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自2007年北疆垦区推广杂交棉稀植直播技术以来,努力探索杂交棉稀植状态下的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量形成规律,总结高产栽培技术经验。至2010年,仅车排子垦区推广杂交棉稀植直播面积达2453公顷,主要选择鲁棉研24号。  相似文献   

2.
针对安康市种植面积较大的5个油菜品种,采用稀植打顶移栽方式,开展品种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邡油777、渝油28、秦优28 3个油菜品种在稀植打顶移栽条件下产量、抗倒伏性、抗病性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3.
超级稻乳苗稀植不同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乳苗单株稀植,通过不同密度对比,研究韶山市超级稻乳苗稀植条件下,不同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稀植栽培条件下春小麦品质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个春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了春小麦在稀植栽培下的品质变化及其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稀植化栽培处理对籽粒千粒重和容重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蛋白质含量、面筋指标和沉降值多数品种差异不显著。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稀植栽培条件下呈不显著负相关,其中龙麦26、龙麦29两个品种对产量和品质关系协调较好,其次是东农97-4056、克丰6、东农122、龙麦20。  相似文献   

5.
棉花简化栽培技术的核心是选择中熟松散型棉花品种,在较高水肥条件下,通过宽行稀植发挥个体优势,以获得高产的简化栽培技术.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水稻旱育秧浅插稀植栽培操作要点●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水稻的早育秧浅插稀植栽培,是在排水良好的旱地上,采用腐殖质含量高、透水性良好的土壤,在水分较少的条件下培育秧苗。因此,秧苗长得虽然小,却很健壮。把这种矮壮秧苗浅插在水层很浅的水田里,有点像浮搁在地面上...  相似文献   

7.
以 11个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 ,稀植栽培处理条件下 ,研究了旗叶与穗部两个性状 ,并进行了产量效应析。结果表明 ,稀植处理延长了旗叶功能期 (0 .7~ 2 .4 d) ,增加了旗叶长、宽和叶面积 ,显著程度因品种而异 ;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随稀植处理密度的降低 ,呈增长趋势 ,稀植对穗粒数与穗粒重的影响远大于对千粒重的影响 ;根据稀植效应分析 ,将供试品种分为 3种类型 ,一类为耐稀植型 ,包括东农 12 2、东农 12 4、龙麦 2 6、东农 12 5 ;一类为稀植型 ,包括东农 12 3、龙麦 15、东农 97- 4 0 5 6、龙麦 2 0、龙麦 2 9及克丰 6号 ;另一类为非稀植型 ,仅龙辐 10号属此类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黑龙江省部分小麦主栽品种为试材,分析了不同HMW麦谷蛋白亚基组分的品种在稀植和密植条件下粉质仪稳定性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的稳定时间对密度的反应因品种而异,从稀植到密植条件,稳定时间变化趋势存着增长,缩短和不变化三处方式,带有7+8谱带的小麦品种稳定时间有增长趋势不含7+8谱带的品种,稳定时间呈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9.
超级稻稀植强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稀植强化栽培条件下对两优培九进行了不同直播期、不同种植密度的研究,同时在一丘0.2 hm2面积的田上进行了稀植强化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在不同的直播期中,以5月10日直播较为适宜;在不同种植密度中,以33.3 cm×33.3 cm的表现较好;大田稀植强化栽培试验示范获得了一季单产每公顷11.30 t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正> 棉花开心栽培是在宽垄、稀植条件下,通过主茎和叶枝“两个”早打顶,塑造空心倒伞株型;以高光效株型为核心,通过选择适宜品种,合理运筹肥水、科学化调等常规技术配合,实现高产优质的技术体系。该体系1994年12月通过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1.
水稻自动调节与产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密、稀、超稀和极端稀植群体中 ,初步研究了水稻群体条件下的个体自动调节与分蘖生长、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具有很强的调节能力 ,生育初期的调节能力较小 ,随着群体系统的不断发展调节能力逐步增强。提高光合势和净同化率有利于增加产量。施肥量、密度与产量分别呈显著水平 ,二者互作效应不显著。群体的产量因素可相互调节 ,稀植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减少 ,千粒重和成熟度增高 ,克服了密植条件下千粒重和成熟度低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杂交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引进7个耐密玉米品种和6个低密度稀植大穗品种,在同一管理条件下,用每个品种最佳密度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耐密品种比稀植大穗品种增产31.9%。豫丰3358、大丰26、先玉335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3.
<正> 大豆的亩产量很低,通过育种手段实现其产量的突破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买现高产育种,首先应把良种良法的概念从品种推广阶段提前到育种的选择阶段,以高水肥条件选择产量突出的类型,稀擅可能是大豆高产的条件,因此,研究稀植高产的品种和稀植精细集约化管理相结合创造大豆高产的途径。第二是拓宽遗传基础,提高种质水平是大豆实现产量突破的基础。第三注意亲本选配和強调早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的抗旱性和丰产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半干旱区自然降水少的特点,采用田间直接鉴定法,在正常供水、干旱胁迫2种条件下,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进行了抗旱性和丰产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拔节前至大喇叭口期严重缺水124.4mm,干旱胁迫强度达0.20的情况下,密植型玉米品种总体上比稀植型品种表现出更好的抗旱性和丰产性。密植型品种抗旱指数平均达0.92,稀植型品种抗旱指数平均达0.74;正常供水条件下,密植型品种平均产量达11047kg/hm2,稀植型品种平均产量为9503kg/hm2。密植型品种抗旱和丰产的主要原因是在正常供水、干旱胁迫2种条件下,能形成较多的穗粒数。  相似文献   

