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氮肥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产草量、蛋白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可明显增加牧草产量,蛋白质产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二者都呈现先迅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施碳铵优于施尿素,每次刈割后施碳铵821.4kg/hm^2产量最高,效益显著,试验时鲜草、干草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293.84t/hm^2、40.52t/hm^2和5522.03kg/hm^2,分别为对照组的1.134、1.175和1.254倍,其净增产值为37459.94元/hm^2。  相似文献   

2.
不同形态氮肥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刈割后施不同形态和用量的氮肥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农艺性状和产草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每次刈割后施氮肥不同而分为7个处理。结果表明,同一施氮水平下,施碳铵有更利于株高和叶长的增长,施尿素有利于叶宽的增长,施碳铵和尿素之间分蘖数差异不大;平均叶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株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分蘖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试验组鲜草和干草产量均比对照组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采用两因素的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氮肥(250 kg/hm2、不施氮肥)、不同刈割强度(即刈割时离地面5,20和50 cm)对桂牧1号杂交象草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曲线,但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施氮肥的情况下,光合“午休”明显减弱。施氮肥能显著增加桂牧1号杂交象草的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在施加氮肥的情况下,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叶片表观量子效率有增加的趋势,羧化效率先增大后降低,光补偿点、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而在不施氮肥的情况下,随着刈割强度增加,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羧化效率、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这些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刈割强度均对桂牧1号杂交象草光合特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强度刈割条件下,对桂牧1号施用250 kg/hm2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其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种植第2年的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肥料采用自主研发的苜蓿专用复合肥(专利号:201810193040.0)。以年施肥量(225、300、375、450、525和600 kg·hm~(-2))和施肥时期(返青期,第1次刈割后,第2次刈割后)两个因素进行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8个不同的施肥方案,以不施肥作为对照,探讨施肥时期和施肥量对苜蓿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时期、不同施肥量均能影响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其中,返青期一次性施肥525 kg·hm~(-2),年干草产量达到最高,为12.15 t·hm~(-2),比不施肥对照增产38.54%,比第1次和第2次刈割后施同样肥量处理分别高12.50%和18.42%,比返青期一次性施225和600 kg·hm~(-2)处理分别高25.65%和5.29%。年平均粗蛋白含量在返青期施肥450 kg·hm~(-2)时达到最高,为23.54%,比不施肥对照提高14.83%。研究结果为寒地黑土农区紫花苜蓿的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刈割后氮肥施用对饲料油菜地上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在湖北地区冬闲田推广饲料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的种植,以饲料油菜1315为试验材料,在湖北省冬闲田研究刈割后氮肥施用对饲料油菜地上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次刈割后,施用氮肥能显著增加饲料油菜地上部产量(P0.05),与不施氮肥处理(N_0)相比,施用17.25kg·hm~(-2)(N_1)和34.5kg·hm~(-2)(N_2)饲料油菜干草产量分别增加了50.0%和75.0%,粗灰分产量分别提高了45.7%和53.2%,粗纤维产量分别提高了50.7%和90.4%,粗蛋白产量分别提高了84.5%和159.3%,粗脂肪产量分别提高了53.9%和83.8%,可溶性糖产量分别提高了64.7%和68.5%,提升了饲料油菜的生产水平。综合考虑,在湖北地区冬闲田种植饲料油菜,为了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建议在第1次刈割后追施30kg·hm~(-2)。  相似文献   

6.
刈割次数与留茬高度对内农1号苏丹草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内农1号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Stapf.cv.NeinongNo.1)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育期间,刈割3次粗蛋白质产量最高,达到3.24t/hm2;刈割2次鲜草产量最高(96.80t/hm2);刈割1次干草产量最高(35.04t/hm2);留茬以8cm为宜,鲜草、干草及粗蛋白质产量分别达105.11、27.64和3.29t/hm2,高于或低于8cm均影响其再生速度、产草量和粗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7.
