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鲤鱼出血病病原的研究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患出血病鲤鱼的肝脏和心血中分离到两种细菌,人工感染试验均出现与自然病鱼相同的症状。其致病力达100%,死亡率分别为65%和50%,两种菌混合感染时死亡率高达90%,两者致病有协同作用。从人工感染病鱼体内再次分离获得同种细菌。经细菌学鉴定,确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Ha)和豚鼠气单胞菌(A.cavHae)。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均对左氧氟沙星、白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2.
集约化养殖中,气单胞菌属细菌已成为危害渔业生产的重要致病菌。本研究自患病斑点叉尾鮰体内分离出5株气单胞菌,经形态学观察、生长特性及生理生化反应测试、鉴定,其中AHIA02、AHIA04、AHIA05为嗜水气单胞菌;AHIA01、AHIA03为豚鼠气单胞菌。用20种常规抗生素分别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分离菌株仅对奥复星、复方新诺明、先锋必素等3种抗生素敏感,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3.
对鲤鱼体表出血感染症病例进行了病原细菌方面的检验,从4尾发闰于的皮肤病变部位及1尾新鲜病死鱼的皮肤病变部位与肝脏均分离到了几乎纯一的同种细菌。从每尾鱼的分离菌各种纯培养2株共10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初步表明为嗜水气单胞菌,经人工感染发病试验表明该菌为本例鲤1于体出血感染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快速找到高免药物,阻止野生花骨鱼的不断死亡。[方法]用常规生化法和分子生物鉴定法将病死花骨鱼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用琼脂扩散法做药敏实验和体外抑菌实验,用平板法做毒素检测,用腹腔注射法做动物实验。[结果]得到12株分离菌,分离菌一致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等,不能分解乳糖;能还原硝酸盐;硫化氢、靛基质等阴性;分离菌在685 bp处均有一清晰条带;分离菌皆产生了溶血素;部分菌株产生了蛋白酶;分离菌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等耐药;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敏感;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分离菌均有抑制作用;实验动物12 h内皆死亡。[结论]12株分离菌分别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花骨鱼死亡由维氏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治疗首选药物为环丙沙星;生态防治药物可用解淀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5.
从濒死鳖的肝、心血和腹水物分离到两种细菌,人工感染试验均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并死亡,从人工感染死亡鳖中分别再次获得同种细菌。根据形态、生长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别被鉴定为运动型气单胞菌的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和温和气单胞菌(A. 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二种细菌对菌必治、氟嗪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均呈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6.
大西洋鲑腐皮病研究——鳃部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腐皮病死亡的大西洋鲑的腮部分离、培养出细菌15株。用腹腔接种法进行动物实验,15株菌中有5株菌确定为致病菌,可引起试验鱼60%-100%的死亡;对分离出的5株致病菌经过形态、染色特性和培养特性观察以及生理生化鉴定得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肺炎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及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等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1995年9月南宁近郊县-水产养殖场池塘高密度养殖的罗非鱼发生暴发性流行病,从濒死鱼实质性脏器中分离到一株细菌,经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及生化鉴定,为氧单胞菌属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8.
红雁池鱼场利用电场冷却电机回流水饲养非洲鲫鱼。1982~1983年分3批从北京小唐山温泉鱼场引进非洲鲫鱼,进场不久即大批死亡,死亡率由18.37%到几乎全群覆灭,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经采样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并对菌株作药敏试验,同时将病鱼组织磨碎,匀浆后进行差速离心和梯度离心沉淀,点样用磷钨酸和醋酸氧铀分别染色作电镜观察。其结果为;电镜检查未发现病毒,细菌学检查分离出8株细菌。分离出的细菌以气单胞菌属菌为主(8株菌中、气单胞属菌占6株),因此定名为气单胞菌感染复合症(AeromonadMixedInfective Complex)。分离上述菌株对小白鼠有较强致病力,鉴于国外文献报道气单胞菌属偶能引起人传染性胃肠炎,故本病可能为人鱼共患病,特此报道.警惕注意。  相似文献   

