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临安青山湖绿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核密度估算法,分析游客游憩行为与其影响因素,探究青山湖绿道游客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郊野绿道的来访游客偏年轻化,以附近和主城区的中青年群体为主;气温和空闲与否成为游客出行的关键因素,秋季来访游客日均人流量呈倒“V”形走势,游客集中在14:00左右;空间的开敞度、可达性、铺装绿化程度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是绿道空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游客的空间分布表明,游客的游憩行为受环境要素影响较高,观赏通行类游憩行为分布波动大,集中分布在路径型空间;静态休闲类游憩行为主要分布在面域型空间;文化消费类游憩活动集中在入口广场空间;而体育锻炼类游憩行为分布波动小。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园的游憩草坪是游人开展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深入探究游憩草坪空间特征与游人行为的相关性对于开展游憩草坪“人性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中的6块游憩草坪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游憩草坪空间特征量化解析和游人行为调研,并进一步展开两者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除光影环境与开敞度外,其余游憩草坪空间特征与游人信息均存在密切关联,其中游人总人数与草坪面积呈正相关;女性占比与草坪可达性呈正相关;儿童占比与草坪面积呈正相关,少年占比与草坪内植物种类呈正相关,青年占比与草坪内水景设施有无以及可达性呈负相关,中年占比与空间形状系数呈正相关;3~5人的游人群体数量占比与可达性呈负相关;旅游团群体数量占比与可达性呈负相关。2)游憩行为与景观要素间存在密切关联,而与其他空间特征的相关性不显著,其中观景行为与水景设施有无呈正相关,运动行为与建筑小品有无呈正相关。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游憩草坪空间特征与游人行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能够为游憩草坪的“人性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完善城市公园的游憩功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胡必晖  张家珍  杨燊  王玮  李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99-18002
介绍了主题公园的起源及国内外主题公园的发展概况。分析了调研基地徽园和包河公园的基本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2个主题公园内使用者年龄、交通工具、路程所花费时间、职业等基本概况,并调查了公园使用者行为是否与设计者初衷相符合等问题。基于调查结果对主题公园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推进主题公园发展的相关建议。提出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园林形式或刻意仿照国外公园模式,而应多注意吸收先进的设计手法,建立清晰的造园理念,注重游客的游园心理,以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游憩功能的完美结合,从而推动主题公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郊野公园游憩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日渐远离自然,人们对郊野公园的游憩需求正不断增加。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并咨询专家,对郊野公园的游憩要素进行分类,从生态空间、游憩空间、人文价值、地形、水体、植被、设施7个角度出发,选取了18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18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判定,构建郊野公园游憩度评价体系。从构建的体系结果来看,生态空间空气清洁度高、生态空间面积适宜、游憩空间活动类型丰富的郊野公园具有较高的游憩度。且郊野公园的游憩特点为空间感舒适、野趣、清洁、安全。对郊野公园游憩度的研究,可以引导游人理性使用郊野公园的游憩资源,对提高郊野公园的游憩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植物配置在草坪空间设计中直接影响草坪空间和景观方面的构建,从而引导和控制游人的游憩行为。通过对上海城市公园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上海城市公园游憩型草坪空间的植物配置及游憩利用情况,进而归纳出开敞式、半开敞式、覆盖式、封闭式4种游憩型草坪空间的植物配置模式,以期对未来游憩型草坪空间植物配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丽阳门公园为调查对象,采用行为观测法对丽水开放性公园使用者游憩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成为公园的使用的主体;散步通行、静态休闲、交流聊天等活动类型成为公园主要活动类型;公园使用者中男性明显比女性多。