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MCR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将土地利用现状中的农村居民点作为源,通过选取地形、区位、用地等3个阻力因素9个阻力因子建立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方法来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再结合加权Voronoi图的空间势力范围确定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安置方向。结果表明,都昌县农村居民点呈由南到北布局适宜性降低的特征;都昌县高等、中等和低等3种类型农村居民点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8.59%、51.39%、20.03%。根据现状和适宜性评价结果,都昌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有重点发展型、优先发展型、内部整理型和拆迁合并型等4种模式。研究结果对促进经济和城乡发展、协调农村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贵溪市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贵溪市为研究对象,应用GIS空间分析法、Voronoi图和核密度估计法,利用DEM、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数据研究了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划定5个适宜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贵溪市农村居民点呈现人均指标超标,"大聚集、小分散"和用地比例地域差异明显等现状特征;(2)贵溪市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结果整体较差,并且随着适宜性等级的升高,农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都有减少的趋势。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将贵溪市划分为城镇化发展型、内部整改型、限制发展型和整体搬迁型4种优化类型,比例分别为29.21%、26.99%、30.29%、13.51%。  相似文献   

3.
以贵溪市为研究对象,应用GIS空间分析法、Voronoi图和核密度估计法,利用DEM、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数据研究了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划定5个适宜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贵溪市农村居民点呈现人均指标超标,"大聚集、小分散"和用地比例地域差异明显等现状特征;(2)贵溪市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结果整体较差,并且随着适宜性等级的升高,农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都有减少的趋势。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将贵溪市划分为城镇化发展型、内部整改型、限制发展型和整体搬迁型4种优化类型,比例分别为29.21%、26.99%、30.29%、13.51%。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城市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快速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与闲置现象愈加严重,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越来越迫切,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萍乡市湘东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自然、经济和社会因子作为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通过Arc GIS10.1进行叠加运算,划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级别,进而应用加权Voronoi图,实现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区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按照最适宜、较适宜、中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用地区进行划分,适宜度水平整体较高,无不适宜居民点用地区;不同适宜性级别的居民点差距明显,农村居民点的平均规模呈现缓慢增大的趋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在地理空间上差异明显,适宜性级别较高的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公路畅通、地势平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部地区,适宜性级别较低的居民点主要散乱分布在地势起伏不平、坡度较大、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区域;随着居民点适宜性级别越来越低,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不同适宜性级别的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重点建设区、优先发展区、合并整治区和内部整治区。该研究为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规划、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台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策略,为台地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文章在区分地貌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生活便利和生态环境的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并以屯昌县为例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与优化策略。【结果】(1)屯昌县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空间分布不均衡:高级别居民点多分布在台地平原区,生产生活条件良好,属重点发展区;而低级别居民点多零散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发展潜力较小;(2)综合考虑居民点影响力以及地形地貌与图斑面积,屯昌县1734个居民点被分为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规模控制型和迁村并点型4种优化类型;(3)基于加权Voronoi图生成了77个重点发展型居民点的势力影响范围,确定了迁村并点型居民点的搬迁方向。【结论】基于台地区特殊的地貌类型,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策略,服务于区域农村居民点整治与规划。  相似文献   

6.
以江苏省句容市为典型案例,基于GIS分析平台,通过R统计量、Kernel核密度及空间韵律指数等方法,探讨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加权Voronoi图提出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模式及其策略。结果表明:句容市农村居民点R值小于1,表明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集聚型;句容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表现出"南密北疏",且农村居民点形态、规模分布规则也呈"南北分异"特征;未来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以城镇转化型、重点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异地搬迁型4种优化模式为主;并针对这4种模式提出具体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制定相应优化策略,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农谷为研究区,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形状以及聚集度等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选取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共12个指标构建适宜性评价体系,使用均方差决策法和TOPSIS模型对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山西农谷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较分散,且主要分布于海拔900 m以下、坡度为2°~15°且东、西坡向的区域以及距耕地0.2km、距城镇3.0 km、距水源1.5 km、距县级公路1.0 km、距农村道路0.3 km、距其他基础设施1.0 km的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状况总体表现为一般适宜,其中最适宜、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的斑块面积占比分别为0.02%、4.09%、49.20%、46.63%和0.05%;综合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山西农谷的总体规划提出了集聚发展型、存留提升型和搬迁拆并型3种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运用到该区农村居民点的土地管理和总体规划建设中,同时可为同类型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跃磊 《安徽农学通报》2013,(13):107-108,117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途径。该文以临颍县杜曲镇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层次分析及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综合评价对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划分不同等级,为农村居民点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地域空间"三生"功能视角探索农村居民点适宜性.从地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构建了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大余县浮江乡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并提出了布局优化对策.结果表明,浮江乡高度适宜、比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农村居民点面积比例分别为3.83%、26.90%、29.91%、30.72%和10.6...  相似文献   

