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销名优茶必然相应增长。手工名优茶受劳力条件的限制,生产量不可能很大,且手工名优茶成本高,价格也高,销售量就有限;机制优质绿茶具有生产量大,成本降低,价格适中,是大众化适销对路产品。为了适应优质绿茶开发的需要,笔者对优质绿茶制法进行探讨,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本地群体种春茶一级鲜四十。(二)试验方法:试验设三个处理,重复三次。①传统茶机常规工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烘二青——炒三青——滚干。②传统茶机改进工艺:鲜叶摊放…  相似文献   

2.
优质绿茶生产的理论与实践Ⅱ优质绿茶品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优质绿茶品质特征及适制品种演化分析,表明品种是决定优质绿茶香气和滋味等内质因子的基础。对适制优质绿茶品种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得出适制优质绿茶品种的共性,提出了优质绿茶选育品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机采鲜叶为原料加工成名优绿茶,降低生产成本是名优茶发展的瓶颈。本研究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加工技术参数,对初步成形后的在制品进行分级和杀青叶分级两种工艺流程进行比较,以提高机采机制绿茶的品质和经济效益。实验表明:改进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能够使机采鲜叶原料利用率达86.0%;初成形后分级的工艺流程制得产品感官评价总分均在90分左右,优于杀青叶分级制得产品;初成形后分级的经济效益高出杀青叶分级的经济效益24.1%。综合加工成本、产品品质、原料利用率、经济效益以及生产实际等综合分析,初成形后分级的工艺流程较优。  相似文献   

4.
祁门县凫峰乡杨树林、杨村、骑马洲、下土坑四地所产的绿茶,素有“一泡香、二泡浓、三泡不减味、四泡味也醇”的特点,被誉为屯绿之冠“四大名家”。四大名家茶是绿茶中的珍品,早在太平天国年间,就出口远销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为了探讨优质绿茶形成机制,特开展了本项研究。通过对该地的生态环境、茶园土壤、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等综合研究,已基本探时明形成优质绿茶的主要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试论宁波优质绿茶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优质绿茶?这里所说的优质绿茶是指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是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等途径千方百计地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的无公害优质绿茶;是符合广大消费者需求的商品茶。它必须符合以下五方面条件:一是外形一致,便于拼配识别,从宁波现有基础和便于机采机制来看,蟠曲形较为适宜。二是保证产品的无公害,使消费者喝得放心,从实际情况来看,不一定要达到绿色食品或有机茶标准,但达到无公害标准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内销名优茶必然相应增长。手工生产名优茶受劳力条件的限制,生产量不可能很大,且成本高,价格也高,销售量就有限;为了适应名优绿茶开发的需要,我县利用现有长炒青制茶设备,加工大众化适销对  相似文献   

7.
为短期内快速扩大绿茶种植规模,推动福建省武平县茶业迅速发展,达到丰产优质高效,2009年以来,笔者在本县中山、桃溪、民主等地开展了高效茶园建设试验,初步取得一些成效,所产武平绿茶产品分别获得201 1年福建"省名茶"、"省优质茶"和2012年"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主要做法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略论优质绿茶品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阳 《茶叶通讯》1997,(2):9-12
本文论述了品种与绿茶品质的关系及绿茶品种的特点,提出了优质绿茶品种优选择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9.
栗香型优质绿茶自动化加工工艺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单机作业及优化栗香型优质绿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管理,设计并建立了一条全自动化栗香型优质绿茶加工生产线,实现了栗香型优质绿茶的标准化、清洁化高效加工,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明显提高了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0.
武平绿茶是福建省的名优茶,其得天独厚的生态地理环境、优质的茶树品种及适宜的加工工艺等,形成了一系列色、香、味俱佳,品质特征独特的名、特、优茶叶产品。本文简单介绍了武平绿茶的历史溯源、传播与发展及品质特征与分类,探讨了武平绿茶品质优异的成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武平绿茶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于提高我省绿茶品质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湘鸣 《茶叶通讯》2005,32(3):32-33
本文对我省绿茶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强调提高我省绿茶品质的技术途径:一是推广绿茶良种,加快良种茶园的建设;二是栽培着重抓提早春茶开采期和狠抓春茶产量;三是加工工艺着重改善干茶色泽和条索;四是更新陈旧的制茶设备;五是改进贮藏和包装。  相似文献   

