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生长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文热区的11种人工林及分布于当地的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次生林3种天然林(作为对照)林地土壤所进行的连续3年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交换性能、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均有显著差异,其中马尖相思人工纯林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均高于天然林,而高阿丁枫与马尖相思人工混交林、高阿丁枫与西南桦人工混交林,高阿丁枫人工纯林则低于天然林.表明前者可明显提高林地土壤的肥力,而后者则导致林地土壤的肥力下降.另外,营建山桂花人工纯林、西南桦与山桂花人工混交林可明显增加林地土壤的交换性盐基总量,提高盐基饱和度,降低水解性总酸度、提高土壤pH(H2O)值,而高阿丁枫与西南桦人工混交林、高阿丁枫纯林则相反,表明后者有导致土壤酸化的趋势.林地土壤物理性状较理想的人工林系山桂花人工纯林、西南桦与山桂花人工混交林、高阿丁枫与马尖相思人工混交林、西南桦与马尖相思人工混交林.揭示出,为防止林地土壤的肥力退化,在11种人工林中除高阿丁枫纯林、高阿丁枫与马尖相思及与西南桦混交林3种外,其余的人工林类型都较适宜于在云南热区经营.  相似文献   

2.
锐齿栎林是秦岭山地广泛分布的林分之一,林龄不仅影响着林分的结构组成,而且对林木个体碳、氮元素的吸收与排放有重要影响。以秦岭山地不同龄组锐齿栎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揭示了秦岭山地不同龄组锐齿栎林土壤和枯落物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林龄对其的影响和限制锐齿栎林正常生长的土壤可利用性养分元素。结果表明:不同龄组林地土壤(0~40 cm)和枯落物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7.61~28.31g/kg,260.09~316.96 g/kg;土壤和枯落物全氮含量分别为1.54~1.94 g/kg,13.12~16.02 g/kg;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全氮密度分别为83.33~117.33 t/hm~2,6.41~8.46 t/hm~2;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与枯落物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和密度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加后减少,近熟林最大。不同龄组林地土壤C:N随林龄变化整体呈增长趋势,成熟林土壤C:N为(18.31±2.25)显著高于其它龄组。林龄对锐齿栎林土壤和凋落物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显著影响,锐齿栎生长受土壤可利用性氮元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林地土壤有机碳反映了林地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本研究以秦岭马头滩林区不同龄组华山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华山松林土壤和凋落物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山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凋落物层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华山松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华山松林龄、乔木层生物量、胸高断面积、土壤容重和乔木层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林地土壤有机碳反映了林地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本研究以秦岭马头滩林区不同龄组华山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华山松林土壤和凋落物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山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凋落物层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华山松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华山松林龄、乔木层生物量、胸高断面积、土壤容重和乔木层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谷脑河流域不同区段(上、中、下游)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经济林地>农耕地>人工成熟林地>灌木林地>人工幼龄林地>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农耕地>经济林地>天然次生林地>人工成熟林地>灌木林地>人工幼龄林地;C/N为人工幼龄林地>人工成熟林地>经济林地>灌木林地>农耕地>天然次生林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区段中,经济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为中游>下游;农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中游>上游>下游;土壤全氮含量为下游>中游>上游;灌木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为中游>下游。同一区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流域下游土壤有机碳表现为经济林地>农耕地>灌木林地,全氮含量表现为农耕地>经济林地>灌木林地;流域中游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含量农耕地>经济林地>灌木林地;流域上游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人工成熟林地最高>农耕地>人工幼龄林地>天然次生林地,全氮含量表现为天然次生林地>人工成熟林地>农耕地>人工幼龄林地。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地法对西双版纳13年生的西南桦纯林和西南桦+肉桂混交林两种西南桦人工林林分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当地相同林龄的天然西南桦次生林和热带次生林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肉桂混交林的生物量最大,为136.94 t/hm2 ,西南桦纯林次之,为115.89 t/hm2 ,西南桦次生林为102.48 t/hm2 ,热带次生林为68.19 t/hm2 .西南桦+肉桂混交林林分生物量的年增长量达9.18 t/hm2 ,西南桦纯林为8.02 t/hm2 ,西南桦次生林也达到了7.42 t/hm2 ,热带次生林为4.84 t/hm2 .4 种林分中,地上部分生物量最大的是西南桦+肉桂混交林,达91.22 t/hm2 ,最小的是热带次生林,仅46.16 t/hm2,西南桦纯林和西南桦次生林分别以84.35 t/hm2 和80.23 t/hm2 居中;地下部分生物量方面,西南桦+肉桂混交林最大,为28.11 t/hm2 ,西南桦纯林以19.48 t/hm2 位居其次,西南桦次生林与热带次生林差异不大,分别为16.20 t/hm2 和16.81 t/hm2 ;凋落物层生物量方面,西南桦+肉桂混交林最大,为17.61 t/hm2 ,西南桦纯林以12.06 t/hm2 位居其次,西南桦次生林为6.05 t/hm2 ,大于热带次生林的5.22 t/hm2 .  相似文献   

