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涉农中职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涉农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涉农中职教育教学上的不足,提出了涉农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及对策:首先是明确涉农专业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次是改善涉农专业中职教育的课程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此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还探讨了未来涉农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及走向: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模式,实行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涉农专业骨干人才。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4):296-297
鉴于我国农业产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需要众多高素质的农业经济专业人才。通过高职院校教育中农业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经济类专业高职生的专业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还能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本文从明确高职农业经济专业建设的策略、凸显农业经济特色培育高职生们的技能、依据企业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加强高职农业经济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高职教育中的农业经济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涉农院校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需要立足于新农科的建设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一方面,贯彻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突出“三农”特色,构建学生的“三农”知识体系,并与耕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涉农中专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高农村成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农广校作为涉农中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需要从各方面来加以完善,不断发展,从而为新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群建设为例,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专业群在专业布局、专业建设投入、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产教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院校要肩负起新时代农业教育的使命、科学规划专业布局、改造升级传统涉农专业、量身设计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三农”情怀与专业教育双融合、构筑产教资源双支撑6项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一些成功举措为例,提出涉农高职院校要加强"三农情怀"建设、建立一支专业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细化农业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旨在为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自2006年农业部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以来,各地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随着农业劳动力逐渐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涉农中专面临优质生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分析江苏省兴化市涉农专业中职教育发展状况及优秀生源短缺现状,并对中职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搞好职技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职教中心是县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要培养与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能力 ,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 ,职业学校办学就必须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面向新技术开发的岗位群、职业群设立相应的专业 ,拓宽更新老专业。同时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大社会服务力度 ,使学校的教育真正融入到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相似文献   

9.
“耕读教育-智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本文以“耕读教育-智慧教学”的理念为出发点,对于如何构建涉农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涉农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阐述了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然后,从宏观角度出发,对于涉农专业教育的定位进行了探讨;接着,针对农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剖析,从课程结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最后,从智慧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提升涉农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如何将现代科技和人工智能应用到涉农课程的教学中。涉农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可为推动涉农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人才,是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重要使命。涉农高职院校是我国农业类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学科设置、培养模式、思政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偏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专干班”为研究试点,通过实施多元主体协同办学、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强化“三农”情怀思政教育等措施,构建了具有贵州山地特色的农牧类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范例,旨在为其他农业类职业院校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价值逻辑上应实现从“单向”到“双向”的“农业域”与“教育域”有机融合,以及从“成才”到“成人”的农林人才培养内涵变革。然而,当前农林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阻滞了农林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农林人才培养的离散冲突桎梏了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农林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束缚了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这些困境成为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阻碍。为此,涉农高校亟待以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革新农林人才育人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速农林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推进农林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新形势下农村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进步是决定性因素,教育则是基础。因此,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并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客观要求,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强化农业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优化过程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高等教育体系已从自身成长向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转型发展。对面新农科建设肩负的“四大使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国际农经学科专业发展新格局,传统农经专业转型发展等新形势、新状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势在必行。从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素养要求以及课程支撑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各类典型农业院校农经人才培养体系特征和差异,结合地方农业院校办学实际与特色,从“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联动协同,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地方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徐和昆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2):143-144,147
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遵循高职学生成长规律、农业生产工作规律和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必须符合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特点的要求,全面设计、整体优化,必须反映最新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必须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代特征、行业特征和职业特征。在该背景下,探讨了“基础+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要求。  相似文献   

15.
陈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07-15908,15911
在简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的内涵的基础上,介绍了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二是城乡发展差异巨大;三是农业科学技术利用水平低;四是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矛盾尖锐。分析了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政府职能的基本诉求:一是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引导职能;二是城乡统筹发展与基本公共产品均等供给职能;三是科技兴农的投入与服务职能;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减少农民的主导职能。为了促进贵州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政府职能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政府要成为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主题;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科技文化教育;四是减少农民和留住农民。  相似文献   

16.
毛平 《中国农业教育》2012,(1):67-69,8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刻的法制内涵,需要大量既懂法律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国农业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应加强农业院校法制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手段和途径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为农村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履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7.
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是数字经济时代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情况,思考数字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培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切入点及落脚点,提出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立足现代农业信息生态环境和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数字化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内涵,积极构建数字化框架下的现代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等农业教育对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参与农业与农村发展活动、开发农业教育项目和课程、提高高等农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在全国农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开展农业研究并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加强高等农业院校之间的协作。  相似文献   

19.
指出农业生产对环境和资源的干扰及依赖性很强,现代农业应当回归绿色本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积极向绿色发展转型。介绍了绿色生产方式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提出了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从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依据出发,结合多年来天津农业的发展,对天津农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取向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