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新疆分布的野扁桃(Amygdalus ledebouriana Schlecht.)5个居群共12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9条引物共检测到114个位点,其中105个为多态位点。在物种水平上,野扁桃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1%,Nei's基因多样度(h)为0.2809,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327;在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平均为50.7%,Nei's基因多样度(h)平均为0.2062,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为0.2999。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2660,表明有26.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之间。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平均为0.8964,估测的居群间基因流(Nm)为1.3794,可以认为5个野扁桃居群间基因流畅通,与Nei's多样性指数揭示的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是一致的。根据Nei's遗传距离对不同居群进行UPGMA聚类分析显示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居群的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基于试验分析结果,野扁桃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策略为在优先保护现有群体的基础上,加强筛选和保存居群内的变异单株。  相似文献   

2.
三叶悬钩子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云南特有植物三叶悬钩子(Rubus delavayi Fanch.)的12个居群共248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6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199个位点,其中185个是多态性位点,占92.96%。三叶悬钩子居群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物种水平上平均每个位点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7.99%,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1.427,Nei’s遗传多样性(H)为0.267,Shannon’s多态信息指数(I)为0.417;在居群水平上PPB为62.10%,Ae为1.289,H为0.177,I为0.275。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 = 0.3351,与AMOVA分析的居群间遗传变异量占总量的33.03%相近,说明三叶悬钩子居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居群间遗传分化占总遗传变异的33.51%,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66.49%,基因流(Nm)为0.9923。通过Mantel检测,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相关性。UMPGA聚类分析和二维主成分分析(PCA)结果一致。导致居群内高遗传变异水平原因主要是有限的基因流,而居群间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与生态破坏和生物入侵有关。  相似文献   

3.
蜡梅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RAP标记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左丹丹  赵海涛  刘春  穆鼎  王晓武  明军 《园艺学报》2009,36(8):1197-1202
 在蜡梅[Chim onanthus praecox (L.) Link ] 分布区内选取5个天然群体, 采用筛选出的7对SRAP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 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23.4% , 多态位点比率( PPL ) 为83.41% ,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 为0121~0125 (均值为0.22) ,Shannonps信息指数( I) 为0.34, 群体分化系数(Gst) 为0.17, 群体间总的基因流的估算值Nm为2.40。AMOVA分析显示群体内方差分量的贡献率占79.89% , 而群体间方差分量的贡献率占20.11% , 区域间占32.39% , 区域内67.61%。Nei's (72) 群体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的地理距离关系一致, Mantel分析相关系数为0.89。基于试验分析结果, 蜡梅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策略为在优先保护现有群体的基础上, 加强筛选和保存群体内的变异样本。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地区的梨属6个野生种和1份西洋梨对照种质为试材,运用SRAP技术研究了梨属部分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用14对SRAP引物共检测到位点199个,其中194个多态性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7.2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96 1,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451 9,表明梨属野生种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种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646 2,种间遗传一致度(GS)和遗传距离(GD)分别为0.512 6~0.920 1和0.083 2~0.668 3,其中河北梨、秋子梨和褐梨两两间的遗传距离均小于与其它种间的遗传距离,表明三者间亲缘关系密切;崂山梨与褐梨近缘,杜梨与褐梨近缘,而豆梨与国产其它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主坐标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相吻合,且所显示的种质间关系更加直观。  相似文献   

5.
杨树华  郭宁  刘海星  葛红 《园艺学报》2015,42(9):1823-1830
对新疆天山地区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8对AFLP分子标记在5个居群中共检测到19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7个;各居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22.7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0.0904和0.1319,表明弯刺蔷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居群遗传分化系数为0.1333,基因流为3.2513,表明居群间具较高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水平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遗传相似度和聚类分析显示,各居群间遗传一致性很高,遗传距离较近,亲缘关系较近,并基本上依据地理距离进行聚类。通过与其它野生蔷薇比较分析发现,环境差异对于弯刺蔷薇居群的影响并不明显,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于其他物种较低,居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繁,且遗传变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蟠桃种质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8个蟠桃品种和9个其他类型桃品种为试材,利用24对位于桃参考图谱上8个连锁群的SSR引物进行了蟠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24对SSR引物共获得179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71个,多态率达95.53%。蟠桃资源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42 5,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79 8;南方蟠桃品种群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4.30%,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03 8,Shannon信息指数为0.316 3;北方蟠桃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1.06%,Nei’s遗传多样性为0.244 9,Shannon信息指数为0.382 4。群体间存在较小的基因分化系数(Gst=0.065 9),遗传变异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群体内,可能与其较大的基因流Nm=7.086 1有关。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似系数为0.66~0.95,在相似系数为0.67时,所有南方品种聚于同一类群,北方品种除新疆蟠桃、黄肉蟠桃及香金蟠外也聚于同一类群,聚类结果支持蟠桃多起源假说。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湖南省草莓灰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化及变异规律,采用荧光标记技术对湖南省9个地理菌群的180株草莓灰霉病菌基因组DNA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9对SSR引物共检测到56个观察等位基因(Na),平均值为6.22;有效等位基因(Ne)为1.27~4.89,平均值为3.44;不同位点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1~0.80,平均值为0.65;不同位点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7~1.83,平均值为1.34。供试180株样品9个SSR多态性位点上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13~0.91,不同位点PIC差异大,这一规律与I和H基本一致。不同SSR位点总的遗传多样性(Ht)为0.21~0.77,平均值为0.65;群内遗传多样性(Hs)为0.19~0.50,平均值为0.40;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0~0.46,平均值为0.37;基因流(Nm)为0.58~4.47,平均值为1.16。不同地理菌群平均观察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分别为2.93和2.07,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为0.67,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40,平均多态性位点数(NP)、多态位点百分率(P)分别为6.78和75%。依据不同地理菌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2797~1.9225),将供试湖南省9个地理菌群分为4大类:第Ⅰ大类主要由长沙、邵阳、岳阳、衡阳、张家界、湘潭种群组成;第Ⅱ大类主要由郴州种群组成;第Ⅲ大类主要由株洲种群组成;第Ⅳ大类由常德种群组成。总之,湖南省各地草莓灰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地理群体间差异小,病菌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不同地区间存在病菌的移动。  相似文献   

