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生态批评是实在的,建设性的,既经由文学阐释活动而直指现实,其评价又会指涉人们的具体活动方式。生态批评以无尽的情意与想象情调来发现、审思、理解、体味人在系统整体及有机性条件下的生存活动,在话语表达、文本阐释/重释中鉴析人的生态境况,在追索生态有机共荣及“万物一体”中把握人的存在的“本根性”。由此,生态批评拓展了文学活动的公共性视野,以生命体验的介入性,阐释评价、理论策动及价值展示,力主确证人何以能够在有机—过程中,在精神—审美的境界体验中彰显魅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对生命整体观及大宇宙生命活化的体验特点,显化了“生态文学”的古典形态。我们挖掘其“生态”内涵,既是一种现代阐释,也是一种对接;作为历史机缘,更成为现代与未来接续的必然。这种环绕“生态”体验的现代阐释,意在接通中国传统话语系统,把握中国文学体验的核心要素,将“生态”承载文学的运思与体悟,进而揭示文学价值及人的生存的“生态”标识。  相似文献   

3.
《海风下》是瑞秋·卡森“大海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其海洋环境主义思想萌芽期的代表作。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通过对作品中大海主角化、“负熵”世界和“边际效应”等文本特点的分析,逐而解读出文本的海洋生态思想内涵及创作意义,是为一次“蓝色批评”的个案分析尝试。海风吹拂之下,海洋生物互依互存,生死相因,物质不朽,生命永恒。在海洋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生态精神是挽救人类与地球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生态要素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丰富而深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是有机一体、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梳理并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的最新发展为生态政治学提供了理论养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归根结蒂是人与自身生存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危机。生态政治学在当代社会中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批判意义,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风景建筑生态设计方法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筑师们在从事风景建筑及环境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困惑,即: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此,许多建筑师都试图从空间关系、心理体验和行为等方面探索其本质性的联系.本文则将人放入自然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以生态原理作为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原则,即:生态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关于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所谓景观生态设计,是以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一系列景观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观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景观设计。景观生态设计强调人与整个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维护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其馆舍、空间、人等物理生态要素,与氛围、需求、管理制度等人文生态要素共同影响图书馆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本文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图书馆建设,使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又保持动态平衡,在传承和创新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融合,保证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项目根据中国的自然环境现状特点,立足国土生态安全,按照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城市为“点”,发展城市森林,促进生态城市建设;以河流、海岸及交通干线为“线”,建设绿色廊道,形成生态防护林网;以我国八大林区为“面”,强化森林保育,构筑生态安全基石;通过植物材料优化选择和合理配置改善森林结构,开发森林巨大的空间效益,促进“体”的建设;将全国生态建设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点、线、面、体的有机结合,合理布局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全国25个省市共建立了48个长期定位研究站点,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价值生态是建立在对生态之理性综合认识基础上的价值体系,可以展开为三态和谐,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人与社会(人)之间的人态和谐、人自身的心态和谐。三态和谐作为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赋予了人本理念新的理解。它吸取了物本理念的合理内核,在重视“人”的同时也重视“物”,光大了原有人本理念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将人不仅视为责任主体,而且看做创新主体、享用主体。  相似文献   

11.
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通过人茶合一的生态审美叙事,体现了鲜明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理想.本文从自然、家园、生命三个方面分析其生态理念蕴涵,即向自然寻求人类存在的文化印证;和谐、安居的恒久渴望;向死而生的自由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有自觉生态意识与种族观念的印第安裔美国作家,露易斯·厄德里克的“北达科他州系列” 以其文本丰富的生态与政治文化内蕴著称。基于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本文指出,“北达科他州系列” 揭示了西方殖民者通过对生态扩张实现殖民扩张的隐秘路径。文本揭示,西方话语是通过对 “荒野”概念的殖民定义突破了原住民文化传统的合法性,从而以生态扩张实现了对经济与种族文化的双重帝国殖民化。生态扩张本质上是打着促进社会发展和传播先进文明的旗帜进行的殖民扩张,摧毁当地原生生态系统乃至文化系统。此外,厄德里克 “北达科他州系列”一方面对此生态扩张行径提出发聩抨击,同时也对其中的发展与文明的伦理悖论性提出开放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有机稻田生态演变初探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2000—2005年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有机稻米生产基地进行了稻田生态演变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有机农业标准后农田生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土壤肥力提高,理化性状得到改善,残留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减少,初步形成健康肥沃的土壤;有益和有害生物群落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种群得到保护和繁衍,发挥了对害虫群落的控制作用,趋向有益和有害生物生态平衡,除大发生年外,病虫草害程度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水稻产量在经过转换期减产后,进入有机生产期,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增产。并且具备再持续增产的土壤、生态条件。有机稻田生态符合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507-1512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它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一切经济活动。黄河中游(禹门口—汾河入黄口)作为黄河三角洲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与能源供应基地,其区域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生态足迹的相关理论,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探究农业产业和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虽然临猗县的生态赤字伴随着其农业用水量的降低而降低,但是由于在其产业比例关系中,农业所占比例非常大,因而在3个研究县市里,其生态赤字情况最为严重;并就如何改善水资源生态赤字进行了讨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优秀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拓展了国内与国际、代内与代际等关系,以整体认知方法分析生态系统诸要素的联系与作用,强调自然价值、生命意义和生态审美,重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之间的辩证关系,强化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关系、交往方式等多个角度指明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从人的需求与能力、社会关系与交往关系、活动形式与内容、改造自然的形式与内容、个人自由与解放等方面指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中的生态批评,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以探索人类思想、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但从理论构建角度来看,生态批评的理论根基还相当薄弱,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观点比较片面。如果能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并吸收生态主义中合理的因素,将为生态批评提供深厚的理论滋养和发展空间,使其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一大利器,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类和生态的和谐统一提供研究支点。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把握了历史、价值、实践三重逻辑;在核心要义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涵盖了生态文明论、生态生产力论、生态民生论、生态法治论、生态建设系统工程论五个方面;在价值蕴含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传承性、方向性和发展性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道家经典,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了道家“天父地母”隐喻的图式映射关系,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始域“父母”和靶域“天地”的映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养功能的映射、生理结构映射、感知和情感功能映射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道家“天父地母”隐喻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承负观;人类要尊重、敬畏和感念自然,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天父地母”隐喻形象化地表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方式及其重视生态、亲和自然的生态伦理。表1参13  相似文献   

19.
由探讨人性化设计美学与当代设计生态的关系,尝试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来了解设计的文化特质与设计风格形成的原因;并加入对文化认知模式的探讨,来了解人性化设计讯息的承裁与传达性,寻找当代设计语言,从人性化设计的观点来赋予人文及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生态伦理学理论,对满族民间故事中的动植物报恩母题进行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敬畏自然、万物平等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生态伦理观念,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满族民间故事的文本价值;另一方面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人对动植物生命肆意践踏的当今世界,对满族民间动植物报恩故事的生态伦理观解读将会对人类中心主义者起到感悟和警醒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