建议:从使用者游憩行为特征而进行的空间组织是城市建设的要点,公园中各种广场和休憩设施的建设成为必要;公园内各类设施的数量和分布应该与公园使用者分布密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城市居民游憩的地方依恋研究是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对城市居民游憩的地方依恋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城市居民对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地方认同程度高于地方依赖程度,城市居民的情感性认同大于功能性依赖,地方依恋处于中等水平;(2)影响城市居民游憩地方依恋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对遗址公园了解程度、游览次数、停留时间、访问频率、路程所需时间、交通方式等游憩行为特征因素,遗址区的历史文化性、园区环境和商业环境、配套设施、生活体验感等环境感知因素;(3)城市居民游憩的地方依恋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城市森林公园游憩空间需要合理规划设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广大居民的休憩游览等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游客对于城市森林公园游憩空间选择需求情况,以及影响游客对于城市森林公园游憩空间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于数据的分析,提出城市森林公园游憩空间有关问题和解决建议:加强游憩空间对于游人的吸引力度;游憩空间环境对于游人的影响;游憩空间设施对于游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择北京植物园3个植物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环境与游人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在定性研究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分析植物环境(植物种类、郁闭度)对游人行为特征的影响差异。采用相关分析及多元Logit回归分析表明:不同年龄游人对植物环境的选择不同,游人年龄越大就越趋向于选择植物种类丰富、郁闭度高的环境;游人行为时长与植物环境相关,时长超过15 min的活动更容易发生在植物种类少、郁闭度低的环境;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行为发生受植物环境影响,植物种类丰富、郁闭度高的环境更容易触发自发性、个人性行为。研究说明植物环境与游人行为特征存在联系,并对部分行为特征有显著影响。通过植物环境对游人行为的影响机制的认识,从而指导建设园区植物环境的规划。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张家界市城区3个公园中不同区域的游人活动个体,活动群体及活动方式等的记录,以及活动痕迹的查看和相关人员的访谈.发现了在该公园中游人依靠、聚众、抄近路、乱涂乱画等行为普遍存在。对这些游园行为的动机和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满足不同游园个体行为心理特点与需求、创造具有稳定和安全感的园林空间、合理引导游园行为等园林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不同生态位风景游憩林的三维绿量(3DGQ)和林下游憩空间量(FRS)特征,揭示风景游憩林构建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方法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分别在广东省珠海市前山公园(13个样方)、北理工珠海学院(14个样方)和梅华城市公园(26个样方)设置风景游憩林群落研究林地,结合高分遥感影像,进行每木调查。测算三维绿量和林下游憩空间量,分析不同区位风景游憩林的差异。  结果  位于城市近郊区(UFA)的前山公园风景游憩林单位面积绿量最低。单木绿量较大的树种有白兰Michelia × alba、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荔枝Litchi chinensis、非洲楝Khaya senegalensis、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凤凰木Delonix regia、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3个研究林地三维绿量分布有一定差异,位于城市核心区(CUA)的梅华城市公园三维绿量分布较均匀;树木胸径与其三维绿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与树种树冠形状有关。凤凰木、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木棉Bombax ceiba和秋枫Bischofia javanica的空间分配策略为林下游憩空间占据绝对优势,白兰的空间分配策略有较强的多样性。  结论  随着研究林地地理位置由城市核心向城市近郊过渡,单位面积三维绿量逐渐减小,绿量分布迅速趋于集中;胸径与三维绿量的正相关关系受树冠形态影响;风景游憩林构建过程中,冠层空间和林下游憩空间的分配应结合树种特点进行。图3表1参3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服务建筑设施是公园开展游憩服务、科教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我国公园设计规范对公园内的建筑设施有着严格的指标控制.本文意图全景式地分析北京公园服务建筑设施的类型、数量分布和空间分布指征,总结规律,发现问题,以期对我国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和设施的优化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北京市309个主要公园...  相似文献   

13.
基于SD法的城市带状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4个城市带状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北二环城市公园和菖蒲河公园为研究对象,借助心理实验的SD法—语义差异法(Semantic Differential)分析了游人对城市带状公园植物景观的基本印象及心理感受.通过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68份,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因子、认知因子和活动因子是影响游人对公园植物景观印象的3个主要因子;皇城根遗址公园的综合因子得分最高,菖蒲河公园得分最低.可见在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做到景观效果美观、植物素材丰富,更应注重运用植物素材违背和满足游人需求的有效使用空间,在实现优质景观的同时提高植物景观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4.
