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基于对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内涵的理解,采用PSR模型对2005—2014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2005—2014年福建省土地利用系统综合指数总体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综合指数从0.121增加到0.143,福建省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等级为"病态";压力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系统状态和系统响应的障碍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系统状态的障碍度比系统响应的障碍度低,而系统压力的障碍度呈现上升趋势;从长远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将成为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2.
土地生态安全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方面构建了鄂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基于惩罚型变权的综合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鄂州市2005~2013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鄂州市2005~2013年土地生态安全总体上由中警向轻警状态转变并逐渐趋于平稳,但2013年仍处于较低水平的轻警状态,土地生态安全仍面临威胁。2依据准则层诊断分析,最大障碍因子在2009年由系统压力转变为系统响应;依据指标层诊断分析,环保污染治理投资额占GDP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及万元GDP能耗为三大障碍因子。该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鄂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说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PSR模型的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引入协调度指数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协调性进行评估;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制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综合指数由0.393上升到0.693,经历了较低—中等—较高的发展过程。压力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幅为1.59%,状态指数急剧上升后又略微下降最后呈缓慢上升态势,增幅为3.93%,响应指数呈稳步缓慢上升态势,增幅为1.80%。2007—2016年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协调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协调度指数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指数大致呈"同增同减"态势。系统压力的障碍度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3个阶段,总体呈上升趋势;系统状态的障碍度呈先升后降态势;系统响应的障碍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影响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复种指数、投肥水平、地均GDP、森林覆盖率等。为了促进重庆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需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同时,加大土地整治和环境治理力度,继续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从而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4.
陈慧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6-9,78
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进行系统聚类,把这13个地级城市分为相对集约型和相对粗放型两大类。就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并据此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3种模式:新增用地门槛约束模式、旧城改造和土地置换模式及已有用地约束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时间序列上对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宏观评价.[方法]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从系统总层面上看,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子系统层面分析,压力指标系统在研究时段内略有波动,整体上压力呈增强趋势;状态指标系统在研究时段内呈整体上升趋势;响应指标波动最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结论]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逐年在提高.  相似文献   

6.
分析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通过“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选取17个评价指标,对2010—2018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进行评价并诊断影响其系统健康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10—2018年黑龙江省耕地和林地变化面积最大,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幅度较大,2018年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8.82%。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健康状况向好发展,健康综合指数由2010年的0.445上升到2018年的0.882。土地利用等级从“不健康”状态逐渐转变为“健康”状态。2010—2018年阻碍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土地垦殖率、地均产值、单位农业耕地机械化水平等。2016年后人口自然增长率、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逐渐成为新的主要障碍因素。3个子系统障碍度中,系统压力的障碍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系统状态响应障碍度基本上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系统响应障碍度整体呈减小趋势。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健康情况总体趋于好转,有利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其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利与评价指标体系,对广东2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协调度分析法、聚类及GIS分析法,对评价结果的时空变异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1999-2008年广东大部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东莞、河源等,而阳江、茂名等8个地区则出现下降趋势,江门和汕头下降最为显著.(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与协凋度相关性不强.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时,应综合考虑综合指数与各要素层之间协调度的问题.(3)广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高于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  相似文献   

