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刑事和解是控辩双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对话和协商,就刑事纠纷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从而终结诉讼,不再将案件移交法庭审判的活动。刑事和解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型刑事诉讼模式的产生,就我国来说,引入刑事和解制度对完善我国法律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刑事司法环境的优化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应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2.
刑事和解作为一项刑事司法革新,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加拿大,缘起的主要背景就是以保护被害人和“非刑罚化”为导向的刑事政策的勃兴。我国推行刑事和解制度是必要的。然而,在当前刑事和解探索背后,同样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缺乏现行法律的有力支撑,各地适用标准不统一,适用程序混乱。为此,本文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以刑事惩罚和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为主导的立法思想的指导之下,刑事司法一度将重心放在对被告的惩罚上;近代,随着人权保护思潮的掀起,对被告的保护又一度占据着刑事司法的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了旨在恢复因犯罪而破坏的社会关系的刑事和解制度,并且一度得到了很多国家立法和司法的青睐。刑事和解与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本文着重探讨了在我国农村地区构建刑事和解的问题、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刑事和解制度是当今西方国家重要的司法改革措施之一,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司法改革也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研究西方刑事和解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及司法现状,从中国农村和解文化、权利文化和法制环境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其导致的技术困境,从而为中国农村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刑事和解制度不仅是当今西方国家重要的司法改革内容之一,而且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它以其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稳定性强等特点备受世界各国刑事司法界青睐。刑事和解体现了对被害人、公共利益的保护,有利于加害人再社会化和节省司法资源。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尽享宽容性司法带来的种种好处时,也不得不面对宽容司法对传统司法观以及法律理论带来的挑战,比如,传统的刑事司法原则、传统法律正义观、民事侵权与刑事犯罪的界限以及刑事司法的证据认定规则等。因此,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对抗性降低的边界需考量的因素有哪些;宽容的限度在哪里;宽容在刑事和解中如何得以准确和恰当地体现;如何在制度设置的过程中有效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责任的平衡等等。在此基础上,来把握从个人责任观、国家责任观向社会责任观过渡的理论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在刑法谦抑性与诉讼人权保障理念日益深入基层的背景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轻微刑事案件具备和解的理论与制度依据,也具备基于积极法文化因素而取得刑事和解成效的现实可能。从农村纠纷样态及性质与程度及其与刑事法律的适用关系层面来看,社区警务和基层审判机关要注重分析民间法律问题的缘起发展以及介入因素,根据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阶段,对轻微刑事案件灵活使用刑事和解原理,通过官方体制与民间力量相结合方式,综合助推和谐农村构建。应从法文化角度先对影响刑事和解机制和效能的传统农村文化进行解构,然后再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新建构,从而实现传统法文化价值取向的剥离与重塑。  相似文献   

8.
2012年我国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丰富了简易审判程序。刑事简易程序自设立以来,由此而产生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问题,诉讼效率与保障人权关系等系列问题,长期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探讨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2012年刑事和解制度以一种特别程序在新刑诉法中的确立,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欢迎。但是刑诉法只有三个条文对此作出规定,而且适用面较窄,难以迎合现实社会的需求。通过对国外相关制度以及国内现状的比较,结合相关理论,以一种实证立场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扩大适用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0.
正义是法的基本价值。我国的法治建设,应以正义作为其价值追求,将法的正义贯穿于法治运行的始终,通过实现分配正义和诉讼正义实现法治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罗克辛教授将刑事政策置入刑法体系内,解决了刑法体系与刑法教义学、社会发展与立法相对滞后的矛盾,这对我国构建刑法体系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将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置于刑法体系内,在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罪责中融入刑事政策,形成目的理性的犯罪论体系,能解决个案正义与刑法体系稳定性的冲突,兼顾刑法体系逻辑性与刑事政策价值性双重优点,防止刑法体系僵硬化之危险,发挥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灵活性之优势。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在社会中本身就处于最底层,农民工的权益遭受侵犯屡见不鲜,为此许多农民工走上了极端和犯罪,付出了不必要的况重代价。本文试图通过刑事和解制度对农民工“自救式犯罪”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分配正义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谐社会是分配正义的社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分配正义的认识和对分配不公现象的分析,找出实现分配正义的对策,树立科学的分配正义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劳动教养制度有违背刑事法治和程序正义之嫌,亟待完善。只有将现行的劳动教养制度在法律依据、适用对象、执行期限及方式以及适用程序上全面改革,才能获得正当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诺齐克提出了资格理论。前者强调平等,后者则无比珍视权利。资格理论包括三个主题:获取和转让的正义原则以及不正义的矫正原则。为了区分资格理论与其他分配正义的不同,诺齐克提出了两种分类法:历史和即时原则、模式化和非模式化原则。他认为,资格理论的特性在于它的历史和非模式化原则,而其他的正义理论不是即时的就是模式化的。  相似文献   

16.
包欢 《甘肃农业》2005,(9):115-116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得的方式加以实现。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和社会准则,正义是人民永恒的追求。然而,程序的正义性判断比正义本身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如果说一个案件最终裁判得是否公正,往往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的话,那么,一个案件裁判过程是否符合公正的标准,有无明显的不公之处,这不仅仅为当事人所感知,而且还能为一般社会公众所察觉。而可采性制度的建立恰恰是局外和局内人都“看得见正义”。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前提,没有程序正义的保障就没有实体正义的实现。但同时还有一种不依赖实体正义的独立的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一项新机具(或新技术)大面积地推广开来并产生了良好的效益,是农机推广工作者的共同追求。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要正确地全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相似文献   

18.
董利冰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0):250-250,23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正义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价值、社会全面进步的衡量尺度、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基本依据。正义理念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内容。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人才,具备相应的正义观是必不可少的,对其进行正义观教育,可提高其综合素质、完善其人格成长,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社会正义氛围。而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却存在缺失的现状,这有其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9.
法律运行作为法之创制、展开和实现的逻辑进程,离不开社会伦理道德的审视和导向,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之应然。这种合道德性的法律运行主要表现为:在立法环节,法不仅要符合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而且要追求与社会主导道德以及与广大民众心理和情感的契合;在司法活动中,不仅要求司法工作者追求司法公正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应特别关注当下我国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司法之“应然”;在守法环节,广大公民不仅应关注行为的合法性和履行法律义务,而且还应追求自觉的守法境界和积极主张自身的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20.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高校图书馆效益的核心组成元素,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经济效益会带来社会效益,而社会效益最终也会转化成经济效益。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图书馆在不断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新时代下,需要不断完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类型等,实现最优的经济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