9.
鲢鳙鱼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江西省南城县和广东省佛山市、韶关市患细菌性败血症病鲢鱼、鳙鱼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人工感染鲢后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此3株菌对剑尾鱼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2.64×105、9.24×104、4.45×105CFU/g。对3株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ATB细菌鉴定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为进一步确定病原菌分类地位,对其16SrRNA序列扩增测序,并与相关细菌16SrRNA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中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为一支。Aero气溶素基因PCR扩增出209bp条带,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此3株菌为含有毒力基因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0.
三北地区鱼源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三北地区鲤、鲫、草鱼、大西洋鲑等鱼体内分离到的气单胞菌共16株,结合革兰氏染色、氧化酶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后,采用K-B药敏纸片法测定16株菌对10类25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6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氧化酶阳性细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实验菌株的16S rRNA序列分别与Gen Bank数据库中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相似性达95%以上;系统发育树显示16株菌分别与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聚为一支,而与肠杆菌、志贺菌和弧菌分支较远,从而判定为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16株分离菌中有3株维氏气单胞菌、4株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和6株杀鲑气单胞菌;药敏试验中16株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阿莫西林、三甲氧苄氨啶、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氯霉素、利福平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达95%以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普遍较敏感,不同菌株之间的耐药谱存在很大差异。为气单胞菌的鉴定及三北地区淡水鱼细菌病的药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鉴定甲鱼暴发性传染病病原体,以期为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提供帮助。[方法]以市场购得的犯病甲鱼为试验材料,对其致病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试验和毒素测定,同时,利用分离菌制备高免血清,检测其治疗效果。[结果]从患病甲鱼的肝脏中分离得到9株细菌,其中7株为温和气单胞菌(JA-1),2株为豚鼠气单胞菌(JA-2)。两种菌JA-1和JA-2对鲫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每毫升各为4.3×105和5.5×107,在两种菌培养的上清液中均有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毒素。表明甲鱼的暴发性传染病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用两种菌为菌种做成菌苗,结合使用免疫增效剂,免疫家兔制得血清,效价可达1:512,对甲鱼的治愈率可达100%。[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生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水产动物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病鳖和鱼体内分离到7株细菌(BA1、BA3、BA5、BA6、BA7、XA5、XA13),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鉴定,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BA1和BA3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的致死率分别为66.7%、100%。免疫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BA3株与非致病性BA6株之间存在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并鉴定鱼嗜水气单胞菌,并构建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从云南某鱼场采集发病鱼的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与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16S rDNA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离培养到1株细菌,命名为Ah1305.经表型鉴定、生化试验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结论]该研究可为快捷、准确检测鱼嗜水气单胞引起的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溃烂病的病原,并筛选有效的外用和内服药物,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人工感染、药物筛选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N-1株为中间气单胞菌,N-2株和N-3株为凡隆气单胞菌,且携带气溶素aerA、细胞毒性肠毒素Act、鞭毛Fla、酯酶Lip等毒力基因。N-1、N-2、N-3对应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0~(5.21)、10~(5.88)、10~(5.53) CFU/尾,外用和内服药分别优先选择优力克和氟苯尼考。中间气单胞菌和凡隆气单胞菌可引起大鳞副泥鳅皮肤溃烂病,优力克外泼和氟苯尼考内服可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5.
对从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打印病病死鱼中分离到的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caviae),进行了形态与理化特性等方面较系统的表观分类学指征鉴定。同时择代表菌株(HC960704-1)进行了16SrRNA基因的分子鉴定,测定了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HC960704-1的16S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16bp(GenBank登录号:AY966888),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气单胞菌16S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在98%和100%。  相似文献   

16.
鳗鲡病原菌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从福建省不同鳗鲡养殖场发病鳗鲡肝脏中分离并经感染证实的35株致病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用CTAB法提取各菌株DNA,以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对其进行分子鉴定,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35株致病菌分别属于γ-变形菌纲和厚壁菌门2大类群的6个属和1个科,主要种类是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简氏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等,占63%;其次是芽孢杆菌属细菌;少量为鲁氏耶尔森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克雷伯氏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  相似文献   

17.
杂交鲤冰下越冬大批死亡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方地区冰下越冬杂交鲤病鱼进行了大量的细菌分离,并在人工感染的基础上,对致病力强的三株菌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18.
乌鳢腐皮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乌鳢腐皮病发病原因,对具典型乌鳢腐皮病症状的病鱼显症部位的肌肉和肾脏进行了细菌分离和鉴定,并用分离菌株对乌鳢进行了人工感染和体外药物筛选试验,从病鱼显症部位肌肉和肾脏分离出8个菌株,人工感染试验证实2株为腐皮病致病菌,致病菌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药物筛选试验表明,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对致病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濒死黄颡鱼腹水中分离到一株细菌HS01,对分离株理化特性及DNA序列进行检测,根据理化特性、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分离株HS01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并表现强毒力,对黄颡鱼的半致死剂量为2.51×105 CFU·g-1,且从病灶中分离到与感染菌一致菌株,因此确定嗜水气单胞菌是此次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的病原。分离株对头孢唑肟、头孢噻肟、奈替米星及氟苯尼考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头孢拉定、链霉素、新霉素及卡那霉素等6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青霉素、妥布霉素及红霉素这4种抗生素耐药。本研究为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辽宁地区养殖淡水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RS选择性培养基和针对16S rDNA与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检测技术,对采集于辽宁省不同地区、不同鱼类、不同症状病鱼感染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了毒力验证试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51株临床样本中有26株分离菌扩增得到685 bp大小的目的片段,证明为嗜水气单胞菌,占分离细菌总数的50.98%,占绝对的优势,其中以出血症状为主的病鱼分离的菌占23.99%,以肠炎为主症状的病鱼分离菌占17.99%,以烂鳃症状为主病鱼分离菌占9%。26株嗜水气单胞菌中有17株同时扩增出252 bp大小的气溶素基因(aerA),表明这17株分离菌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均有毒力且毒力大小差异明显。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不同分离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对先锋V耐药率高达90%,对新生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耐药率也相对较高,分别为56.2%,42.7%,37.5%,31.1%,而对氟哌酸、链霉素、庆大霉素则较敏感。该结果对建立片区病原库,揭示辽宁地区淡水养殖鱼类感染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地理分布、毒力大小、耐药性差异,进而弄清嗜水气单胞菌的表型、基因型差异具有重要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