8.
贵州砂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贵州砂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其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贵州59份砂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55个位点,其中126个是多态性位点,多态百分率为81.29%。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砂梨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在物种水平上Ne=1.418 0,H=0.251 1,I=0.381 6;在区域品种群上Ne=1.300 2,H=0.177 1,I=0.266 7),以黔西南地区和毕节地区遗传多样性最高,且亲缘关系最近。【结论】贵州砂梨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区域品种群的较高遗传分化可能与地理隔离以及人为干预等因素有关。ISSR标记可有效揭示贵州砂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化程度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对梨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珙桐遗传多样性的AFLP 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7对AFLP引物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的6个天然居群和2个人工居群的229份材料进行扩增,共检测到100 ~ 500 bp的位点506个,其中多态性位点488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96.44%;各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2.77% ~ 79.25%,平均为67.00%。在物种水平上,珙桐的Nei’s基因多样性Hs = 0.3429,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I = 0.5107。而居群水平上,各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介于0.2229 ~ 0.3389,各居群的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s = 0.2748,各居群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I)介于0.3219 ~ 0.4877,平均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I = 0.3995。居群间基因间分化度(Gst)为21.60%,基因流Nm为1.8。说明珙桐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这8个居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动,但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在珙桐与其变种光叶珙桐之间未找到差异标记。  相似文献   

10.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广西甜茶(Rubus suavissimus S.Lee)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4条引物在4个广西甜茶种群总共85个个体上共检测到16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48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0.24%,物种水平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_e)和香农多样性指数(H_o)分别为0.2514和0.3875,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在种群水平上,PPL为57.32%~68.90%(均值为61.74%),H_e为0.1831~0.2161(均值为0.1958),H_o为0.2776~0.3264(均值为0.2956),遗传多样性为中等偏低水平。Nei氏遗传多样性分析和AMOVA分析表明,广西甜茶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但其种群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变异(P0.01),其种群遗传分化达到极大水平(Φ_(st)=0.2620.25)。Mantel检测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967,P0.05)。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一致,4个广西甜茶种群可分成2个遗传分支。鉴于广西甜茶在种群水平上表现出中等偏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其生境受到破坏以及野生资源受到滥挖乱采,广西甜茶面临种群退化的威胁,对其应加强保护,做到保护和利用并举。  相似文献   

