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3):335-339
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垄盖沟播技术、露地条播技术3种播种方式及空闲地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任何田间处理在相同生育期,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均是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递减的趋势;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垄盖沟播有利于提升土壤蔗糖酶活性,但在各生育期蔗糖酶活性的变化没有规律性,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种植土壤蔗糖酶活性不及传统的露地条播;碱性磷酸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小麦抽穗期,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仅在抽穗期各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大于露地,露地条播仅成熟期40~60 cm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空地,垄盖沟播在相同生育期及相同土层碱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播种方式,且该播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小麦成熟期,除空闲地外,其他3种播种方式,生育期内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差异较小,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和垄盖沟播2种播种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土壤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小区试验,研究沼渣微生物菌剂和龙疆微生物菌剂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测定菌剂施用后谷子株高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2种菌剂的施用均可提高谷子抽穗期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真菌的数量,增强谷子抽穗期根际土壤中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促进谷子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株高,提高谷子的穗长、穗粒重和产量。与龙疆菌剂相比,沼渣菌剂对谷子抽穗期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对抽穗期根际土壤中蛋白酶、蔗糖酶、磷酸酶的活性,对谷子的穗长、穗粒重和千粒重的影响均无差异。但当施用量达112.5 kg/hm2时,沼渣菌剂处理的谷子产量显著低于龙疆菌剂处理的谷子产量。可见,在微生物菌剂常规施用范围内,沼渣菌剂可代替龙疆菌剂中的载体用于微生物菌剂的生产,沼渣微生物菌剂可显著促进谷子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番茄圣罗兰3689为材料,通过3种土壤熏蒸剂和2种生物菌肥处理,研究了土壤熏蒸剂及生物菌肥对日光温室番茄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威百亩熏蒸抑制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激发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石灰氮熏蒸抑制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激发土壤蔗糖酶活性,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棉隆熏蒸抑制土壤脲酶活性,激发土壤蔗糖酶活性,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随着2种生物菌肥的施入,土壤酶活性都趋于恢复和提升状态。威百亩熏蒸剂结合金汇生物菌肥处理番茄产量最高,为118 294 kg/hm~2;其次为棉隆熏蒸剂结合ETS生物菌肥处理,番茄产量为110 938kg/hm~2;石灰氮结合生物菌肥处理番茄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白浆土型水稻土不同生物硅肥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硅肥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拔节期分别比对照提高64.2%、88.2%和51.7%。抽穗期分别比对照提高68.9%、75.6%和81.8%。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同处理各时期也是表现不同。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转化酶活性的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处理过氧化氢酶、脲酶分别在抽穗期和拔节期出现了两个活性高峰,而转化酶在拔节期出现了低谷。因此,生物硅肥的施入营造了良好的土壤生物化学环境。为作物的高产稳产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5.
以黄壤土为试验对象,对比不施肥处理,研究生态有机型土壤改良剂、无机肥和有机肥处理对油菜各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有机型土壤改良剂可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显著提高油菜各生育期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以油菜角果发育期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土壤微环境并优化微生物菌剂适宜用量,采用盆栽试验,设置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关键酶活性和烤烟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T3处理较对照(CK)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T1处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加效果最为显著,T2处理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效果最为显著。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烤烟根系活力均高于CK,且以T2处理效果最好。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烤烟根、茎、叶干重、根冠比均高于CK,且以T2处理的处理效果最好。因此,T1、T2处理改善烤烟土壤酶活性效果较好,T2处理改善烤烟根系活力和烤烟根、茎、叶干重、根冠比的效果较好,T3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7.
施用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关键酶活性和烤烟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改善土壤微环境并优化微生物菌剂适宜用量,采用盆栽试验,设置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关键酶活性和烤烟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T3处理较对照(CK)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T1处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加效果最为显著,T2处理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效果最为显著。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烤烟根系活力均高于CK,且以T2处理效果最好。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烤烟根、茎、叶干重、根冠比均高于CK,且以T2处理的处理效果最好。因此,T1、T2处理改善烤烟土壤酶活性效果较好,T2处理改善烤烟根系活力和烤烟根、茎、叶干重、根冠比的效果较好,T3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8.
