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平菇生产中的多发性病害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菇,是食用菌中生产数量最大的品种,据资料,在山东等地的平菇产量约占食用菌总产量的40%以上,并且因其生产性状泼辣、易于栽培、适于地产地销、生物学效率较高等显著特点,被广大菇农朋友接受的同时,也被消费者所普遍喜爱.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平菇栽培技术广泛普及以来,平菇栽培中的病害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菇农,尤其近十年来,诸如发菌期污染、出菇期病害、出菇期的二次污染等生产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
平菇作为我国主栽食用菌种类,由于其所需栽培设施简单,栽培技术易于掌握,且营养丰富,市场销量大,所以备受菇农和消费者的青睐。平菇的栽培模式自2 0世纪70年代生料栽培成功以来,历经床架栽培、阳畦栽培、到目前的袋式立体栽培,由于袋式栽培占地少、空间利用率高且易于管理和控制,所以广为菇农所采用。我地区平菇袋料栽培以生料为主,所以从播种到出菇的发菌期管理是制约平菇栽培成功与否及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与指导农户的生产过程中,就袋栽平菇发菌期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简述如下。1 播种后菌种萌发慢,菌丝生长缓慢、长势差…  相似文献   

3.
采用发酵料加短时间高温灭菌处理技术,栽培、观测北京地区9个平菇品种的发菌情况、出菇情况、子实体形态及产量。结果表明,灰美2发菌快,子实体颜色好,产量较高,适宜晚秋栽培;8105出菇快,产量高,适宜秋季栽培;平菇009,发菌较慢,产量较低,但韧性好,菌盖厚,适宜早秋栽培。抗3单菇最重,650菌盖直径最大。  相似文献   

4.
薛华 《食用菌》2010,(1):23-23
冬春季节是平菇生产的旺季。各地许多菇农在平菇栽培中存在着“养菇就是喷水,喷水才是养菇”的认识。从上料开始就隔三差五地喷水,结果造成场地湿度过高,致使杂菌滋生,影响发菌。即便到了出菇期,用水也要根据情况而定。由于冬季雨水偏少,场所内较干燥,场面用水要用足用好,以保证出菇需要。  相似文献   

5.
平菇冬季生料栽培,具有发菌速度快、时间短,能有效利用自身发酵温度发菌的特点。冬季栽培的平菇,出菇期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通过菇棚温度的升降调控出菇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北方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冬闲时间,进行平菇冬季生料栽培,使冬季农闲变农忙,增加经济收入。根据多年的生产指导工作,总结出了一套全开放式的发菌培养模式,使发菌成品率达100%。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平菇柱状立体栽培,在发菌期栽培袋内各菌种层发菌速度不一致,发菌期过长,污染率过高,在出菇期菌墙稍高易倒,采收二茬菇后出菇袋失水严重且补水困难等问题,我们和有关直属食用菌推广站一起,摸索出了平菇微孔发菌渗灌出菇栽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介绍如下: 一、微孔发菌培养料的选择、配料、拌料同常规。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选用低温型晋平、539、广温型佛罗里达平菇菌株。栽培袋选用的薄膜筒规格同常规,不同点在于在薄膜筒上做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芯、醋糟为栽培料,对新引进的12个平菇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以玉米芯、醋糟为栽培料的平菇春栽优良品种。结果表明:"黑平8号""早秋508""科佳1号""早秋615"等4个品种发菌快,菌丝强壮,菇形菇色美,韧性好,产量高,适宜在晋南地区春季出菇,可作为当地春季主栽品种。"小白平"菇色纯白,产量高,宜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8.
初秋、春末等高温时节栽培的平菇价格高、效益好,备受菇农重视,常用发酵料袋栽法栽培平菇。但很多菇农在制作发酵料过程中往往因操作不当而造成发酵料酸败,栽培料污染率上升,出菇量减少甚至绝收。笔者通过多年实践发现,造成发酵料酸败的主要原因是原料处理、拌料、建堆、翻堆、发菌管理等环节操作处理不当,兹将防止技巧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9.
洪亮 《食用菌》2011,(3):23-23
白灵菇属中温偏低型品种,菌袋在发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可直接出菇,必须要经过一个菌丝后熟期才可能出菇,该后熟期往往成为不少菇农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根据菌株特性不同,该阶段一般约需30~60d不等,个别菌株甚至长达80d左右,生产安排上极不方便,而且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10.
李正飞 《食用菌》2005,27(3):60-60
冬春是平菇生产的旺季,许多菇农习惯在菇种栽下后就隔三差五地喷水,结果造成育菌室湿度过大,杂菌滋生,影响发菌。其实,平菇发菌期要求稍干燥,不需喷水。出菇期喷水视情况而定,较干时适当向地面喷水,保证出菇需要。冬季气温低,蒸腾量相对较小,幼菇期严禁喷水。随着菇体增大,可在邻近通风处和菌墙顶层靠棚膜处适量喷水、菌墙下半部分较潮湿的地方不喷水。春季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可按常规方法每天向菇体喷水2~4次。  相似文献   