12.
79—27—17是以槠叶齐为母本,以大叶种混合花粉为父本经人工杂交授粉育成,在实生苗苗圃选拔、无性繁殖、系统选育、品种比较试验中表现突出,制烘青绿茶品质优于福鼎大白茶,制红碎茶品质优于槠叶齐,鲜叶产量极显著高于槠叶齐和福鼎大白茶,是一个优质高产的红绿茶兼用型茶树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茶产业是贵州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本文就贵州茶叶发展现状与趋势、规模发展后将会带来的茶叶剪、采矛盾,提出了的相应缓解矛盾的措施和具体推广茶园剪采机械作业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机采茶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机械化采摘是解决"采工荒"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但机采茶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对机采茶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茶叶机械化采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石朝友  覃启平 《茶叶通讯》2007,34(3):24-25,27
调查表明,古丈茶区采工不足对产量影响已十分明显,调整产品结构、推广机械采茶是解决采工不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白叶1号茶树品种的不同采制时间对长兴紫笋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随着开采时间的延续,白叶1号加工的紫笋茶外形和叶底质量有下降趋势,但在开采约1周之后至结束约1周之前期间滋味、香气和汤色均较佳;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比较稳定,茶多酚的量呈上升趋势,氨基酸含量表现为下降变化,开采1~2周的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均比较好。  相似文献   

17.
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现行茶叶采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目前的茶叶采摘时期和采摘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永兴茶区现行的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按照永兴茶区掌握的采摘期进行三种不同采摘方式比较,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单人采茶机与双人采茶机比较,双人采茶机采回原料的芽叶完整,破碎率低。永兴茶区的地势较平缓,推广应用双人采茶机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采摘标准的20个茶树品种鲜叶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同工酶分析,筛选出了3种PPO活性较高的茶鲜叶原料,然后以其匀浆液以及在匀浆液中添加速溶绿茶的方法,以催化速溶绿茶酶促合成茶黄素的效率为标准筛选了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结果表明,各茶树品种茶鲜叶PPO活性以夏季一芽二叶较高,酶活性较高的3个品种依次为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及桃源大叶;不同品种茶鲜叶的PPO同工酶在谱带数目、迁移率和谱带染色深浅3个方面有差异,20个品种有2条相同的同工酶带,其Rf值分别为0.27和0.53,政和大白茶、桃源大叶、福云6号均有5条明显的同工酶带,且以政和大白茶的谱带染色最深;单位质量的政和大白茶鲜叶匀浆液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高于桃源大叶与福云六号;参加酶促反应合成茶黄素的儿茶素主要为EC、EGCG和ECG;添加速溶绿茶作为底物合成茶黄素的量远高于茶鲜叶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其中政和大白茶反应体系中茶黄素的质量浓度达212.01mg/L,为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质量浓度(39.05mg/L)的5.43倍。  相似文献   

19.
陈中泽  谢继金 《茶叶》2005,31(2):95-96,112
春茶开采期与乌牛早相当或比乌牛早迟1~2天,属于特早TG茶树品种;单位面积树冠的春茶芽叶萌发密度和产量略高于乌牛早和福鼎大白茶;春茶的茶多酚含量低于乌牛早和福鼎大白茶,酚/氨比明显低于乌牛早和福鼎大白茶,是加工扁型和单芽名优绿茶的优质品种."香山早1号"茶树品种对倒春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田间不同生产方式对茶园产量、茶叶品质及茶树对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和一芽三叶)和氮肥施用水平(200、450 kg·hm-2)下茶树春季新梢产量、品质成分和15N氮素吸收利用等变化。结果表明,新梢产量主要受采摘标准影响,一芽三叶的产量是一芽一叶的1.8~2.1倍,氮肥用量对春季新梢产量影响不显著;采摘标准对氨基酸含量特别是对茶氨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以N2水平(N 450 kg·hm-2)下采摘一芽一叶的含量最高;成熟叶含氮量从初冬到春茶结束呈下降趋势,说明叶片内氮素在春茶期间发生再利用,但其肥料氮占全氮的比例(Ndff)在增加,可能是氮素吸收和再利用的共同结果;供氮水平对新梢Ndff的影响大于采摘标准,而新梢采摘的氮携带量主要受产量影响,低氮条件下新梢15N回收率最高。本研究表明,采摘标准和施氮量对茶园产量、茶叶品质及茶树对15N氮素的吸收分配产生影响,但两个氮肥水平都能基本满足不同采摘标准下茶树对氮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