选用3头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浏阳褐山羊,测定了不同氮肥及施氮水平下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体外发酵后NH3-N和VFA浓度,结果表明:施用较高水平的碳铵(B2、B3)能较对照组(N0)提高瘤胃发酵的NH3-N和TVFA含量,即提高了牧草的可利用微生物氮和可利用能含量,对瘤胃发酵类型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氮肥施用水平对新疆地区苜蓿营养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田间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设计,设4个施氮水平,T_1水平为对照,不施氮,T_2~T_4水平分别施氮37.5,75.0,112.5 kg/hm~2,按照苜蓿刈割时期测定苜蓿株高、根瘤数量、产量、粗蛋白和粗纤维指标。结果表明:适当施用氮肥可以显著促进苜蓿的营养生长并提高产量品质,其中施氮量为75.0 kg/hm~2时苜蓿年总产草量显著提高(P0.05);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苜蓿粗蛋白含量和苜蓿的营养品质(P0.05)。说明新疆地区苜蓿种植全年合理施氮量以37.5~75.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选用3头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浏阳褐山羊,测定了不同氮肥及施氮水平下桂牧一号杂交象草体外发酵后NH3-N和VFA浓度,结果表明:施用较高水平的碳铵(B2、B3)能较对照组(N0)提高瘤胃发酵的NH3-N和VFA含量,即提高了牧草的可利用微生物氮和可利用能含量,对瘤胃发酵类型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以光敏型高丹草品种"大卡BMR"和"海牛"为对象,采用全生育期刈割一茬和两茬处理,测定各茬次产草量、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糖锤度(BX),计算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分析刈割茬次和品种对产草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对鲜草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刈割茬次对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总鲜草产量以刈割两茬最高,平均为128.87t/hm~2;总干物质产量以刈割一茬最高,平均为27.65t/hm~2;品种间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对刈割茬次的响应程度不一致。品种对CP、ADF和TDN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NDF和BX影响显著(P0.05);刈割茬次对各营养成分含量均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品种的CP、NDF和TDN含量对刈割茬次响应不一致。品种对CP和TDN产量影响不显著,刈割茬次对二者影响极显著(P0.01);CP产量以刈割两茬之和最高,平均为2.52t/hm~2;TDN产量以刈割一茬最高,平均为14.07t/hm~2。综合分析表明,从生产优质饲草料和单位面积营养物质产出的角度考虑,以粗蛋白质和总可消化养分产量为目标时,选择品种大卡BMR并采用刈割两茬的生产方式最佳;以干物质和总可消化养分产量为目标时,选择品种大卡BMR并采用刈割一茬的生产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1.
黔饲1号小黑麦适宜刈割次数及刈割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饲草型小黑麦新品系黔饲1号不同刈割次数及在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与乳熟期不同刈割时期,测定其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鲜干比、株高、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及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等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品系的最佳刈割期。结果表明,刈割2次处理鲜草产量达45.638 t/hm~2;不同刈割时期以乳熟期干草产量最大,为19.45 t/hm~2;抽穗期粗蛋白产量2.24 t/hm~2,均高于其他生育时期,且综合评价也最高。要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应选择乳熟期刈割;要得到最佳利用率,应选择抽穗期刈割。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种植密度对夏季复播光敏型高丹草的影响,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采用6.75万株/hm~2、9.75万株/hm~2和12.75万株/hm~2三个密度种植了"海牛"、"BJM"和"大卡"3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观察并比较了各品种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和不同茬次的产草量。