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浙江省以提产能、保供给为导向,努力实现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效并行,粮食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的战略目标。本文以浙江省粮食产业高效经营为目标,以对浙江省粮食经营主体的专题调研为手段,取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并开展了成本、收益、盈利等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有企业开展粮食生产经营的"四化”路径,即要坚持"纵向+横向”规模化发展、坚持"专精+特新”机械化发展、坚持"平台+场景”信息化发展、坚持"自强+合作”市场化发展。"四化”路径创新为新时期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和规模化经营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科学评估粮食安全体系,保障粮食安全。【方法】采用SEM结构方程测算了1978—2022年中国粮食的发展水平、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在粮食安全总指数的基础上对未来10年的粮食安全进行预测。【结果】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和生产因素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因素和环境因素对经济因素具有推动作用。1978—2010年粮食安全指数呈负值,2011—2021年转为正值,且2021年指数值最高。【结论】未来粮食安全状态持续上升,各影响因素发展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实现粮食安全状态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河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也是粮食生产、加工大省,其粮食安全与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粮食安全概念的发展变化为研究基础,通过对粮食生产现状和土地流转影响粮食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从河南省土地流转过程中影响粮食安全的现实因素入手,对"十四五"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前景和趋势做出初步判断和展望,并从完善农业生产设施、强化土地流转耕地用途管控、培育土壤肥力、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等方面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同步发展的道路。文章阐述了"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并对"四化"之间的相关系系做了论证,在对我国"四化"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十四五"规划中,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并作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要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平衡好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解决粮食安全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推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包容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分析了安徽省"四化"发展现状和在"四化"包容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武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四化同步"的提出、目前农业与"四化同步"不适应性因素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傲 《乡村科技》2019,(14):52-53
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粮食危机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重点话题。我国从2004年开始发布中央一号文件,稳抓三农问题,确保粮食的产出水平,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本文通过计算我国粮食安全的各项指标,阐述我国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通过分析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预测我国粮食安全的未来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9.
主编速递     
《农业展望》2014,(1):3-3
<正>2013年,我国"三农"事业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新年伊始,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提出了"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本期《城镇化对中国农户储粮影响的区域间差异分析》针对不同地区农户储粮及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指出为更好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城镇化发展措施,更加科学地发展粮食生产和引导农户储粮。《蔬菜  相似文献   

10.
杜晓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5,(5):268-269,273
基于前人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利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均粮食产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技术进步等因素均与我国粮食安全的关联度较高,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和进一步完善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了配合遵义县辣椒产业建设,对氮、磷、钾三类要素不同施用量对辣椒产量的影响作了初步研究。结果:在试验设计的三要素内,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N〉K〉P。经综合模拟分析,随着N、P、K用量的增加,产量上升,而当P达到50kg/667m^2后,产量影响就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在植物叶面分别喷洒不同浓度Pb、As、Se、La4种溶液对植物根部吸收Zn、Cd、Pb、Cu、Mn以及Fe、Ca、Mg、P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叶面分别施以Pb、As、Se、La时,可促进根部吸收大多数元素,能抑制根部吸收Cd,但对Cu元素吸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香蕉N、P、K养分需求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香蕉生长的生物量和N、P、K元素在植株中的积累量,结果表明:香蕉的生物量范围为8.09~9.93kg,N、P、K元素在香蕉植株中的积累量的范围分别为105.08~134.69g、11.79~12.74g、311.60~364.58g,N、P、K三元素积累量的比例为1∶0.1∶2.8。  相似文献   

14.
李国萍 《新疆农业科学》2008,45(Z1):185-186
通过在田间甜菜不同期喷施硫酸镁锌硼,研究了硫酸镁锌硼对甜菜生物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阿勒泰地区通过不同时期喷施450 kg/hm2硫酸镁锌硼叶面肥,对甜菜的叶色、块茎直径、感病程度、糖分等生物性状有极为明显的影响。平均增加产量13500 kg/hm2,增产率为27.865%。平均含糖量由12.27%提高到15.13%,增糖幅度高达23.3%。  相似文献   

15.
铜镍铅砷对水稻复合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吉林省砂壤冲积型水稻土中Cu ,Ni,Pb,As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As对水稻的毒害作用最大。对产量而言 ,4种元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均使水稻减产 ,毒性顺序为 :As Cu >Pb >Ni。各元素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含量 ,Cu表现为 :根 茎≈糙米 ;Ni,As,Pb则表现为 :根 茎叶 >糙米。经过一个生长期 ,4种元素在水稻体内的迁移能力总体为 :As>Cu>Ni>Pb。  相似文献   

16.
通过紫花苜蓿在不同铅浓度的土壤中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铅浓度的土壤对紫花苜蓿的株高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随着铅浓度的增高,其叶绿素的生成受到抑制。当土壤中铅的浓度达到1 500 mg.kg-1时,紫花苜蓿体内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铅浓度的增高,对紫花苜蓿吸收氮有促进作用,磷和钾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铅浓度对紫花苜蓿铅吸收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尤其在中浓度铅水平下,铅的迁移量达到最大。因此,紫花苜蓿可以用来改善中、低浓度铅污染地区土壤铅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18.
重金属Pb、Zn、Cd对小麦出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子清  肖昕  魏欣  于文超  王晨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378-7379
[目的]为促进农业安全生产。[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小麦为受试作物,研究单一重金属元素(Pb、Zn、Cd)对小麦种子出芽率的影响。[结果]Cd、Pb、Zn的曲线均呈波浪式变化,且Cd、Pb的变化趋势相同。[结论]同一重金属,浓度不同对小麦出芽的影响不同。同一浓度不同重金属对小麦出芽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刘中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3048-3049,3059
[目的]研究BHA、BHT、TBHQ对腌制肉发色率及亚硝酸钠残留量的影响,为BHA、BHT、TBHQ在腌制肉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向猪肉中添加BHA、BHT、TBHQ,配合使用2.000%的食盐、0.012%的亚硝酸钠,在0~4℃下腌制32 h后,测定腌制肉的发色率及亚硝酸钠残留量。将效果最好的TBHQ与亚硝酸钠、抗坏血酸、茶多酚、生育酚复合使用,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湿法腌制肉各添加剂的最佳配比。[结果]各因素对腌制肉发色率的影响大小为亚硝酸钠〉抗坏血酸〉生育酚〉TBHQ〉茶多酚,各因素对腌制肉亚硝酸钠残留量的影响大小为亚硝酸钠〉生育酚〉抗坏血酸〉茶多酚〉TBHQ。湿法腌制肉各添加剂的最佳配比为:0.006%亚硝酸钠、0.040%抗坏血酸、0.020%茶多酚、0.040%生育酚、0.012%TBHQ。[结论]BHA、BHT、TBHQ中最适合添加到腌肉中的种类为TBHQ,它与亚硝酸钠、抗坏血酸、茶多酚、生育酚配合使用,可使腌制肉达到较好的发色效果,且亚硝酸钠残留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