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8年9~10月我们在福建省南安县漳州地区进行了调查,漳州无论是山坡、杂地新旧蕉园均有束顶病发生,发病率一般在15%~45%,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60%,病株一般不开花结蕾,在现蕾期发病的虽可结蕉,但果实很小,没有商品价值,损失相当严重。如南安县罗东乡是香蕉主要产区之一,有200多万株香蕉。1987年和1988年香蕉束顶病大流行导致60%左右的蕉树失去商品价值,大片蕉园基本上毁种绝收,漳州蕃城区本病发生也很严重,许多蕉园大批蕉树矮缩不结蕉。目前,本病正在继续蔓延扩展。漳州市科委已采取紧急措施。  相似文献   

2.
闽南地区香蕉束顶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束顶病是香蕉的主要病害.在华南、华东和西南各香蕉产区均有发生,福建南部的局部地区普遍发生.据调查,一般蕉园发病率5%~8%,高的达32%,尤其是吸芽苗和老蕉园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香蕉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香蕉束顶病发生与防治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香蕉束顶病在玉林地区蔓延迅速,危害严重。据我们对玉林市城西、城北、名山等地调查,老蕉园发病率达70—80%,有的全部失收,并有向新区蔓延的趋势。群众称此病为香蕉公,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灾害性传染病,染病后无法治疗,农民称之为  相似文献   

4.
香蕉交脉蚜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束顶病(Banana bunchy top virus)是严重的香蕉病毒病害。系统侵染种苗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源。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oquerel)是二次传播媒介昆虫。1985—1990年作者研究了交脉蚜的传毒、繁殖速度。调查蕉园生态系中蚜虫的种群动态和寄主范围,实验药剂防治效果,并据此探讨了香蕉交脉蚜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冯岩  曹莉 《植物检疫》1999,13(3):26-27
香蕉花叶病(又称香蕉花叶心腐病)是我国南方香蕉生产上的一重要检疫性病害。在早些年的香蕉生产中,广东省的首要病害是香蕉束顶病,对香蕉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但这几年,香蕉花叶病的危害比香蕉束顶病更加严重。而在我国过去并没有香蕉花叶病的发生,只是1974广东...  相似文献   

6.
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香蕉束顶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香蕉束顶病毒(BBTV)的单克隆抗体(McAb)建立了检测香蕉束顶病的间接ELISA方法,其检测香蕉病组织汁液的最大稀释度为1:1280,健康香蕉组织汁液无非特异性反应。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了采自广东、广西9个市(县)的香蕉产区的80个大田香蕉束顶病样本和25个荫棚香蕉试管苗样本,其中大田样本BBTV的带毒率为76.5%,试管苗样本的带毒率为8.0%。香蕉束顶病株不同部位BBTV含量检测表  相似文献   

7.
香蕉根结线虫病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香蕉根结线虫病在福建省香蕉种植区发生较普遍,1988年在南靖县金山乡调查,发生面积占当地蕉园总面积的64%,平均株发病率为53.4%,严重度一般为3~4级。香蕉根结线虫病在我国除台湾省外,其他地区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病害症状和病原线虫种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8.
香蕉束顶病和香蕉花叶心腐病是两种极其危险的香蕉病害。发生轻时,影响香蕉产量,发生严重时,给香蕉生产带来毁灭性的灾害。这两种病害均列为我区补充植物检疫对象。近年来,我区香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由70年代末的50000多亩发展到1987年的269000多亩。与此同时,由于许多农民忽视了检疫,盲目调苗,致使香蕉束顶病和香蕉花叶心腐病在我区不断扩散蔓延,阻碍了我区香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成为当前生产上的一  相似文献   

9.
李鄂平 《植物保护》1989,15(5):58-58
香蕉叶斑病是我县近年来的一种重要病害。流行期造成蕉叶枯死、果实瘦小,严重受害的蕉园损失4至5成。1985年全县发病0.75万亩,未引起重视;1987年发生2.55万亩;1988年达2.92万亩,占香蕉种植面积的94.2%。  相似文献   

10.
云南河口香蕉黄化束顶病研究/I.症状与发病规律/李夷波(云南省红河州农业学校,蒙自661100)王寿华李春敏等/植物病理学报—1995(25)-2云南省河口县及其近邻县市的香蕉产区发生香蕉黄化束顶病,危害严重,曾导致大面积毁园。六年的田间定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据1987年10月普查,平南县尚无香蕉束顶病发生。近年来,由于香蕉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植物检疫观念淡薄,屡从疫区违章调入香蕉病苗,造成了此病的迅速蔓延。据调查,平南县环城乡六壬村1990年只有零星发生,病株  相似文献   

