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阿坝州草地微孔草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野生植物微孔草的油中富含γ—亚麻酸,是一种多功能的油脂成份。目前,已作为开发利用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在川西北草地的高寒牧区阿坝州草地进行了微孔草资源分布的纵向与横向野外调查。调查结果:微孔草属有3种,集中分布在海拔3500m左右、纬度32°~33°范围、土壤微酸的立地条件中。微孔草为优势种,并形成优势群落。这次调查,为开发利用微孔草提供了一个较大的资源库,对推动川西北草地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孔草生长适宜地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微孔草资源的调查,资料分析指出了微孔草在草地类型中的区类分布,对微孔草在81个地区的生态域标准适宜度,分类进行了计算,得到的结果与调研资料的结论完全吻合,这对微孔草的人工栽培试验场地的选择和科学种植,具有指标作用。  相似文献   

3.
雷桂林  李峻成 《草业科学》2002,19(10):19-22
通过对微孔草资源的调查,资料分析指出了微孔草在草地类型中的区类分布,对微孔草在81个地区的生态域标准适宜度,分类进行了计算,得到的结果与调研资料的结论完全吻合,这对微孔草的人工栽培试验场地的选择和科学种植,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微孔草是一种野生珍稀油料植物。本文通过对青海微孔草生物学特性及分布、生态学特性及经济价值的分析,指出微孔草富含r-亚麻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并对微孔草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微孔草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桂林 《草业科学》2002,19(6):21-23
为了使生态域适宜度的意义更加明确,并提高生态域适宜度的区分度。指出了应将生态位改为生态域,提出了标准贴近系数和平均贴近系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建立了微孔草适宜度的数学模型,并计算了一些地区微孔草的标准适宜度与平均适宜度。最后,得出了对一些地区微孔草适宜度计算结果与调查的微孔草分布,生长情况相符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微孔草是西部高寒草甸地带特有的野生资源,是一种尚待开发的优质高效植物油料来源,是获取纯天然、高营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又一条新途径;微孔草油及其副产品具有药用、保健、化妆、食用和饲用等多种用途.青海高原广泛分布着紫草科微孔草,但真正用于养羊业试验报告尚少.  相似文献   