7.
以普洱市思茅区清水河13年生西南桦人工林、高阿丁枫人工林、思茅松人工林及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土层0~5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4种林分中均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的变化趋势,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高阿丁枫人工林>西南桦人工林>思茅松人工林>思茅松天然林,土壤可溶性碳含量为高阿丁枫人工林最大,西南桦人工林最小;土壤微生物量碳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西南桦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2)土壤可溶性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值范围为0.32%~1.25%,3种人工林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值均大于思茅松天然林,3种人工林均处于碳的积累阶段。(3)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以思茅松人工林最大,达到85.79 t/hm2;其次为西南桦人工林、高阿丁枫人工林,思茅松天然林最低,为61.36 t/hm2。(4)土壤可溶性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碳与土壤容重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人工造林过程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对燕山西部山地常见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杨桦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杨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45g/kg和28.45g/kg,二者没有明显差异;2种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下降幅度则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缓,表层土壤对土壤的碳存储贡献更大。总的来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深层(30cm以下)相邻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深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小。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造林措施适当、人为干扰较少的条件下,人工林同样可以维持与天然林相近的较高的土壤碳储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高山栎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人工刺槐林地、花椒地和农耕地六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DOC)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SOC和WDOC的含量分别介于8.86~17.52 g.kg-1、84.41~192.80 mg.kg-1之间差异明显,人为干扰是导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西南桦人工林的群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西南桦是我国西南热带山地及南亚热带地区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速生阔叶造林树种。以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营造的7~12年生的西南桦人工林为对象,从该人工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特征、林地的土壤肥力状况、人工林的病虫害观察等方面,并与当地的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次生林3种天然林作比较,对西南桦人工林的群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人工林所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1.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云南热区主要造林树种———山桂花、西南桦、马尖相思、高阿丁枫4种人工纯林的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有效氮、pH值、水解酸、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等因素对4种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较大。此外,1993~1997年,山桂花林分的土壤肥力呈上升趋势,与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相同,而西南桦、马尖相思、高阿丁枫3种林分的土壤肥力,1993~1995年呈下降趋势,1995~1997年有所回升,与山地雨林相同。幼林期的土壤理化性状分析结果证明,4种人工林均可在云南热区造林经营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几种人工幼林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对西双版纳几种 7年生人工幼林的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 :人工林的乔木层生物量以马尖相思纯林最大 ,为 92 4 9t/hm2 ,干材生物量以高阿丁枫纯林最大 ,达到 5 6 0 6 8t/hm2 ;混交林以西南桦和高阿丁枫混交的最大 ;各类型人工林的干材生物量均大于 10年生的热带次生林 ;灌木层生物量最大的是西南桦 +山桂花 ,为 16 5 1t/hm2 ,远高于其他类型 ,为最小的高阿丁枫纯林的 11倍。天然的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灌木层生物量远大于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中西南桦 +高阿丁枫混交林的最大 ,达 6 9t/hm2 ;草本层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较小 ,平均为 1 6 9%。马尖相思纯林的枯落物量最大 ,为 14 2 6t/hm2 。  相似文献   