15.
杂交棉一般生长势旺,植株高大,在相对较密的条件下,容易造成封行过早,棉田通风透光性能差,成铃率下降、烂铃比例上升。为此,我们通过杂交棉直播稀植试验,简化植棉工序,降低棉花栽培管理操作频率,提高植棉经济效益,探索合理的杂交棉稀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条件对水稻茎秆材料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对7个抗倒伏性有差异的水稻品种在2个施肥水平、2种栽培密度条件下,测定了茎秆的材料学特性。结果表明。品种间的基节折断弯矩M差异很大,新育成高产品种的基节折断弯矩均高于对照品种辽粳5号,原因是构成茎秆材料数量的增加。低氮处理使茎秆材质强度BS增加;稀植导致构成茎秆材料的数量增加。不同品种的茎秆材料学特性对稀植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不 同密度试 验结果表 明,宁杂 1 号在亩 施20 kg 左 右纯氮, 亩栽0 .3 ~0 .5 万株 的稀 植栽培条件 下,一次 有效分枝 可达13 ~16 个,二 次有 效分 枝 20 ~26 个 ,亩 总角 数3 80 ~400 万 个, 亩产可达200 kg 左右。 宁杂1 号 稀植栽培 每亩可节 省用工 投入约3 0 元,比常 规密度净 增产 值近 80 元,经济效 益显著 。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以江苏省育成的两个重要的超级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观察了在江苏省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稻的物质生产及产量表现特征,分析了超级杂交稻组合产量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结果】结果显示,杂交稻组合不论在常规密度还是在稀植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生产能力,其产量优势主要体现在大穗特征,但结实性未见明显改善,结实率偏低。常规高产品种在常规密度下也表现出较高产量水平,但在稀植条件下产量大幅下降。超级杂交稻的物质生产能力较汕优63有一定提高,特别是生育后期物质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明显改善了杂交稻抽穗后物质生产能力弱的劣势。无论正常密度还是稀植条件,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率无明显变化,显示出明显的类型特征。【结论】从以上结果可知,超级杂交稻实现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在于确保较高的群体颖花量的前提下,增加结实期物质生产,实现结实率的突破。适当降低密度,可增加结实期的物质生产量,从而达到改善结实特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优势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是新疆杂交棉的创新栽培模式。该模式是以杂交棉良种为基础,培育壮苗为前提,田间配套管理为措施,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保证,常规水肥管理和全程化学调控等为手段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的一种栽培模式。为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从棉株冠层结构合理,生育进程加快;种植效益升高,杂种优势凸显;株行距配置合适,光能利用率较高等方面总结了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优势;从品种选择、规范种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进行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的条件;并对其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和展望,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应用该栽培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葡萄省力化栽培是葡萄生产节本增效的关键环节,密植园改稀植是南方葡萄省力栽培的重要措施,同时稀植后葡萄架面下有大面积的土地空间可以利用。本文介绍了葡萄稀植改型技术及葡萄架下套种生姜与九头芥的栽培技术,以供南方葡萄种植户密植改稀植并采用该套种模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