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杜鹃红山茶花粉保存及其生活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 a生盆栽杜鹃红山茶嫁接苗的花粉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培养基配方、不同培养时间对花粉发芽的作用,并探讨了不同保存条件和保存时间下花粉生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花粉发芽率呈抛物线型,在2.5%琼脂+10%蔗糖的培养基上发芽率最高,8 h的培养时间为杜鹃红山茶花粉发芽的最适观测时间,4℃和-20℃保存都是适合杜鹃红山茶花粉长期保存的条件,但4℃保存更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鹃红山茶与3个山茶栽培品种光合日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杜鹃红山茶和3个山荼栽培品种("帕克斯先生"、"孔雀椿"和"贝拉大玫瑰")5年生地栽嫁接苗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它们光合日变化特性曲线.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山茶Pn和Tr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且Pn的峰值主要出现在午前,n的峰值则在不同山茶间存在差异;4种山茶中,杜鹃红山茶的日均WUE最高;Pn、Tr与各生理生态因子间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育种的方法,以杜鹃叶山茶Camellia azalea和山茶属红山茶组10个原生物种作为杂交育种亲本,设计20个杂交组合,研究其种间杂交亲和性。结果显示,杜鹃叶山茶与红山茶组原生种间反交时的杂交亲和性和育种效率要显著于正交组合。与杜鹃叶山茶进行杂交的亲和性,最好的是多齿红山茶C. polyodonta、南山茶C. semiserrata和浙江红山茶C. chekiangoleosa,其次是尖萼红山茶C. edithae、长毛红山茶C. villosa、滇山茶C. reticulata和全缘红山茶C. subintegra,较差的是厚叶红山茶C. crassissima和怒江红山茶C. saluenensis,最差的是毛蕊红山茶C. mairei。  相似文献   

4.
以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5种不同施肥方式对杜鹃红山茶地径、苗高、叶片数和总叶绿素含量、年抽梢次数、开花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春夏施氮肥,秋冬施磷肥)能较大地增加杜鹃红山茶苗木的地径、苗高、叶片数和叶绿素含量,有效促进杜鹃红山茶抽梢和开花,是较为经济合理的施肥方式,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高山杜鹃品种的耐旱性及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以乡土树种云锦杜鹃为参照,系统测定了莱姆、弗吉尼亚、惠特尼3个常绿高山杜鹃品种在持续干旱胁迫和复水条件下的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渗透调节物质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加剧,4种高山杜鹃的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呈下降趋势;4种高山杜鹃的叶片水势均呈下降趋势,云锦杜鹃叶片水势下降幅度最小;4种高山杜鹃的相对电导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H2 O2含量均有所增加,在严重干旱时达到最大值.重度干旱下弗吉尼亚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复水10 d后,除弗吉尼亚全部枯死无法恢复外,云锦杜鹃、莱姆和惠特尼的各项指标均恢复并接近对照水平.经主成分分析,将14个生理生化指标简化为累计贡献率为88.67%的2个综合指标,综合评价得到耐旱性排序为云锦杜鹃>莱姆>惠特尼>弗吉尼亚.  相似文献   

6.
杜鹃红山茶是一个极其珍稀的山茶品种,为我国的特有植物,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该文从杜鹃红山茶扦插繁殖方式、管理、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对杜鹃红山茶在海南的扦插育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鲜叶保存方法对杜鹃红山茶基因组DNA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富含次生代谢物的杜鹃红山茶嫩叶为材料,研究了杜鹃红山茶鲜叶保存方法及其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结果表明,改进的CTAB和SDS区室法都适合杜鹃红山茶基因组DNA的提取,能提取到完整性较好、纯度较高的基因组DNA。采用-20℃、液氮、硅胶脱水干燥3种方法保存样品,均可获得高质量DNA,说明硅胶脱水干燥法保存样品的方法可行,为远距离采样提取杜鹃红山茶DNA提供了一种较好的鲜叶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接种4种ERM菌株的桃叶杜鹃苗和对照(CK)苗为试验材料,在温室大棚内模拟自然干旱,研究不同桃叶杜鹃菌根苗在持续干旱和复水后的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得出:持续干旱下的同一时间内,菌根苗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显著高于CK苗,ERM菌株提高苗木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水分饱和亏缺;菌根苗叶片能有效合成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来调节渗透物质以适应干旱逆境。干旱胁迫15d后复水,菌根苗比CK苗恢复能力强,MDA含量迅速下降,保护酶活性显著增加,接种不同ERM菌株的苗木恢复能力不同,以接种TY29和TY35号菌株苗木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红花油茶嫁接苗木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给红花油茶嫁接育苗生产技术与苗木分级标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对红花油茶1年生嫁接苗各形态生长指标值进行了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10个红花油茶嫁接苗的苗木质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红花油茶嫁接苗木各形态生长性状指标间的差异明显,各品种间的苗高、成活率、叶片数、一级侧根粗的变化幅度较大,各生长性状指标的相关性显著,多齿红山茶、大茅山、大果红山茶及厚叶红山茶嫁接苗的成活率较高;一级侧根粗、主根粗、地径与成活率等指标在红花油茶苗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占据决定地位。还采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回归法分析得出了10个红花油茶品种嫁接苗木质量的优劣顺序。  相似文献   