12.
斑点法检测柑桔黄龙病、香蕉束顶病用改进的斑点法检测柑桔黄龙病类细菌、香蕉束顶病毒(BBTV),均获满意结果。检测健康柑桔、香蕉粗汁液获阴性结果,在硝基纤维转移膜上不形成有色物质;阳性反应则形成深浅不等的褐色斑点。在缓冲液TBS中加入2%TritonX...  相似文献   

13.
黄河征 《植物保护》1990,16(5):32-32
香蕉象甲是香蕉、芭蕉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在南亚、东南亚、东亚各地均有分布,我国分布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此虫可随种苗调运传播。在钦州地区蕉园受害株率5—20%,重时80%以上,株有成幼虫数量多者达40—80头。  相似文献   

14.
香蕉束顶病和香蕉花叶心腐病是病毒引起的两种极其危险的香蕉病害。发生轻时,影响香蕉的产量,严重时,足以给香蕉生产带来毁灭性的灾害。这两种病害均列为我区补充植物检疫对象。近年来,我区香蕉种植面积急剧增加,由70年代的5万多亩发展到1987年的26.9万多亩。但是在香蕉发展的同时,由于忽视了检疫制度,盲目、频繁的蕉  相似文献   

15.
李鄂平 《植物医生》2007,20(3):24-25
香蕉假茎腐烂病简称茎腐病,主要危害香蕉假茎。近年来在广西浦北县香蕉生产区,蕉园受害日趋严重。被害植株叶片黄化,假茎变黑坏死、腐烂,发病严重园,香蕉叶片大面  相似文献   

16.
香蕉一旦感染束顶病 ,植株便会变得矮小 ,顶部叶片直立狭小而成束状 ,叶缘失绿 ,叶柄或叶主脉基部呈现深绿色条纹 ,形成“青筋” ,以后逐渐枯萎。少数到抽蕾时才发病的植株则果指细小 ,呈现畸形 ,果品失去商品价值。香蕉束顶病是世界性严重病毒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防治方法。此病发病严重时发病率达70 %~80 % ,一般多在10%~20 %。我国南方香蕉种植区80年代中后期曾出现大面积几乎绝收的惨象。90年代以来 ,“中国香蕉之乡”的闽南坂仔镇由于采用了立杆见影的综合性健身栽培技术即闻名遐迩的香蕉高产优质“坂仔模式”栽培技…  相似文献   

17.
云南河口香蕉黄化束顶病研究:Ⅰ.症状与发病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连续六年的田间定点调查与研究认为发生在云南河口及其邻近县市香蕉上的黄化束顶病不同于已往记载的BBTV所致的香蕉束顶病。病株新抽叶短小、窄、叶缘失绿黄化或整叶白化;假茎外表面紫红色;果穗从假茎中不能或部分抽出;根部着生根结。病株地上部发病高峰表现在植株进入快速生长而原根系已腐烂、新根尚未形成的春季,而夏末秋初为根结形成高峰。健株根围接种根结线虫后表现典型的黄化束顶症状。田间增施氮肥加重发病,香蕉宿根年限越长病情愈重。连作地、熟地、旱作地分别较轮作地、荒地以及低洼稻作地的发病率高。部分病株进入雨季或移植长期隔置的香蕉土壤中能恢复正常生长。病害的自然传播与土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因型香蕉分化芽BSV和BBTV带毒率的PCR检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香蕉Musa spp.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广东省的种植面积和经济产值居全国第二.由香蕉线条病毒(Banana streak virus,BSV)引起的香蕉线条病、由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引起的香蕉束顶病和由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引起的香蕉花叶病在香蕉种植区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19.
香蕉花叶心腐病的防治陈少溪,叶一伦(福建漳平市植保站,364400)近几年我市香蕉种植发展很快,面积达1500~2000亩。香蕉的新病害──花叶心腐病,是当前香蕉生产上仅次于香蕉束顶病的又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后福村、西元村等地调查,该病害间歇性发生,一...  相似文献   

20.
香蕉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鄂平 《植物医生》2006,19(1):22-22
夏秋台风暴雨频繁.蕉园高温多湿。易引起香蕉叶斑病的发生流行,应做好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