8.
基于DPSIR模型与TOPSIS算法的吉林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及障碍度诊断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构建基于DPSIR框架的吉林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模型,TOPSIS算法结合障碍度模型对其健康状况及障碍因子进行动态综合诊断。结果表明:(1)吉林省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呈先递减后递增的总体提升态势。(2)DPSIR子系统中,C_(驱动力)、C_(状态)、C_(影响)基本呈递增态势,C_(压力)呈现"W"型变化态势,压力较大且很不稳定,C_(响应)长期处于偏低态势。(3)准则层障碍度排序历年一致,即Y_(压力)Y_(状态)Y_(影响)Y_(驱动力)Y_(响应);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土地垦殖率、地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化水平。引入DPSIR模型可以从系统角度看待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将其与TOPSIS算法相结合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结合SPSS 19.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土地利用的协调度。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显著的提高,提高幅度约110%,各准则层间的协调度高,但是压力(P)模型波动较大,主要原因是人口和建设用地的增长给土地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根据结果分析,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分析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各市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2)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性趋向优化,发展状态由失调衰退阶段进入基本协调阶段,且同步发展型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两大子系统明显得到改善;(3)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旅游外汇收入、每万人国际互联网户数、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是阻碍城市群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化与土利用集约利用密切相关。以湖北省鄂州市"多规合一"为契机,研究了2001-2013年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二者的交互耦合作用机制,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构建了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将其分为拮抗、磨合和协调三大阶段9类状态。研究表明,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彼此作用,相互促进;耦合协调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由拮抗期经磨合期向协调期发展,呈螺旋上升趋势。最后,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PSR模型,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层面选出18个指标构建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TOPSIS模型和障碍因子模型进行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测算。结果表明: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改善明显,2003—2007年为小幅下降阶段,2007—2013年为缓慢上升阶段,2013—2018年为大幅上升阶段;各子系统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准则层主要障碍因子由状态子系统向压力子系统转移;土地生态压力子系统成为主要限制因素,主要障碍因子为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口密度等。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发展状态良好,但应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维护土地生态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3.
以江西省为例,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了2006~2019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19年,江西省城市土地集约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54%、4.94%.(2)两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由2006年的0....  相似文献   

14.
魏菁华  许皞  邓红蒂  左玉强  苏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48-11851
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引入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江苏省20个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SR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及主成份分析方法,能较好地适应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需要;江苏省国家级开发区主要受土地资源条件、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及经济效益影响,开发区所在母城经济状况及区位条件也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不仅要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益,还要特别重视土地使用面临的压力和反馈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新时期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天山北坡轴心城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和昌吉市为研究区,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层次分析法(AHP)和多因子综合法对研究区2010-2015年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主成分降维分析方法分别对各城市驱动因子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表明:4个城市在2010-2015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上升;为了加强横向对比,分别求取了4个城市在研究时段内土地集约利用的平均水平,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石河子市(0.546)、乌鲁木齐市(0.524)、克拉玛依市(0.503)、昌吉市(0.479);通过主成分降维分析分别对4个城市从土地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结构与强度、社会人文状态和生态持续性4个方面归纳出了影响城市集约利用水平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6.
PSR框架下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基于PSR模型的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与障碍度模型诊断了四川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研究分析结果:(1)2000—2013年四川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总体不断提升,综合指数从0.478 5增加到0.643 2,健康水平等级经历了"临界状态—亚健康"的演变历程;(2)总体来看,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响应指数呈现上升趋势;(3)长远来看,系统压力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首要因素,2000—2013年系统压力、系统状态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5.14%、4.15%的速度增加,而系统响应的障碍度以年均3.87%的速度下降;(4)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单位耕地农药负荷、人均建设用地等是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等级提高的关键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关中地区为评价区域,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综合指数法对陕西关中地区及各地市2000-2009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价.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关中地区耕地集约度呈现波动变化,并在近两年具有下降趋势;关中各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社会经济和耕作制度因素以及自然因素是影响关中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谈兵  龙兵  宋成舜  李聪秀  柯新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453-15455,15458
以高原城市——西宁市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西宁市1999~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并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9 ~2008年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土地集约利用度由0.259 7增加到0.775 0,年平均增长率为12.90%,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经历了粗放利用、基本集约利用和较为集约利用3个阶段;社会发展是影响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对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两型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序和空间角度对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2007-2011年湖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两型城市”建设综合水平不高,但呈逐年上升态势,“两型城市”建设落后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2)2007-2011年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但与优质协调差距较大;(3)湘东和湘北城市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型城市”建设及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三方面均优于湘南、湘西和湘中城市。依据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增加土地利用强度;加快产业转型;加强湘南、湘西和湘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两型城市”建设;在“两型城市”建设中,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放在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20.
李进涛  李贻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36-6940
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以日照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构建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日照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度值为60.47,相对较低,还存在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