以南疆香梨园为对象,分析不同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园生草和覆盖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生草>覆盖>清耕>免耕,生草和覆盖较清耕分别提高64.17%、31.76%。各处理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真菌最少。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覆盖和生草0-40 cm土层的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免耕和清耕,脲酶活性在各处理中差异不明显。细菌与蔗糖酶、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放线菌与蔗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细菌、真菌、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真菌是影响蔗糖酶和脲酶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在半干旱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通过在幼苗生长期揭膜(T1),现蕾期揭膜培土(T2)和不培土(T3)、盛花期揭膜培土(T4)和不培土(T5)、块茎增长期揭膜(T6)、全程不揭膜(CK)7个管理模式,对耕层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影响、土壤酶活性及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揭膜时期的选择对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影响较大。在马铃薯苗期开始揭膜会使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上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现蕾期揭膜能够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转化酶活性均以马铃薯生长中后期高于生长前期;在现蕾期进行揭膜及培土能增加土壤转化酶、磷酸酶活性,但会降低脲酶活性;在盛花期揭膜及培土有助于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脲酶、磷酸酶活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在各生育期各处理土壤酶活性与产量之间均未达到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氮肥减量后,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本试验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稻根系、产量和土壤酶活性在减氮配施微生物菌剂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减氮配施微生物菌剂在水稻分蘖期、齐穗期、灌浆期均可增加水稻根长、根表面积、总根体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所有氮肥配施菌剂处理均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中减氮30%配施微生物菌剂S处理对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提高效果最好,与单施全量氮肥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4.19%、31.80%、39.07%;同时,其水稻产量相应也增加了686.17 kg/hm~2。可见,减氮配施微生物菌剂可以改善土壤酶活性,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能达到减少化肥用量,保持水稻产量和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玉米生育的关键时期,通过施氮水平的调控探究白浆土微生物学特性的规律变化。【方法】以玉米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施氮水平(0、150、200和250 kg·hm~(-2))的设置,研究中温带典型白浆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当季玉米生产过程不同施氮水平的动态响应。【结果】尿素的施入能够在玉米苗期激活释放脲酶相关的微生物,使脲酶活性增强,其作为底物,较低用量更易获得玉米拔节期较高的脲酶活性;在玉米苗期,施氮量增加有利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升;随玉米的生长,施氮使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不施氮反而会使该酶活性有所提升;尿素添加在起初阶段并不利于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改善,但随玉米的生长,不同施氮水平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增加趋势;在玉米苗期,随施氮水平增加,蛋白酶活性也增加,但当施氮量增至250 kg·hm~(-2)时,蛋白酶活性有所降低;当玉米成熟后,不施氮和低量施氮更有利于蛋白酶活性的提升。尿素基施能够在玉米苗期降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水平,但随玉米的生长,施氮有利于MBC的保蓄和稳定;不施氮或过量施氮均有助于白浆土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的提升,而适量供氮则更利于其周转,向植物可利用的方向转化。【结论】集中过量施用尿素不利于土壤生物肥力的保蓄,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及培肥效应,白浆土适宜的氮素用量应为200 kg·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黄淮平原潮土区不同轮耕模式下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为该地区筛选适宜的耕作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在2016—2019年小麦季设置5个轮耕模式:(1)连续旋耕(RT-RT-RT);(2)深耕-旋耕-旋耕(DT-RT-RT);(3)深耕-旋耕-条旋耕(DT-RT-SRT);(4)深耕-条旋耕-条旋耕(DT-SRT-SRT);(5)深耕-条旋耕-旋耕(DT-SRT-RT)。3年为一个周期,在3年周期的第3年即2019年小麦返青期(GS)、拔节期(JS)、灌浆期(FS)和成熟期(MS)采集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并分析土壤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及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结果】整个小麦生育期所有土壤指标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相对于RT-RT-RT,深耕基础上配合旋耕或条旋耕对20—40 cm土层速效养分的提升效果明显高于0—20 cm土层,但均显著影响两土层中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小麦主要生育时期不同处理下各土壤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与作物的生长和需肥规律基本一致。