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探讨了乌泥坡模式免用除草剂免耕抛秧技术(简称双免法).该技术是通过低割稻桩、深水泡田除草,而不施用化学除草剂的环保型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双免法具有生态环保、省工节本、简便易行、高产高效等特点.经过3 a的试验,该技术能较好地防除前季稻茬再生苗、落粒谷苗和杂草,比使用化学除草剂免耕模式更简便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2.
为给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免耕套播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CK)4个耕作方式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同量播种条件下,免耕套种小麦穗数较少,千粒重较高,第一年实际产量略低.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残留秸秆较多,稻田水绵严重,影响套种小麦出苗,免耕处理产量明显降低,免耕秸轩覆盖还田比翻耕不还田平均降低7.27%,因而必须改变播种方式或轮耕.耕翻秸秆覆盖还田在麦季的产量有增有减,比翻耕不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免耕与秸秆还田条件下虽然小麦容重降低,但出粉率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改善.在土壤肥力较低时,免耕处理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降低趋势;而秸秆覆盖还田可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利于改善中强筋专用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免耕抛栽水稻的根系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5—2007年连续3 a定位试验,在双季稻田研究了免耕抛秧水稻的根系特性。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水稻根系干重低于翻耕移栽稻,根系大部分分布在表层(0-5 cm土层)土壤。水稻单穴根系固持力表现为翻耕移栽〉翻耕抛秧〉免耕抛秧,且随着免耕年限的延长,这种趋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是一种新型栽培技术 ,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 ,70年代我国的部分地区已大面积推广应用。根据前茬作物的不同水稻免耕抛秧栽培又可细分为油菜茬、空闲田和花草田免耕抛秧栽培。从产量表现、劳力投入、效益结果来看 ,水稻免耕栽培表现较强优势 ,是水稻软盘抛秧轻型栽培的再深入 ,是水稻耕作上的再变革 ,节本增效 ,推广价值大、前景广。2000年以来 ,安徽省广德县植保站开展了油菜茬、空闲田、花草田的免耕抛秧和直播大田试验示范 ,现将试验总绍如下。一、不同类型免耕抛秧技术的关键步骤处理免耕的关键在于除草 ,如处理…  相似文献   

5.
在徐州麦豆一年两熟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2012-2016年),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和旋耕)和小麦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对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处理相比较,免耕处理对大豆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速效K含量没有影响,但减少了土壤NO_3~--N含量,增加了土壤NH_4~+-N含量、土壤速效P含量和播种期至苗期的土壤容重。与不还田处理相比较,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大豆单株荚数、百粒重和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速效K含量,降低了土壤NO_3~--N含量、NH_4~+-N含量和初花期至初熟期土壤容重。免耕和秸秆还田均降低了土壤p H值、播种期至初花期土壤温度,增加了播种期至初花期土壤湿度。秸秆不还田下免耕处理大豆单株荚数、百粒重、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 H值和土壤NO_3~--N含量较旋耕处理显著下降。与之不同,秸秆还田下免耕处理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P含量高于旋耕处理,土壤温度、土壤NO_3~--N含量和土壤NH_4~+-N含量低于旋耕处理,而免耕处理与旋耕处理间大豆产量和土壤速效K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免耕+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温度、土壤p H值最低,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因此,在黄淮海夏大豆区推广免耕技术时,应与秸秆覆盖,尤其是秸秆全量覆盖相结合,同时,在生产中需要注意N肥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稻免耕抛秧生育特点观察、稻田选择、除草处理、抛秧密度、施肥效应等试验研究,提出了中稻免耕抛秧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与创新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从生育特点看,立苗慢,前期生长缓慢,耗养少,低节位分蘖优势明显,根系发生早、根量大、横向分布宽且均匀,纵向分布较浅,后期绿叶多,产量性状结构协调。从生理生态特性看,根系活力强,叶面积指数稍高,部分生理指标优于常耕抛秧。土壤理化性状有好于常耕抛秧田的趋势。在配套栽培技术方面要选大孔径塑盘育秧,留桩高度不超过15 cm,抛秧叶龄3.5~4.5叶,抛秧密度增加10%左右,施肥方法为氮肥基肥占20%~30%,促蘖肥和壮蘖肥50%,穗粒肥20%~30%。要发展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免耕稻养鸭与养鱼、免耕直播、冬种绿肥还田免耕抛秧、免用除草剂免耕抛秧等模式,进一步提高免耕抛秧稻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高产高效农业,现介绍两种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粮、棉、油三种三收的高产高值栽培模式。1.小麦、油菜、棉花三熟。选择中上等肥力地块。带宽200厘米,其中播种6行小麦占地100厘米,剩余100厘米(包括畦埂高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定位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变化。经过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后,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双季免耕的处理(DNT)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PNT)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RNT)连续两年平均增产19.43%和7.35%。DNT处理增加了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减小了秃尖度;DNT方式种植的玉米吐丝前、吐丝后干物质生产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DNT种植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喇叭口期开始明显优于PNT和RNT处理,且没有出现下部叶片早衰现象,吐丝后光合势、净同化率值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  相似文献   

10.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抛栽水稻的生长具有前缓、中快、后稳的特点,与常耕抛秧相比,一般立苗和分蘖盛期分别推迟2 d和8 d,苗峰前10 d生长发育快,全生育期变化不大,成穗率高4.84个百分点,使稻田土壤表土层容重小7.8%,土壤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3.98和1.8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稻草还田能提高免耕抛秧的产量,在简比试验中,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比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增产2.10%~2.84%,比常耕抛秧增产3.77%~5.71%;小区对比试验中,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增产4.75%。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Gliadins were extracted from wheat and individual groups (α-, β-, γ-, ω-1 and ω-2) purified. The effects of the individual groups of gliadin on the mixing properties of doughs from low and high protein flours were measured on a 2-g Mixograph and a prototype microextension tester. The addition of all groups of gliadin resulted in a decrease in dough strength. The relative weakening effects were ω-1>ω-2≈α-≈β->γ- in the Mixograph, and γ->α-≈β-≈ω-2≈ω-1 in the Extensograph.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介绍了云超6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