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贾欣 《现代渔业信息》2012,27(3):189-193
要确保业已建立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顺利实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我国海洋资源管理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存在如下问题:海洋生态资源的产权制度缺失、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技术的应用尚不成熟、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未反映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环境统计制度不完善、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尚未形成、我国公众生态意识淡薄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明晰海洋生态资源的产权界定、建立海洋生态补偿的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我国的环境统计制度、建立绿色环境会计制度、加大生态教育的投入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陆地资源的日趋减少,人类已将生存的空间不断向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水域拓展。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趋势。建设海洋,必须保护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必须保护海洋资源,这已逐步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岸线绵长,利用近海养殖历来是渔民的主要生计来源和创收渠道。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沿海地区利用滨海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政府提前收回海域使用权的各种规划和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失海"渔民规模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4.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当前人类所面,l占的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山东省作为全国海洋资源大省,近年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利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产业因素、科技因素和劳动力因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宋文杰 《齐鲁渔业》2008,25(5):49-50
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0km,领海38.8万km^2,专属经济区达300万km^2,海岛7100多个,近海自然条件优越,大陆架宽广,海洋渔业、油气、运输、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从长远看,海洋风能、光能、潮汐、温差、盐差等可开发利用的空间还很大。但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长期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出现了部分海洋资源过剩和某些资源过度开发并存的局面,海洋环境从污染较少到污染逐渐加剧。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长期的“无度、无序、无偿”用海,产生了环境与资源利用领域的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连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显现。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改革完善大连市的海洋管理体制。在明确了改革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大连市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论述了大连市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最后构建了大连市海洋综合管理新体制。  相似文献   

7.
湛江拥有广东最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随着海洋经济强市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湛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尽管如此,湛江海洋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使湛江海洋经济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首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已成为海洋管理工作的重点,国家非常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因此,海域使用档案管理也应高度重视起来,并逐步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相比较已经被更多地开发利用的陆地资源,海洋资源无疑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国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却愈加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加突出,重点是海洋渔业发展缓慢,海洋基础设施落后,海洋科技力量薄弱,海洋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基于以上原因,利用SWOT分析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以可视化的方式,通过对海洋现象和过程、海洋环境状况的虚拟表达以及海洋开发利用的真实卫星影像三维模拟,成为认识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有效手段。本文以福建省海洋管理三维可视化系统研发为例,研究了海洋管理所涉及到的4种类型数据及其特征,以及在海洋管理中对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的需求。介绍了SkyLine三维可视化建模和实现工具的原理、架构与实现。探讨了海洋管理三维可视化系统开发关键技术及实现过程。系统根据海洋管理实际的需求包含三维地图操作、基础信息、海洋资源、海岸线、海岛、海域使用、海洋环境、海洋灾害、社会经济、统计分析模块,实现了对海洋资源、海洋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三维可视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以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海洋产业的有效管理为支撑的,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海洋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开发基础上的。指导和扶持海洋产业在持续发展的轨道运行,必须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文章对中国海洋资源的特点进行态势分析,提出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旨在提高中国海洋产业整体竞争力和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其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探讨深化改革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主要内容。作者认为,必须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13.
南海金枪鱼和鸢乌贼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南海中南部深水区蕴藏着丰富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等大洋性中上层生物资源。文章分别介绍了南海金枪鱼和鸢乌贼的渔业与资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相关渔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南海大洋性生物资源开发应以鸢乌贼灯光罩网渔业为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福建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海洋传统产业渔业的用海不断萎缩,对渔民的经济利益和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冲击,渔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重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围绕海洋大开发背景下福建渔民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探讨,并试从政策、法律、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海洋牧场发展历程与定义分类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洋牧场是国内外长期广泛应用的海洋渔业发展举措。本文对国内外海洋牧场发展情况以及已有定义、分类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国外普遍将渔业资源增殖等同海洋牧场,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工鱼礁已从较单纯的聚鱼功能,拓展为海洋牧场生境保护和修复功能,目标是渔业资源增殖和利用。东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建设人工鱼礁的目标是大规模增殖、聚集和捕获渔业资源;欧美诸多国家建设人工鱼礁主要是为了增殖保护渔业资源和开发休闲渔业。国外以渔业资源增殖为主旨的海洋牧场建设成败皆有,成功的方面仍值得中国借鉴。国外对海洋牧场定义和分类的数量较少,定义的提出和使用相对严谨。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将其作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渔民转产转业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加以扶持。海洋牧场在建设规模、产出效果、技术水平、发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起步较晚,产业和科技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国内学者提出海洋牧场和海洋农牧化概念,并将二者进行了区分,其后诸多学者也将渔业资源增殖等同海洋牧场。近年来国内海洋牧场发展迅速,但海洋牧场定义不够规范,数量繁多、含义空泛、严谨性不足。最后,本文就海洋牧场发展趋势、发展理念、目标定位、建设内容、研究支撑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认为实事求是并理性把握好现阶段海洋牧场的发展理念、定位、内容和目标,加强对农业农村部现有海洋牧场水产行业标准的宣传尤其是定义和分类的宣传,引导海洋牧场研究和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对于切实有效支撑海洋牧场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紫菜养殖业的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菜养殖是中国水产养殖业中的代表产业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引进外资,开发新品种,创新养殖技术,推动出口,加强协会组织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经过30多年的发展,紫菜养殖产业逐步趋于成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数的紫菜养殖及出口大国。但是,分析研究发现紫菜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在高效率生产及稳定供给、原藻质量保证、市场开发、行业协会建设以及政府管理投入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政策对中国紫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大业成败,党和国家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农民民生问题的严重性不容置疑,中国民生问题的重点、难点在农民。解决中国农民民生问题,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莆田市各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提出了目前莆田市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并针对存在的若干问题,如外来物种入侵、水产养殖业调整、港口建设和生态重建等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