结果表明:在刈割1茬时,品种对株高、茎粗、叶片数、单株鲜重和分蘖数影响极显著(P0.01);种植密度对各品种分蘖数影响显著(P0.05),对株高影响极显著(P0.01)。3品种刈割1茬的产草量均高于刈割2茬之和的产量,前者平均是后者的3.30倍;品种仅对刈割1茬和刈割2茬第2次产草量有影响,种植密度对各茬次产量均有影响。在刈割1茬时,3品种的产草量12.75万株/hm~2组较6.75万株/hm~2组平均增产17.43%、较9.75万株/hm~2组平均增产4.15%。综合分析认为,在陇东旱塬地区麦茬后夏播复种光敏型高丹草时,以12.75万株/hm~2、刈割1茬和"大卡"品种相组合的生产模式为最优。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证明刈割次数对高冰草的作用。为获得最高产量,对试验地按需要从2月到生长季结束实施灌溉,并间隔2个月每公顷施氮肥112公斤,刈割每一周、二周、四周进行一次。结果表明,从春天起收割产草量较高,夏季以后下降,试验地每四周刈割一次产草量比每一或二周的高。可以这样认为。轮牧可以提高生产率。在夏季营养含量最高。刈割次数少,磷、钾含量高,但钙镁含量低。这在给放牧牛补充矿物质上,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陇东旱塬区饲用甜高粱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筛选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的高产饲用甜高粱品种为目的,引进6个饲用甜高粱品种,比较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以及刈割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参试甜高粱品种的农艺性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大力士鲜草产量以最高,与大卡以外的其他4个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鲜草产量排序为大力士(80.27 t/hm~2)大卡(71.37 t/hm~2)牛魔王(64.53 t/hm~2)海牛(64.42 t/hm~2)绝佳(47.28 t/hm~2)蒙农青饲4号(46.45 t/hm~2);干物质产量尽管差异较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刈割次数对干物质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刈割1次的产量(21.58 t/hm~2)高于刈割2次的产量(12.12 t/hm~2);刈割次数间鲜草产量的变化不显著(P0.05);刈割次数与品种间具有交互作用,其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大力士刈割1次的鲜草产量为85.50 t/hm~2,干物质产量为30.99 t/hm~2,均高于其他品种刈割1次和2次的产量。综合分析,6个参试品种中草产量以大力士在刈割1次时表现最好,最适宜在陇东旱塬区种植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刈割时期(播种后60d、90d、105d、120d和135d)的光叶紫花苕生产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光叶紫花苕在播种后105d刈割利用1次可获得较高的效益,产草量高达18000.15kg/hm2,种子产量高达964.5kg/hm2,比播种后90d刈割产草量提高了16.13%,种子产量提高13.8%,比对照种子产量提高71.9%。  相似文献   

16.
张进国  田力  雷荷仙  吴仙  韩勇 《草业科学》2015,32(4):620-627
本试验旨在研究种植密度、底肥及追肥3个因子对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产量的影响及其营养成分在山羊瘤胃中的降解率,为扁穗牛鞭草对山羊的饲用价值评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正交试验设计L9(34)分析小区产草量,选择最优组合,测定其营养成分及其在山羊瘤胃内的降解率。结果表明,在保证灌溉和合理管理下,以行距×株距为40mm×30mm、每小区(18 m2)施底肥农家肥54kg+复合肥2.7kg、每次刈割后追施农家肥18kg+尿素0.16kg,年产草量最高,达到129.47 t·hm-2。以此小区中3次刈割的草样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得第1茬的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为12.04%、62.95%和48.42%,其粗蛋白比第2茬的高1.26%(P0.05)、比第3茬的高20.04%(P0.05);其中性洗涤纤维比第2茬的低3.50%(P0.05)、比第3茬的低7.66%(P0.05);其酸性洗涤纤维比第2茬的低3.20%(P0.05)、比第3茬的低6.18%(P0.05)。经过山羊瘤胃72 h培养,不同茬次扁穗牛鞭草的干物质、粗蛋白和有效降解率(ED)差异显著(P0.05),第1茬的干物质的ED值为36.20%,比第2茬的高5.13%(P0.05)、比第3茬的高6.91%(P0.05);第1茬粗蛋白的ED值为45.10%,比第2茬的高2.88%(P0.05)、比第3茬的高6.09%(P0.05);第1茬有机质的ED值为50.50%,分别比第2茬的高2.43%(P0.05),比第3茬的高3.91%(P0.05)。