10.
以宜兴市官林镇前城村为例,采用实地调查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加权Voronoi图等,基于农户居民点空间重构和功能整合意愿,评价了居民点影响力并进行了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居民点空间重构意愿受人均耕地面积、交通通达度等因素影响,功能整合意愿受房屋舒适度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程度等因素影响;(2)居民点空间和综合影...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陕西省神木市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居民点图斑为评价单元,确定了高程、人均纯收入、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10个参评因子并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其权重,运用Arc GIS软件的坡度分析、水文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对各参评因子分等赋值,建立起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各评价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模型。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将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最高适宜级、高适宜级、中适宜级、低适宜级和不适宜级5个级别,得出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等级及分布,并将评价对象分为搬迁型、集聚型和发展型,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基于村域空间网络化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度农村居民点之间的联结强度并将其作为连接边,将农村居民点作为节点,构建村域空间网络,识别中心点及其空间辐射范围,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为村镇规划和产业调整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村域空间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特征,且中心点的重要度和辐射范围各异;据中心点的辐射力,兼顾村域环境和农户意愿,坚持"点面结合,散中有聚"的原则,将农村居民点优化模式分为重点发展型、内部挖潜型、搬迁合并型和自然保留型4类,并构建"中心-基层"2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实现村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为丘陵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河北曲周县342个农村居民点为评价单元,从压力源-压力流-压力汇的角度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设置和筛选评价指标,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计算农村居民点的压力源、压力流和压力汇各指标值及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值,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了5种空间格局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全县农村居民点压力适宜性弱的占全部村庄的45.61%,适宜性一般的村庄占32.74%,适宜性较强的村庄很少,占21.65%。本研究尝试将压力论应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土地整治提供有益探索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作为土地整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该研究以哈尔滨市呼兰区为例,选取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单元.鉴于呼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复杂,从地形地貌、区位通达、基础设施、耕作半径等多层面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及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同时利用YA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得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综合评价分值,继而对其进行综合布局调整.研究表明:呼兰区农村居民点不适宜区占总面积的10.96%,比例略高,为农村居民点主要布局调整区.基于呼兰区农村居民点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调整方式,划分为城镇吞并型、生态保护型、自然发展型等五类.研究结果可为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提供参考,为呼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适宜性评价与村庄类型判识是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的要点与难点.以滁州市为例,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水平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得出各项村庄的适宜值,通过村庄分类识别体系,采用筛选法进行农村居民点的类型判识.结果表明:滁州市的1250个村庄可分为特色保护类83个、集聚提升类796个、搬迁撤并类284个、城郊融合类87个;农村居民点的适宜程度沿公路呈条带状分布,围绕乡镇政府发散,同时公路通达度的分布对村庄的适宜程度影响较大.对村庄进行适宜性评价与类型判识有助于村庄空间布局的优化,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为滁州市村庄的规划与发展以及差别化整治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北碚区2009年和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景观格局分析、Voronoi图Cv值,对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因子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区位适宜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整治类型.结果表明:6年来北碚区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及占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斑块破碎化加剧,土地整治有较大需求;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有向地势平坦,道路、水源便利,以及靠近中心城区的地区聚集的趋势,且环境因子在不同地形位地区对居民点布局的影响程度不同.地形位指数在3以下,距道路800 m以内,距水源1 000m以内,距中心城区2 500m以内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较大;根据北碚区实际情况,提出包入式发展型、集聚式发展型、控制式发展型和迁弃式发展型4种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核密度的余江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综合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各项因素,以余江县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价,结合核密度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点的集聚性,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的4种优化方案,最后引入加权Voronoi图,以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搬迁方向。研究表明:余江县综合影响力一级、二级和三级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 472.54、3 173.01和977.26hm~2,面积占比依次为37.33%、47.91%和14.76%,高级别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余江县综合条件优越的中部区域,低级别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区域;核密度分析结果直观显示了高集聚区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域,可优先发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中,就近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共1 116.99hm~2,重点发展型农村居民点共2 839.37hm~2,内部挖潜型农村居民点共2 126.93hm~2,迁移归并型农村居民点共539.52hm~2,综合条件较差的南北丘陵地带设置的迁移安置点较少。研究结果可为对低丘岗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科学规划与布局优化提供参考,并可运用到土地整治规划、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基于城乡统筹视角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多重目标指标体系,划分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区域与时序,并在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结果表明:1两江新区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可分为近期整治、中期整治和远期整治三大区域,整治潜力分别为599.26,732.93,507.73hm2.2根据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及利用特征,两江新区农村居民点可划分为城乡结合型、生态发展型、培育改造型和优化挖潜型4种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基于城乡统筹视角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多重目标指标体系,划分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区域与时序,并在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结果表明:1两江新区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可分为近期整治、中期整治和远期整治三大区域,整治潜力分别为599.26,732.93,507.73hm2.2根据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及利用特征,两江新区农村居民点可划分为城乡结合型、生态发展型、培育改造型和优化挖潜型4种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江西省余江县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引入VCM曲线、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分析、Voronoi图和地形位指数等研究方法,从空间分布特征和布局影响因素出发,综合分析了余江县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余江县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呈集聚型,居民点高值区集中在中部平原区域。影响居民点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为地形位指数、坡向、地质灾害、水土流失、道路、水系、城镇。农村居民点都向地形位指数优势区、坡向优势区、道路发达便捷区、水系优越区、城镇区集中;地质灾害易发区、地形位指数和坡向劣势区对居民点吸引力不强,分布的居民点较少。对居民点集中的优势区域,可作为重点发展型区域,对农村居民点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对居民点较少的劣势区域,如画桥镇、黄庄乡和塘潮源林场等,在做好防范措施的同时,建议逐步调整搬迁优化农村居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