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6年9月下旬以来,山西省万荣县多个乡镇不断有猪反复发热、高烧不退的病例发生,流行迅猛,死亡率高,暂且称之为“猪高热病”。我们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观察及剖检变化分析,认为与免疫覆盖率有关,某些场户未严格执行免疫程序,防疫不到位是发病主因,气候变化,应激反应是诱因。主要传染源是带菌母猪和受感染的育肥猪,其排出的粪、尿等污染了水源、饲料和环境,加之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造成了疫病的区域性扩散。针对病因,我们迅速制定了综合性防控方案,取得良好效果。现以新城种猪场为例,将诊治情况做个小结,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蒙山黑土猪生长发育特点、生产模式及疫病流行状况,针对性设计O型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等5个重要猪病免疫程序。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抗体,首免后1个月5个病种免疫合格率80~90%,舍养结束前免疫合格率96.67~100%,放养末期口蹄疫和猪瘟免疫合格率分别为86.67%和83.33%。结果表明,免疫后猪群形成坚强的免疫保护屏障,可以有效阻断上述猪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艾清豹  褚照龙  袁晓雷 《安徽农学通报》2007,14(16):155-156,221
本文从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等方面介绍了夏季"猪高热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郭宇  赵宝凯 《新农业》2011,(6):37-37
一、预防猪高热病的误区 1.仅依靠疫苗预防高热病为混合感染,单针对蓝耳病不能解决问题。现有疫苗预防流行毒株的效果不理想,且灭活疫苗可引发较严重的后果,活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产生晚、水平低。不能仅免疫蓝耳病疫苗,还应扎实做好猪瘟和猪伪狂犬病的免疫工作,通常上述两种猪病是造成高热病病猪死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魏晓晖  姚维斌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4):81-82,109
为准确掌握2018年肥东县春季猪口蹄疫防疫工作成效,客观评价防疫质量,确保全县养猪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在肥东县18个乡镇随机采集部分猪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液相阻断法检测猪口蹄疫免疫抗体.结果表明:肥东县春季猪口蹄疫整体免疫效果较好,但各乡镇散养猪免疫抗体水平不均衡,免疫效果差距明显,仍存在发生流行口蹄疫疫情的隐患.通过分析个别乡镇免疫质量不佳的原因,对提高猪口蹄疫免疫水平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有效提高猪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苏控 《农家致富》2011,(8):42-43
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方案1.要求对所有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强制免疫。为便于鉴别不同制苗毒株,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1个县区域内只使用1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进行免疫。2.免疫程序规模养殖场按推荐  相似文献   

7.
猪弓形体病可分为急性、慢性或隐性.隐性感染不表现症状.但发育迟缓,母猪可引起流产或死胎,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养猪业的发展,也危害人的健康.1957年福建省卫生防疫站于恩庶等首先分离到弓形体.1977年以来上海、江苏、北京等省市从散发或暴发性的猪“高热病”中分离到弓形体,证实了我国存在猪弓形体病,并认为弓形体是猪“高热病”的一种重要病原.据国外报道,弓形体的感染率高低不等.为了解江苏省猪弓形体病的流行范围及流行规律,以便拟订防制措施,我们于1978~1979年以间接血球凝集试验检测了我省7个地区47个县市商品猪弓形体病抗体及部分其他家畜弓形体病抗体.  相似文献   

8.
<正> 猪弓形体病是由龚地弓形体原虫引起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亦是人畜共患的疾病.该原虫分布甚广,可感染多种动物.我国最早在福建发现,从猫、兔体内分离到了弓形体原虫(于恩庶1957年),1978年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又从一暴发"无名高热病"猪场的患猪体内分离到弓形体原虫.我省猪"无名高热病"不少,但病因迄今未详.为查清猪弓形体病在我省是否存在及其流行情况,于1980年2月-1981年6月,在郑州、南阳、许昌、新乡、开封等地对部分猪只作了流行病学调查、鼠继代虫株回归猪试验、猪弓形体病康复猪的免疫效果观察、穿取鼠蹊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研究通过相同饲养条件下的35日龄仔猪分别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与灭活苗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首免,并分别在首免当日、28日、58日检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水平,结果发现,使用弱毒疫苗免疫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抗体上升速度和抗体水平均优于使用灭活苗的猪。试验结果表明弱毒灭活苗可在接种后21-28日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4个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的地区应该首先考虑使用弱毒活疫苗。  相似文献   