由此可见,第1茬刈割的扁穗牛鞭草的营养成分及其瘤胃降解率表现最好,最适合于山羊饲料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在苜蓿地下滴灌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处理接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标记的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XGL026菌株在苜蓿根际的定殖、结瘤动态和固氮性能。结果表明:拌种接菌(B)在第1茬苜蓿根际根瘤菌的定殖密度、结瘤数和占瘤率最高,第2、3茬苜蓿则明显降低。第1茬苜蓿刈割后滴施1次根瘤菌(D),拌种结合第1茬刈割后滴施1次根瘤菌(B+D1),拌种结合第1、2茬刈割后滴施2次根瘤菌(B+D2),拌种结合第1茬刈割后滴施1次根瘤菌并增施1次氮肥(B+D1+N1),拌种结合第1、2茬刈割后滴施2次根瘤菌并增施2次氮肥(B+D2+N2)处理,根瘤菌的定殖水平持续稳定,显著高于B处理。B+D1、B+D2、B+D1+N1和B+D2+N2处理均能显著增加苜蓿结瘤数,提高占瘤率(P0.05),其中B+D1+N1和B+D2+N2接种效果最优。地下滴灌模式有利于苜蓿侧根形成根瘤。采用15 N天然丰度法测定不同接种处理的固氮效率,结果显示,接种处理在苜蓿一年生长期中的固氮率和固氮量分别为54.52%~76.80%和43.00~183.39kg·hm~(-2),较未接种对照提高3.35%~40.41%和13.56~83.86kg·hm~(-2)。B处理在第1茬苜蓿的固氮效率最突出,之后明显下降。B+D1+N1、B+D2+N2处理分别在第2、第3茬苜蓿上具有最高的固氮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拌种结合滴施根瘤菌同时加施少量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根瘤菌的定殖、结瘤和固氮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甘肃省兰州周边地区适宜种植的优质饲用高粱品种及最佳利用方式,在兰州市红古区开展了大马力918、大奖505、陇草1号和陇草2号4个供试品种的物候期观测、农艺性状比较及其在不同刈割次数下草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个供试品种平均生育期121.3 d,大马力918生育期相对较长,为129 d;刈割一次时,大马力918各性状表现最佳,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最高,分别为125.22 t/hm~2和39.19 t/hm~2;两次刈割时,各品种平均株高较刈割一次显著降低(P0.05),有效分蘖数、全株叶片数及鲜干比均显著增加(P0.05);大马力918两次刈割时鲜草产量较刈割一次显著降低(P0.05),其他各品种均显著升高(P0.05),刈割次数的增加对陇草1号干物质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分析认为,在当地特定的气候条件下,陇草1号适合多次刈割,而大马力918适合一次刈割。  相似文献   

19.
刈割时间对黄土高原紫花苜蓿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刈割时间是影响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于2009年和2010年,开展了不同的第1次刈割时间和第2次刈割时间的田间试验,分析刈割时间对紫花苜蓿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产草量与粗蛋白产量均以初花期最高,此后随第1次刈割时间的推迟逐渐下降(P<0.001),第1次刈割提前会导致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下降(P=0.003)。随着第1次刈割与第2次刈割间隔时间的延长,紫花苜蓿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纤维含量逐渐增加(P<0.001),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P<0.001);初花期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间隔时间分别为72 d(2009年)和68 d(2010年)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为2275.2和180.2 kg/hm2、2063.6和263.1 kg/hm2。研究区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时间为初花期(6月中旬)第1次刈割、70 d左右(8月下旬)第2次刈割。  相似文献   

20.
放牧和刈割次数已被证明对许多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有影响,本研究分别于1979、1980、1981和1984年度在得克萨斯州农业实验站进行。试验地按需要从2月到生长季节结束实施灌溉,并间隔2个月每公顷施氮肥112公斤,每1、2、4周刈割一次。试验地每4周刈割一次的产草量比每1周或2周的高。可以认为,轮牧可以提高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