13.
西南桦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西南桦人工幼林土壤肥力6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西南桦人工林在幼林期基本不会导致土壤有机质、氮素、有效P含量下降,但会导致土壤有效K含量下降。GM(1,1)模型预测:在今后5年内,西南桦人工幼林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P含量总趋势为上升;土壤全N和有效N含量变化不大;土壤有效K含量则明显下降。因此,在营林生产中只要在定植5年以后适当施用钾肥,就可防止林地土壤有效K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是西南亚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的主要森林类型,在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上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干筛法和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本区域各演替阶段次生林的土壤团聚性均比较强,大团聚体的含量为冷杉+桦木混交林最高,且大团聚体的形成与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有机碳的含量主要是存在于大团聚体中,以>5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最高,表现为桦木+冷杉混交林>冷杉原始林>桦木林,且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氮含量呈正相关。虽然冷杉原始林大团聚体含量较冷杉+桦木混交林低,但有机碳总含量最高。微团聚体含量随演替阶段的升高呈升高趋势,有机碳的含量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基本呈增加趋势,比较不同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贡献率发现,虽然<0.25 mm粒径的有机碳含量高但是贡献率低,说明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力更强,且桦木+冷杉混交林>桦木林>冷杉原始林。  相似文献   

15.
对西双版纳普文的 6种热带人工林群落进行了近 10 0个典型的筑巢式配套样地调查。在了解 6种人工林林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其种类组成、林分结构和生态学特征 ,并与当地自然的热带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黄余水”次生林进行了一系列的群落生态特征对比。认识到 6种人工林都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功能 ,其中以山桂花林 (ParamicheliabailloniiForest)的恢复效果最好。通过分析还看出它们的生物多样性恢复能力正在提高。  相似文献   

16.
11种乡土阔叶树在广州南沙的早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8—2011年连续监测了广州南沙黄山鲁森林公园11种乡土阔叶树种的高生长、胸径生长及冠幅生长,及与邻近白楸次生林的根区土肥力比较研究,探讨这些树种的生长特点及改良土壤的潜力。结果表明,千果榄仁和白锥生长不适,死亡率较高,其他树种大都生长良好。其中,楝叶吴茱萸、西南桦、米老排和山杜英等表现出较快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生长。与邻近的白楸次生林相比,3年生试验林林木根区土的有机质较低;不同树种的根区土肥力比较结果表明,火力楠和米老排的根区土肥力较高,生长快速的西南桦和楝叶吴茱萸次之,生长缓慢的白锥的根区土肥力较低,反映了不同树种改良土壤的潜力有较大差异。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火力楠和米老排等树种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改良,西南桦和楝叶吴茱萸等速生树种有利于快速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17.
桂西南不同树种人工林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桂西南多个树种、多种经营模式人工林的生长量、林下土壤及植被的调查研究和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米老排、红椎、西南桦等速生阔叶树种的生长量优于针叶树种,其中,胸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以米老排为最高,分别达1.67 cm、1.29 m,分别比马尾松增长60.6%、61.2%,比杉木增长70.4%、57.3%;林分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则以西南桦为最高,达20.44 m3·hm-2·a-1,比杉木高了近2倍.阔叶林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针叶林,混交林的效益优于针叶纯林,树种之间效益比较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以西南桦的效益最好,年平均产值达21 459.7元·hm-2,比杉木高10倍多.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荒地造林后,土壤的密度、保水性、通透性得到改良;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富铝化作用增强,而其它的土壤养分,不同树种之间差异较大,但从总体看,阔叶林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优于针叶纯林.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与分析木材及其他产品的经济效益、林分结构与林分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与理化指标、保土涵水固碳等生态效益 ,对从云南热区选择出的 3个造林树种 :西南桦、山桂花、高阿丁枫及引种的热带速生树种马尖相思所营造的 4种人工纯林和 2种混交林半个轮伐期 (10年左右 )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这 6种人工林虽然主林层种类单一 ,但利用热区的自然条件 ,可以培育成具有复杂多样的下木、灌木、草本层植物的复层人工林 ,生物多样性 10年左右已可恢复到相似立地条件下天然林的状况 ;土壤肥力及理化性质在造林后先降后升 ,现已稳定回复到造林前水平 ;生物量较小 ,但木材经济产量较天然林高得多 ,由于木材价格高或兼有副产品 ,人工林的经济效益也较同地类的天然林高得多 ;保土涵水固碳等方面已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人工林小流域内未见地表径流 ;因此认为这 6种人工林已达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鄂西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采伐迹地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典型样地法对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迹地3种更新方式林分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表现出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差别不大,非毛管孔隙度人工更新林地较高。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等水分因子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等化学性质均表现出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3种更新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林地土壤肥力表现出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