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土壤AP、AK、SMBC、SMBN和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峰值,而蔗糖酶活性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在0—20 cm土层,拔节期DT-SRT-RT处理的AN、AP和AK含量显著高于RT-RT-RT处理,其值分别为91.74、27.17和139.81 mg·kg-1。不同轮耕模式及土层深度显著影响AN及AP的含量;而小麦生育时期、不同土层和各轮耕模式等因素均能显著影响AK的含量,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在整个生育期,DT-RT-RT、DT-SRT-RT处理0—40 cm土层的SMBC、SMBN含量较高。而相较于RT-RT-RT处理,DT-SRT-RT处理则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其增长率分别为3.79%—27.69%、12.29%—36.10%和8.61%—35.91%。小麦生育时期、不同土层深度和轮耕模式等因素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但三者对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各耕作处理2019年的小麦季产量显著高于RT-RT-RT处理,其中以DT-SRT-RT处理的产量最优,为6 557 kg·hm-2。【结论】黄淮平原不同轮耕模式中,深耕-条旋耕-旋耕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保障了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糯高粱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及产量的影响,为筛选合理的糯高粱间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单作糯高粱 (SW)为对照,设糯高粱+花生 (WP)、糯高粱+大豆 (WS)、糯高粱+辣椒 (WC)和糯高粱+红薯 (WSP) 4种间作处理,于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糯高粱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含量,并于成熟期测定糯高粱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不同处理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WS>WP>WSP>WC>SW;糯高粱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从糯高粱拔节期到成熟期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且均在开花期达最大值,开花期WS、 WP、 WSP和WC处理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是SW处理的2.25、 1.54、 1.21和1.06倍,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是SW处理的2.38、 1.60、 1.39和1.12倍,脲酶活性分别是SW处理的1.70、 1.67、 1.32和1.23倍;糯高粱根际土壤总磷脂脂肪酸 (PLFA)、细菌PLFA、真菌PLFA、放线菌PLFA、革兰氏阳性菌PLFA和革兰氏阴性菌PLFA含量均表现为WS>WP>WSP>WC>SW。与SW处理相比, WS、 WP、 WSP、 WC处理下糯高粱产量分别降低1.1%、 6.7%、 7.7%和9.0%,千粒重分别增加35.8%、 23.7%、 13.8%和7.3%,穗粒数分别增加54.8%、 51.4%、 41.2%和36.4%,穗长分别增加22.2%、 12.9%、 8.3%和5.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P<0.01)。【结论】合理的间作模式可以改善糯高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养分,优化糯高粱的穗结构。糯高粱+大豆可能成为糯高粱栽培的理想间作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为甜高粱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以国外5个甜高粱品种为试材,在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取甜高粱叶片,测定不同甜高粱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M-81E、Rio、COLLIER、Honey、Umbrella 5种甜高粱品种的SOD活性都是在成熟期达最高值,分别为139.599 U/g、106.323 U/g、110.004 U/g、79.255 U/g和156.417U/g。其中Umbrella在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与其他4个品种相比,其POD的活性一直都是最高,分别为24.231U/(g·min)、41.034U/(g·min)、25.234U/(g·min)、37.431U/(g·min)。而5种甜高粱品种在成熟期CAT活性相近。M-81E、Rio、COLLIER、Honey、Umbrella 5种甜高粱的MDA的含量在苗期最低,分别为0.240 2mol/g、0.249 1mol/g、0.246 3mol/g、0.128 1mol/g、0.252 9mol/g。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土壤盐碱化会对作物的生长和种子的萌发等产生相应的作用,探究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壤的生物效应可以为盐碱化土壤的有效利用以及作物的合理播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盐碱土和黑土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模拟5种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环境。利用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程度盐碱胁迫对小麦和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小麦和高粱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活力指数均表现出下降趋势;当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低时,小麦和高粱的萌发率和萌发活力指数高于对照;而随着盐碱程度的升高,种子萌发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强;在小麦和高粱幼苗生长过程中,随着盐碱胁迫的增强,其生物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轻度盐碱化环境中,幼苗的生物量比对照高。[结论]盐碱度对小麦和高粱的发芽率、萌发活力指数、生物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小麦和高粱种子能在低盐、低碱的环境下生长,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麦和高粱的生长发育。但是,在中度和重度盐碱化环境下它们的萌发和生长均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6.