7.
微孔草种群空间格局及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孔草是由种子到种子的有性繁殖植物,在繁殖生长过程中常因生境差异,气候变化、繁殖和社群反应呈现了成群星散或成族生长的空间格局,种群个体呈随机分布,并因生境的改变或物种竞争面改变分布区或在分布区中随着着时间的变化而使处群扩大或缩小。微孔草生长地的单位空间容纳量中包括了各种标兵民环境间的相作作用,从而使微孔单受到种内和种间密度制约而使种各的数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孟有儒 《草业科学》2004,21(1):22-23
甘肃紫草科Boraginaceae牧草上发现5种霜霉菌,寄生危害6种植物.除微孔草霜霉病发病率达15%以上外,其他均为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9.
微孔草是由种子到种子的有性繁殖植物,在繁殖生长过程中常因生境差异、气候变化、繁殖和社群反应呈现出成群星散或成簇生长的空间格局,种群的个体呈随机分布,并因生境的改变或物种竞争而改变分布区或在分布区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使种群扩大或缩小.微孔草生长地的单位空间容纳量中包括了各种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微孔草受到种内和种间密度制约而使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微孔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琛 《四川草原》1997,(1):14-14,17
微孔草是生长在高寒草地的野生油料植物。对它的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作了较详细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微孔草能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而两性繁殖的生长发育、产种量等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作者研究了在水分胁迫下,甘肃境内不同地理分布的9个苜蓿品种的叶片含水量、叶气孔度、脯氨酸维持积累时间和积累量,结果表明,以上指标均呈现出从西到东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甘肃滩羊血液蛋白多态性及标记性状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测定分析了甘肃皋兰、景泰及靖远 3个滩羊种群Hb、Tf、Es、Amy、Alb、EP - 1、EP - 2 7个蛋白座位的多态性。除了Amy、Alb、EP - 1、EP - 2四个座位呈现单态外 ,其余 3个蛋白座位都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Hb、Tf、Es在 3个滩羊地方种群中表现出地区分布和选育不同程度的差异性。Hb和Es基因座各具有 3种基因型 ,受两个等位基因控制 ,其中HbB 基因在 3个群体中均占优势。Es-基因在皋兰和景泰群体中占优势 ,Es+ 在靖远群体中占优势 ;Tf基因座有 2 1种基因型 ,受 8个复等位基因控制 ,其中TfB、TfC 基因和TfBC、TfCC基因型在 3个群体中均占优势。甘肃滩羊 3个地方种群的Nei氏预期平均基因杂合度 (H)都很低 ,其值分别为 0 .2 0 37、0 .2 0 2 1和 0 .2 2 5 4 ;滩羊群体间的平均基因多样度 (Dst)和基因分化系数 (Gst)的值分别为 0 .0 0 19和 0 .0 0 90。结合羔羊肥育试验筛选出HbAA、Es+ + 两个高产基因型 ,作为滩羊肉用选育方向的标记辅助选择 ,并建立了与部分生产性能相关的多元回归线性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标本考证、药用植物分类及本草学研究,整理出甘肃麻黄组药用植物6种,并分别对其形态特征、分布、资源状况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明确了甘肃产药用麻黄原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状况,为药用麻黄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甘肃省麻黄属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现状,并提出保护利用建议,为麻黄属植物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查阅文献和标本馆标本记录的基础上,采用重点区域实地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麻黄属植物的种质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就麻黄属植物的资源现状和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查实甘肃产麻黄属植物7种,订正了文献中常出现的异名,并绘制了甘肃省麻黄属植物分布图;市售本地麻黄多为中麻黄,偶见收购膜果麻黄,民间使用各种均有。结论:应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力度,规范野生麻黄采收方法,积极开展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强种质收集和筛选,做好麻黄种植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引导。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绢蝶属的种类及区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如力 《草业学报》2005,14(1):49-52
从1990-1998年,先后深入甘肃省各地采集绢蝶标本和调查,并对甘肃绢蝶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布于甘肃的绢蝶有小红珠绢蝶(Parnassius nomion),康定绢蝶(P.imperator),头绢蝶(P.cephalus),四川绢蝶(P.szenchenyii),安度绢蝶(P.andreji),依帕绢蝶(P.epaphus),珍珠绢蝶(P.orleans),冰清绢蝶(P.glacialis),白绢蝶(P.stubbendorfii),爱珂绢蝶(P.acco)和夏梦绢蝶(P.jacquemontii)共11种;甘肃绢蝶区系包括广布种和古北种2种类型.在已知的11种绢蝶中,广布种、古北种分别为5种和6种.将甘肃绢蝶的地理分布划分为3个小区,黄土高原小区,祁连山小区和甘南高原小区.  相似文献   

16.
为查清甘肃省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感染状况,对2007年以来甘肃境内发现的16起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进行了调查,对2009年—2011年甘肃境内14个市州采集的5 963份组织样品,进行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2变异株RT-PCR检测,阳性率为0.54%,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检测,查明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2变异株在甘肃各地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了解甘肃省草原蕨类植物的生长分布状况及植物区系的地理组成成分,充分研究该区域的自然历史过程,本研究在野外调查和已有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草原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研究表明,甘肃省草原共有蕨类植物14科19属31种,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资源(63科230属2 600种)总科数的22.22%,总属数的8.26%,总种数的1.19%。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优势属为卷柏属、岩蕨属。科以热带分布型为主;属主要以热带分布型和温带分布型为主,无特有属;垂直分布较为明显;含有古老科属;甘肃省草原蕨类植物丰富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8.
2019年7月6日,甘肃临泽县平川镇黄一村逮住1只小型兽类,经鉴定为虎鼬,系甘肃首次发现,填补了虎鼬分布空白。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甘肃省饲料资源的利用现状,针对甘肃省饲料资源尚未充利用,饲料加工调制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畜禽要地问题,提出了适合本省情况的饲料加工调制及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环境气候数据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藏药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适生区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探索其适生区变迁规律。通过ArcGIS和SPSS对模拟结果分析显示,当前气候条件下独一味最适宜生长地区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四川与西藏,甘肃与青海交界处,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24.87%,其中西藏自治区适生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四川和青海,甘肃和云南占比最小;未来气候变化使适生区几何中心向西南方向迁移97.1 km,且海拔上升267 m;气候变化带来的适生区扩大面积约为退化面积的2倍,各省适生区面积均呈现增加,西藏增加最多,其次是四川,青海略有增加,云南和甘肃变化不大;如果气候变暖持续发生,人工引种驯化应选择海拔相对较高区域,而低海拔地区由于退化风险,应作为物种保护区域重点监测。本研究将为气候敏感地区野生濒危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及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