10.
猪场免疫失败的原因探讨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对养猪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猪传染病流行病学特性,结合猪场生产管理实际,列举了可导致免疫失败的种种原因,并提出了防控猪传染病性疾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管理措施对策.  相似文献   

11.
疫苗免疫后猪群抗体水平低下导致了猪群传染病的流行日益严重,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保护和促进养猪业的发展,从疫苗、猪群机体、疾病、免疫接种、免疫程序不合理和饲养管理等几个大的方面分析探讨了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猪皮炎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危害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的传染性疾病,生猪感染后不仅降低饲料报酬率,皮肤出现许多红疹病变,还会延缓生长,抑制生猪的免疫功能,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毒性疾病.本文首先从环境、卫生条件、霉菌毒素和营养不当4个方面分析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从易感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流行特点分析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科学免疫方法,确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畜牧兽医工作站在第三师四十四团某规模养殖场开展了猪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种疫苗不同的组合同时分点免疫试验,通过试验确定了猪瘟、猪O型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种同时分点免疫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在猪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可行经验,为综合防控猪瘟、猪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的生猪在高温、高湿季节发生的由多种病原感染以及继发感染引发的“猪高热病“,严重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其主要症状是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5℃以上,呈稽留热型;精神沉郁,厌食,大便干燥,后期拉稀;呼吸急促:喜卧,皮肤发红,耳部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多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流行特点:呈区域性流行,主要发生于高温高湿季节。  相似文献   

15.
一、改养本地猪为杂交猪 杂交猪集中了两个猪品的优势,比本地猪适应能力强,繁殖率高,生长速度快,一般的杂交猪平均断乳窝重都比本地猪高30%以上.一般杂交猪一代要比本地猪每头多产肉10~15kg,出栏时间提早2~3个月.  相似文献   

16.
当前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主的猪病对养猪业威胁很大,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事关畜牧业能否保持稳步发展和群众的身体健康。但随着该病的不断流行传播,大中型猪场也无法幸免。有的大中型猪场即使免疫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也照样发生该病。根据笔者的调查,究其根源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疫苗质量高低,二是猪场本身存在的内因。现就有关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传染病之所以在猪群中发生、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猪只。只有这3个条件同时存在,才能构成流行,3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其中某一条件都会使流行终止。那么我们只要针对这3个基本环节制定合理的防疫措施,改变其流行过程,就可以达到控制猪传染病的目的。目前我国猪传染病面临的问题;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集约化养猪的规模大、密度高,  相似文献   

18.
张建忠 《河南农业》2007,(20):22-23
一种被称为“猪无名高热病“的疾病在我国由南向北大规模爆发流行,实际上,“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必须从科学养殖入手,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综合管理,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19.
猪气喘病又叫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由支原体(猪肺炎霉形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分布很广,没有季节性,但冬、春季多发;猪瘟是一种接触性、急性的猪传染病,以高死亡率和高热、内脏器官严重出血为特征,极易造成抵抗力下降,再加上天气骤变,空气寒冷潮湿,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较差,易引起猪喘气病发生流行。本文对某养猪专业户一起猪瘟引起机体免疫低下,诱发猪感染猪气喘病的诊治情况进行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猪蓝耳病感染率及流行毒株进行检测,2020年齐鲁第三方检测部门对全国12个省市采集的914份样品进行了抗原检测,数据显示:蓝耳抗原检出率为40.4%,以类NADC30毒株为主要流行毒株,反馈了临床蓝耳病的严重程度。种猪质量不高、后备驯化缺失、免疫不科学、不尊重免疫学规律是重要原因。因此,提升种猪群质量,重视后备猪管理与驯化,尊重免疫学规律是解决蓝耳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