11.
王鑫 《食用菌》2003,25(4):32-32
近两年来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 ,我县平菇生产已成规模 ,成为菜农的支柱产业。但平菇生产退菌现象及畸形菇发生十分严重。有的菇场出一、二潮菇 ,有的甚至不出 ,刚发好的菌棒渐渐不见菌丝 ,有的出菇也是“大脚形、鸡爪状”的畸形菇。轻者保本 ,重者几乎绝收 ,严重挫伤了菇农的生产积极性及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一年来的跟踪调查 ,研究分析 ,现就我县平菇生产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谈一些浅显看法 ,以供菇农及同行参考。1 严把菌种关 ,杜绝退菌现象发生 菇场退菌现发象生的主要原因是所用菌株种性严重退化。近年来 ,一些供种单…  相似文献   

12.
用稻草栽培平菇,成本低,生物效率高,原料来源广。但也有些菇农种后不出菇,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播种和发菌时出了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只要抓好以下四关,一定能出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们在冬季和早春推广平菇熟料袋栽时,采用“室内发菌,大棚出菇”新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普遍受到菇农欢迎。现就有关大棚栽培平菇的几个关键技术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4.
所谓平菇“1 1>2”栽培模式,是指运用一次性爆发出菇技术,同时启用两个菇棚,一个发菌、一个出菇,两棚交替利用的全新生产模式,其生产效益远远高于相同的两个菇棚、相同时间段常规发菌和出菇的管理方式。1)栽培时间安排。运用该模式生产平菇,可参考表1合理安排栽培时间。表1栽培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地菇农的平菇生产,退菌现象发生十分严重。有的菇场出二、三潮菇,有的仅出一潮菇,甚至只菇未出,刚发好菌的菌筒就大量退菌,其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令菇农一筹莫展。轻者勉强保本,重者绝收。这种现象严重挫伤菇农的生产积极性及食用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也越来越引起我地菇农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分析我地菇农的栽培生产全过程,就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谈一些浅显看法。1 笔者认为,退菌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菌株种性严重退化。由于一些供种单位或个人,受利益驱动,不讲信誉,对出售的菌种不作必要的出菇…  相似文献   

16.
利用棉子壳,玉米芯等生料栽培平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菇农乐于接受.但在发菌期易为杂菌污染导致失败.为了确保栽培成功,近年来我们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对生料栽培平菇的技术进行探讨.从实践中发现,生料栽培平菇成功与否在于发菌期,只要发菌期平菇菌丝能迅速地占领培养料,形成优势,杂菌即表现不出来,就算成功了.反之,发菌期平菇菌丝在培养  相似文献   

17.
冬季平菇品质好、价格高、栽培量大,但在平菇生产过程中,因种种原因菌袋表面生长的菇蕾、幼菇常发生水肿、萎缩、变黄、死亡等现象,给菇农造成严重损失。死菇后菇农一般采取喷药防治黄菇病、细菌性软腐病等病害的方式预防死菇,由于病药不对路,死菇反而更加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如盲目促进发菌、过早撑袋等,急于取得收益。笔者针对这些误区进行解析,希望对菇农朋友有所帮助:1平菇——"打孔增氧"不可过度为了促进平菇发菌,菇农大多采取后期打孔增氧的方法。但很多菇农打孔过多,导  相似文献   

19.
山发育 《食用菌》2008,30(2):35-36
金针菇是一种低温小型菇类,适合高寒地区在温室中反季节栽培,栽培前景与效益良好。但在栽培过程中金针菇在发菌期间和出菇期间由于多种原因,常出现很多异常现象,对菇农造成重大损失。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栽培实践,对金针菇在发菌期间和出菇期间的很多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与总结,供广大菇农在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城地区菇农在平菇生产中,发现培养料中掺入适量的废纸浸泡液,可促进菌丝体生长,一般可缩短发菌期3~5天,增加产菇率14~23%,而且还可减少畸形菇发生,从而提高了菇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