle. The short forbs of plant habit and height, had the highest emergence, and grasses and sedges had the lowest emergence in representative species. Percentage of species with long growth cycle was highest in both sites.  相似文献   

19.
风蚀坑活化形成的流动沙地直接危害草场,使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结合风蚀坑内风速变化特征,采取风蚀坑及边坡、风蚀坑积沙区沙障固沙技术,恢复风蚀坑植被。结果表明:风蚀坑及边坡设置黄柳沙障3 a,植被覆盖率达到27.0%,植物种为7种;PE纱网沙障植被覆盖率为31.0%,植物种为11种;PLA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15.6%,植物种为4种;黄柳+PE复合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75.3%,植物种为6种,而对照植被覆盖率为1.6%,植物种2种。在风蚀坑积沙区,设置沙障3 a后,PE纱网沙障植物种达到10种,黄柳+PE沙障为8种,PLA沙障为4种,黄柳沙障6种,而对照为1种;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50.3%、50.7%、22.7%、40.0%,而对照为4.0%。采取网格或带状PE沙障,带状黄柳+带状PE沙障对风蚀坑植被恢复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