转 Bt+CpTI基因棉因其具有强有效的杀虫性能,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种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转基因双抗虫棉sGK321和亲本同源常规棉石远321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了不同生育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转双价基因棉与其非转基因棉亲本在大田条件下种植13年后,根围土壤酶活性(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变化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转双价棉与常规棉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变化趋势一致。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同一时期均无显著差异;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土壤真菌数量在一些时期差异明显,转双价棉脲酶苗期、碱性磷酸酶苗期和蕾期,土壤可培养真菌数量花铃期低于常规棉,土壤过氧化氢酶苗期、碱性磷酸酶花铃期高于同源常规棉。聚类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受生育期的影响,而转双价 Bt+CpTI种植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常用杀线剂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研究2种化学杀线剂(阿维·噻唑膦和氟吡菌酰胺)和4种生物杀线剂(厚孢轮枝菌、淡紫拟青霉、辣根素和茶枯抑线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用杀线剂的对照相比,2种化学杀线剂对苗期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均表现出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而至成熟期后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均降至对照水平及以下。4种生物杀线剂中,茶枯抑线生物菌肥对苗期土壤细菌/真菌表现出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对真菌数量表现出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在成熟期对土壤细菌数量和细菌/真菌表现出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而对真菌数量无显著影响。6种杀线剂施用后对土壤脲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2种化学杀线剂和生物杀线剂厚孢轮枝菌、淡紫拟青霉和辣根素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苗期和成熟期分别表现出显著(P<0.05)的增强作用和抑制作用,茶枯抑线生物菌肥仅对成熟期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出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茶枯抑线生物菌肥对苗期和成熟期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表现出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其他杀线剂则始终表现出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6种杀线剂显著(P<0.05)影响土壤铵态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施用杀线剂后,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在苗期时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至成熟期后,除茶枯抑线生物菌肥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外,其他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苗期时,施用杀线剂各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但成熟期时,各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无显著差异。综上,这6种杀线剂对土壤微生物、土壤脲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可逐渐恢复,但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的作用效果持续时间较长,可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土壤中的有机磷矿化和碳循环。  相似文献   

18.
在南京地区观察了中国科学院选育的甜高粱优良新品种YT002的产量形成、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甜高粱YT002拔节期为出苗后20 d前后,孕穗期为98 d前后,抽穗期为108 d前后,茎秆成熟期为118 d前后,籽粒成熟期在出苗后147 d前后。孕穗期为植株鲜重最高时期,此时为饲料甜高粱最佳收获期;茎秆鲜重最高和含糖量最高持续期为抽穗后10~32 d,此时是茎秆适宜收获期。  相似文献   

19.
根据3个甜瓜品种4个生育期的POD,SOD和EST同工酶酶谱,建立同工酶谱矩阵,并给出反映酶谱活性度的4个主要特征的量化指标。采用Fuzzy综合评判方法,确定这3种酶的同工酶谱在不同生育期的活性度高低。结果表明,3个甜瓜品种上述3种酶的同工酶活性度变化呈现明显的规律,即由高到低的排序为:(1)POD同工酶谱:开花期>幼苗期>座果期>子叶期;(2)SOD同工酶谱:幼苗期>子叶期>开花期>座果期;(3)Est同工酶谱:开花期>座果期>幼苗期>子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