11.
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外来种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8对AFLP引物在70份黄瓜种质中共扩增出425条带,多态性带的比例为66%。供试黄瓜种质的平 均期望杂合度为0.376,中国种质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87,明显高于国外种质的n 291。西双版纳黄瓜和印度野生黄瓜具有一些栽培种质没有的特异位点,中国栽培种质的特异位点多于外来栽培种质,后者也有一些中国栽培种质没有的特异位点。聚类分析将70份种质分为三大组群,即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L.vaF.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组群,e sativus var.hardwickii野生黄瓜组群和栽培黄瓜组群。西双版纳黄瓜与栽培黄瓜的距离最远,与野生黄瓜次之。按一定的遗传距离可以将中国和外来栽培种质分开。大多数 华南型和华北型种质归属于不同的亚组。这些结果有助于有目的地利用这些变异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黄瓜种质资源形态鉴定和亲缘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0份西双版纳黄瓜种质资源5个质量性状和13个数量性状的形态鉴定。结果显示:30份西双版纳黄瓜种质在形态水平上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与性型分化和侧枝发生相关的5个数量性状的差异较大,变异系数较高。子叶长等8个性状差异不明显。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29份种质可分为5组,分组结果与其重要农艺性状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L. var. 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是我国特有的黄瓜变种资源,仅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及周边地区发现有其分布。以西双版纳黄瓜为试材在北京地区分期播种,分析环境条件对其性型分化和侧枝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份西双版纳黄瓜种质10号(老瓜果肉黄白色)和32号(老瓜果肉橙红色)的第1雌花节位、雌花节率和侧枝发生均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关系密切,雌花分化与侧枝发生呈明显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2份种质的第1雌花节位与日光温室月平均温度呈极显著相关,其雌花节率与累计日总辐射量呈显著负相关。西双版纳黄瓜是对低温、短日照十分敏感的黄瓜种质类型,在北京地区保护地栽培的适宜播种期为8月中下旬~翌年2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14.
黄瓜种质核心样本构建方法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90份代表性黄瓜种质进行了RAPD分析, 并利用其数据对构建黄瓜核心样本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 分别按初选核心样本的10%、15%、20%、25%、35%和45%抽取核心样本, 通过对它们的多态位点数、丢失位点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认为25%左右是构建黄瓜种质核心样本较为理想的比例; 另外经过对组内随机取样法、最大离差度法和最大遗传距离法3种不同抽样方法的比较, 认为最大遗传距离法较为适合用RAPD数据构建黄瓜核心样本。进一步的验证表明, 按上述方法构建的核心样本能比较好地代表初选核心样本, 同时也不能忽视保留样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短日处理诱导西双版纳黄瓜开花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双版纳黄瓜是分布于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一群独特的黄瓜资源,由于其光周期敏感的特点,育种应用较为困难。本试验采取8h/16h的短日照条件,研究了短日处理0、10、20、30、40d对西双版纳黄瓜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日处理有显著的促雌效应,第1雌花节位提早,雌花数增多,并且随着短日处理天数的增加该效应愈强。检测分析表明短日处理诱导出的雌、雄配子均活力正常,可用于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6.
山东石榴品种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荧光AFLP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荧光AFLP标记技术,采用8对EcoR I/Mse I引物对山东省25个石榴品种进行AFLP-PCR分析,结果表明: 25个石榴品种扩增的多态性位点数从70条到126条不等,平均90.25条,平均多态性位点41.78%;所有检出位点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Nei's基因多样度和平均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1.4178、1.1874、0.1133和0.1752;方差分析显示各位点的Nei's基因多样度和香农信息指数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基于Lei & Li相似系数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786处将25个品种划分为4大类。根据AFLP结果探讨了山东石榴品种的亲缘关系与新品种选育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普通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准噶尔—伊犁生态群(新疆野杏)、中亚生态群(新疆栽培杏和李光杏)、欧洲生态群和华北生态群的45个普通杏品种或材料为试材,以梅杏、辽梅杏和辽杏为外组,利用荧光AFLP标记对普通杏4个生态群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对EcoRI/MseI引物(其中MseI引物为FAM荧光标记物)平均扩增多态带数为130.86,平均多态带为60.58%。4个生态群的多态带百分比比较表明准噶尔—伊犁新疆野杏生态群(P = 43.59%)>中亚南疆栽培杏生态群(P = 41.27%)>华北生态群(P = 39.42%)>欧洲生态群(P = 39.42%)>中亚李光杏生态群(P = 37.57%);普通杏在种级水平Nei's基因多样度(H = 0.143)和Shannon信息指数(I = 0.226)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群体水平。在群体水平上,准噶尔—伊犁新疆野杏生态群的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信息指数(H = 0.131;I = 0.202)高于中亚生态群(南疆栽培杏)(H = 0.127;I = 0.195)、欧洲生态群(H = 0.124;I = 0.189)和华北生态群(H = 0.116;I = 0.180),但无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中亚李光杏生态群(H = 0.113;I = 0.173);普通杏4个生态群的遗传分化系数(GST = 0.147)显示,普通杏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占总变异的85.3%;通过遗传分化系数计算得GST基因流Nm = 2.901,说明普通杏4个生态群存在适度的基因交流,人为引种可能是产生基因交流的主要原因,而地理隔离可能是阻碍基因交流的主要因素。对普通杏4个生态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初步认为,普通杏起源于准噶尔—伊犁新疆野杏生态群,通过人为驯化,在新疆南部形成栽培杏中心,并形成中亚南疆栽培杏生态群,之后通过人为引种向东传播形成华北生态群,向西传播形成欧洲生态群。  相似文献   

18.
云锦杜鹃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金则新  李钧敏  顾奇萍 《园艺学报》2006,33(6):1263-1267
 利用ISSR技术对浙江省境内的5个云锦杜鹃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2个引物共检测到170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150个, 多态位点百分率P (% ) 为88.24%。物种水平的Shannon信息指数( I) 为0.4317, Nei指数( h) 为0.2848, 表明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很高; 而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P%平均为48123%, I平均为0.2682, h平均为0.1818。AMOVA分子差异分析显示40.03%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 59.97%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 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明显。居群间的基因流较低, 为0.8824。居群隔离、自交衰退可能是导致云锦杜鹃居群间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5个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755。聚类显示, 括苍山居群和天台山居群组成一组, 凤阳山居群和百山祖居群组成另一组, 干坑居群单独成一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