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最后一个壁垒,与人事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的职称制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目前很多高校在职称制度的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效。只有把职称评定向职务聘任转变,进一步强化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聘任,淡化职称制度中的政府行为,才能使高校的职称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2.
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慧 《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48-349
阐述了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措施,以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建立符合农业技术人员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意见》在保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的同时,增设正高级农艺师、正高级畜牧师、正高级兽医师,进一步拓  相似文献   

4.
<正>11月1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意见》指出,要遵循农业农村人才成长规律,建立符合农业技术人员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激发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造就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农业技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研院所职称评定体系科学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我国职称制度发展历史,对当前农业科研院所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的弊病及原因作了剖析,对科研院所职称制度改革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实现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湖南农业》2020,(1):11-12
正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1.健全制度体系(1)增设正高级农艺师(正高级畜牧师、正高级兽医师)。农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初级职称分设员级和助理级。员级职称名称为农业技术员,助理级职称  相似文献   

7.
直接聘任制: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简要回顾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的演进历史,分析比较了评聘一致和评聘分开两种观点和模式,认为直接聘任制是今后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林业专业职称评聘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过度重视学历、专业、履历,劳动关系和劳动报酬分配不够公平等现象。进行职称改革,首先要修订劳动法,严厉禁止劳动歧视。其次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将现行公务员、参公管理人员、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合并为公务员,取消专业技术人员现行工资与职称挂钩制度,合并后的公务员全部实行"职级平行"工资制度,并对中专生适当调高2~4级以弥补前期学历歧视对中专生的损害。建立职称考评机制,按照不同的专业,建立精细化业绩评定标准和职称考试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科研单位职称评审的现状,通过对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应用的回顾,进一步认识到实施这一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梳理出这一制度在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如代表性成果评价缺乏依据、专家评审存在认知偏差、评审过程存在人为因素干扰等,并根据农业科研单位的特点,探讨了职称评审中代表作制度的设置条件和实施办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代表作制度与量化评审方法结合、小同行与大同行评审专家结合、建立专家学术信誉积分制度等改进和完善代表作制度的建议,以期为代表作制度在科研单位职称评审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山西农业科学》2017,(1):130-134
完善激励机制是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问卷调查发现,天津市农业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责任感较强,但动力不足;对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总体评价不高,尤其是对投入激励机制的评价较低;不同年龄的科研人员对激励机制满意度评价存在明显差异,而不同职称、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工作类型的科研人员对激励机制满意度评价具有一致性。建议从立法角度,改革和创新职称评审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和培训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活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12.
一评定终身非改不可 我国事业单位的职称制度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评聘分开已使这一改革有所突破,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使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开始松动。但是,因人设岗,以评审资格为特征的专业技术职务的身份管理始终没有突破。论资排辈,缺乏竞争的弊端,使事业单位人浮于事:“教而不授”在校园内常常成为见怪不怪的事;高职称的在收入上拿高薪,低职称的在事业上扛大梁,更是司空见惯,事业经费被人头费吃掉,弄得好多事业单位捉襟见肘,事业的发展受到了牵制。 怎样为高校及各事业单位发展注入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是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的一块“心病”。福建省改革了原有的制度,将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权利下放到高校,实行自主评定。针对福建省内20余所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定运行中存在的七个问题,在前人对可拓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可拓综合评价法引入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定中,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职业素质、教学素质、科研素质、社会服务素质四个维度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可拓学理论建立可拓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对三位教师副教授职称评定的模拟计算,验证了可拓综合评价法对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定中的定性和定量的有效性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优化农业高职师资队伍要积极鼓励、督促在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配备专任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职称工作,建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善教师的职称结构等。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职称评聘会影响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进而会影响乡村教师的流动,因此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改革至关重要。针对乡村教师职称评聘过程中存在的内部主体"一刀切"、提交的考评材料"一个样"、校长管理者"一把抓"等问题,提出乡村教师职称评聘的应对路径:关注乡村教师群体内部的差异性、重视职称评聘考评材料的灵活性、秉持职称评聘的正确理念,为今后学者研究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提供关键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加速了农村教育师资流动,导致城乡师资配置失衡问题凸显。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分析了农村教育师资配置存在的主要困境,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明显加速农村教育优质师资流失,教师收入长期偏低是制约农村教育师资引进的主要因素,农村教师的社会认同感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特征,职称晋升困难、农村生活方式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选择从教意愿。根据研究结果得出,提高农村教师收入是缓解农村优质师资短缺的有效途径,改革农村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善农村教师生活质量有利于稳定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7.
改革职称评审体制,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职称评审是高校调动教职工勤奋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之一,反映出一个人技术能力的高低。本从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因素入手,阐述了必须改革现行职称评审体制,在职称评审中真正体现公平竞争原则,并提出了预防职称评审腐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激发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造就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人员队伍,2019年1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遵循农业农村人才的成长规律,建立符合农业技术人员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近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农业农村部人事司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现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经历了相应的演变,专业职务的技术内涵不断凸显。目前,仍然存在政府干预过多、社会化评审机制不健全等与宏观政策趋势不相适应的制度障碍,职称评聘在评审标准、评价机制、聘后管理、人才流动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对策,包括构建职称评审信息管理平台、健全社会化评价机制、落实并发挥自主聘任制的优势、完善人才正常流动的保障措施等,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人才成长,实现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0.
科技人才评价是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建立严谨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促进科技人才发展至关重要。文章概述了职称在科技人才评价中的作用,并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职称评审取得的成效,分析了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依据不同类型创新团队开展分类评价、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健全个人及团队考核评价机制等进一步完善与优化科技人才职称评聘和评价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