纪念性公园是纪念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纪念的主题,结合建筑、山石、雕塑、植物等元素进行空间布局。在具备怀念功能的同时,要兼顾游人的参与性和游憩性。文章在对规划区的周围环境的分析及对诗人的历史文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场地的空间尺度,提出对该公园的规划构思,重点论述了该公园的空间结构和场所精神的表达方式,最后对该公园的规划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以景山公园为观测对象,采用行为观测法,对夏季使用者游憩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是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中、老年人对公园的使用时间明显长于青年人,活动类型以静态休闲、散步通行、体育锻炼等休闲娱乐为主,活动时间多集中在8:00~11:00,14:00~17:00时间内,宽敞、遮阴的广场等空间是他们活动的首选。青年人除了必要的散步通行,多以游览观赏为主,活动时间较为灵活,路线多集中于主要赏景线上。与大多数城市开放性公园一样,承担附近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仍是景山公园的主要使用功能,历史名园的特征并不明显,在利用中加以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荆州市城市公园为例,强调在自然、人文、设施、区位、历史沿革等因素的综合效应下,作为城市居民日常森林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公园往往呈现出一定的游憩环境特质。通过对荆州市不同环境特质城市公园游憩者行为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同游憩环境特质的城市公园在游憩者组成、停留时间、游憩活动内容上的差异性,表现出游憩者对环境特质的适应性。游憩吸引物和游憩需求的分布表现出了游憩者对公园环境特质的感知,而游憩满意度分布所揭示的游憩者体验价值与城市公园的环境特质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导致全球变暖、游憩空间缺失等一系列生态及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地处城市边缘地区的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进行基于碳汇和游憩服务协同提升的郊野公园环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研究基于RS与GIS技术,首先利用CASA模型计算区域提供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用以表征区域内生态空间可提供的碳汇量的时空分布趋势;其次,应用核密度分析模型与邻域分析探究区域综合游憩功能的时空分布强弱,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帮助识别潜在游憩廊道;最后,应用CA-Marcov复合模型预测2023年区域生态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全面支撑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的优化选址。  结果  综合不同区域所提供的碳汇服务及游憩潜力的差异,结合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现状生态空间分布情况以及2023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模拟结果,共筛选出59处以碳汇和游憩服务协同发展为导向的郊野公园拟建用地范围。  结论  协同提升碳汇与游憩两类功能的郊野公园选址方法具有一定的空间定量化研究优势,相关评价结果可为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的空间布局优化和其他生态空间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岳公园是华山镇及周围居民游憩、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华山风景名胜区华麓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在园地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地改造,融合地方特色与风情,为华山镇居民和游人开辟一处综合性休息公园.  相似文献   

19.
基于TCM的太白山森林公园游憩效益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行费用法(TCM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森林游憩价值评价方法.本文在对游人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运用TCM法评价出太白山森林公园2004年的森林游憩价值为168.79万元,其结果可为太白山森林游憩活动的经营管理及开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潘昌滨  木仁  岑露 《特产研究》2023,(3):24-29+37
为了解笼养猕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因素,提高动物园猕猴饲养管理水平,在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法对都匀市西山公园笼养猕猴(Macaca mulatta)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笼养猕猴的休息和摄食频次在晴天和阴天差异显著(P<0.05),但晴天行为的发生频次与阴天相似;4个季节的日活动时间中,雄性、雌性猕猴的休息(69.71%)最多、摄食次之、鸣叫最少;雄性猕猴的休息和鸣叫频次在4个季节均高于雌性,而雌性猕猴的移动、梳理和玩耍频次高于雄性;一年中成年猕猴的休息频次最高(62.78%)、青年猕猴的梳理行为频次最高(9.17%)、而幼年猕猴的移动行为频次最高(12.63%)。季节、天气、游客以及猕猴的性别和年龄等影响笼养猕猴日活动的时间分配,以期为动物园猕猴的人工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