10.
以杜鹃红山茶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花芽分化过程,研究该过程与外部形态的相关性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花芽分化于5—9月间持续不断进行,该时段内能观察到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花芽;其过程可分为生理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杜鹃红山茶花芽分化过程与其外部形态特征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可以通过花芽形态特征来对其进行判别。花芽分化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先降低后升高;RNA、总核酸含量及RNA/DNA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花芽分化逐渐升高,在花瓣原基分化期达到最高,雄蕊、雌蕊原基分化期降低,而DNA含量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化平缓。  相似文献   

11.
张氏红山茶 Camellia changii 是新兴的山茶属珍稀种质资源,在茶花杂交育种方面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为建立鉴定张氏红山茶杂交后代的方法,本研究采用 SSR 标记技术,对以张氏红山茶为亲本的杂交后代以及所有杂交组合的亲本进行了分子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张氏红山茶和博白大果油茶杂交后代仅有母本特征带,推测其有可能是自交种;张氏红山茶和超级南天武士的杂交后代出现了父母本均没有的条带,显示可能有外来血缘;其余组合杂交 F1代均包含了父母本的特征带,从而表明杂交是成功的。从本研究结果看,应用 SSR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方便地对杂交后代的真实性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L16(43)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张氏红山茶嫁接成活率的砧木种类、嫁接方法和嫁接时间等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砧木种类和嫁接方法是影响张氏红山茶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子;3个因子不同水平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各有差异;以油茶大砧或红露珍做为砧木,采用皮接法嫁接张氏红山茶,全年均可嫁接,且其嫁接成活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关于开发张氏红山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氏红山茶是处于濒危之中的物种,由于其一年四季开花的习性,在原产地被疯狂盗挖。这一情况应引起政府和人们的高度重视,有关张氏红山茶的原生地生态环境及其所有植株应加以保护。对张氏红山茶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和开花的生理基础有必要进行研究,本文就张氏红山茶开发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张氏红山茶原生地生境及其所属云开大山山系的地质和地史进行记录和分析后,认为张氏红山茶和云开大山古老的地层有关,是一个孑遗物种。其生命力极为顽强,在地质长河的变迁中适应了河尾山二岔河这一特殊生境:应对它就地保护,反对将此生境外繁殖的张氏红山茶作回归移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有濒危植物杜鹃红山茶群落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杜鹃红山茶仅分布于广东阳春市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在杜鹃红山茶群落中设置了6条5 m×80 m的样带。在样带中记录了维管植物182种(包括变种),隶属74科135属。植物区系以泛热带成分为优势,具有明显的热带北缘性质。群落可分为乔、灌、草3层,但结构比较残次。Shannon指数为3.48,远低于海南热带雨林类群。聚类和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和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表明影响杜鹃红山茶群落分布格局的主导生态因子为气候类型和海拔梯度。  相似文献   

16.
持续干旱对油茶叶片及根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林52"2年生油茶嫁接苗为材料,采用盆栽的试验方法,利用自然干燥法获得控水梯度,测定持续干旱条件下油茶苗叶片光合色素,叶片及根系(D≤2 mm)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其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持续降低(P0.05);叶片及根系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持续增加(P0.05),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持续降低(P0.05),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后下降(P0.05);叶片及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持续增加(P0.05),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0.05)。当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30.6%时,复水后油茶苗能恢复正常生长;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21.1%时,复水后油茶苗不能恢复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7.
干旱胁迫对白蜡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白蜡幼苗,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MDA含量和PRO含量也增大,CAT活性先增大后降低,表现出较强的抵御不良环境胁迫的能力。白蜡幼苗能承受PEG-6000浓度为20%的中度胁迫(相当于-0.6MPa水势),而不能承受30%的重度胁迫(相当于-1.2MPa水势),确定白蜡为中度耐旱植物。  相似文献   

18.
采用PEC,6000模拟干旱胁迫和自然干旱胁迫两种方法,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叶片电导率、叶片丙二醛含量等指标,分析比较不同品种乌桕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及耐旱性。结果表明:鸟桕幼苗优13和优24耐旱性较强,优23子代幼苗耐旱性最弱。PEC6000模拟干旱胁迫与自然干旱胁迫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正常的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19.
桉树的抗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为了成功地栽培桉树,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桉树种群的抗旱性机理和它们对不同干旱环境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果认为,桉树种群的遗传基因能适应于干旱的环境。生长在水分短缺条件下的植株,是通过各种途径保持组织水含量在细胞免受伤害的临界值以上而达到其适应。一般来说,具有旱生植物特征的桉树种群对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强,它们能够生存在较干旱的环境条件下,但不可能从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取得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20.
7种暖季型草坪草抗旱性的评价及其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结缕草、马尼拉、百喜草、钝叶草、假俭草、地毯草与野牛草等暖季型草坪草进行了田间、室内盆栽抗旱性评价。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分步评价法采用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电导率、冠层温度4个指标比较抗旱性强弱,其顺序依次为:百喜草>野牛草>马尼拉=结缕草>假俭草>钝叶草>地毯草;室内盆栽干旱胁迫试验表明:7种草临界萎蔫点不尽相同,但平均日耗水量大小与萎蔫先后顺序较为一致,且与叶片蒸腾速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百喜草、地毯草、结缕草3种草的平均日耗水量与蒸腾速率高于其他草种。结缕草、野牛草、马尼拉的保水力显著低于其他草种。这些结果表明:7种草坪草在水分胁迫下存在着不同抗旱机制,有着不同的水分维持能力,通过离体叶片能简单地比较出草坪草耗水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